何艳华
广东韶关市仁化县田家炳小学 512300
摘 要:随着新时期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理论的兴起,学生的语感也逐步被重视起来。语感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核心要素,同时也是小学生语文素质形成的重要标志。叶圣陶先生认为学生要多读文学作品,在阅读中多多训练语感才能够逐步的驾驭文字。由此可见,训练是提高学习学生语言修养的必经途径。
关键词:语感;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引言:从实质上来讲,语感是一种人类直觉的语言思维现象,它是在人类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与规范的语言训练中逐步形成的带有浓重的经验色彩的、可以直接感悟领会的一种综合智能。语感是一个具备中华传统文化意蕴的语文方面的概念,强调人类对于语言和文字的直观感受,都可以达到快速领悟语言文字的一种境界。语感不但包括对书面文字的敏锐的感觉,同时也应当包括对口语语言的感觉,还包括对于思想和意志的深刻体验。
一、关于语感培养的重点分析
(一)把握语言的分寸感
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准确性是与语感锻炼的基本要求,所以学生对于分寸感的训练也就是培养语感的基础,学生在课堂之上可以通过词语辨析、选词填空、联系语境等练习,培养自身对于语言分寸感的把握。在经过大量的练习之后,学生可以通过语言与作者实现情感上的交流,感悟作者在语言文字方面的表达精妙之处,只有在把握了各类词语精确的含义基础之上,学生才可以准确的领悟用词的特点并进行其他的语感训练。
例如,教师在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教学中,便着手锻炼了学生对于语言的分寸感。在课堂之上,教师根据课文设置了大量的词语辨析、选词填空、联系语境等练习,让学生去读、去写,把握语言运用的准确性。
在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五课《古对今》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加懂得对偶这种修辞手法的基本应用,特地让一年级学生根据《古对今》仿写几句话。有的学生写道:日对月,山对海……
显然,这些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对偶的意识,教师在此时援引了古代著名的《笠翁对韵》,教给学生基本的对偶语句: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雷隐隐,雾蒙蒙。日下对天中。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牛女二星河左右,参商两曜斗西东。十月塞边,飒飒寒霜惊戍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渔翁。…… 学生可以在经典的诵读之中了解对偶的基本用法,学生此时,教师再教给学生关于对偶的平仄、对韵的相关知识,学生理解起来对偶便会非常容易了。
(二)感受语言的形象感
形象感,不单是指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之时对语言所描绘的“形象”立体感悟,而且还可以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语言文字整体性感悟。学生对语言形象感的形成,需要调用已经学到的知识并且将把新旧体验加以联系与沟通,使得对语言所描绘的形象在头脑中形成一种全新的印象。唯有如此,学生对语言对象的感受才可以比较准确和深刻。在新教材之中,有很多以叙述、描写为主的课文,运用语言塑造任务的经典形象抑或是运用生活画面传达作者的丰富情感、感染读者的。
例如,教师在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陶罐与铁罐》的讲课之中,教师让学生在通篇阅读文章之后,教给学生分析、总结小说的人物形象。分析、总结人物形象,要通过研究作家笔下的最可以体现经典人物个性特征的外貌、语言、行动和心理等各方面的描写,深入细致地予以分析,从而把握小说中人物性格特点,深刻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在《陶罐与铁罐》的课文中,教师对一段语言进行了分析,如下。
“你敢碰我吗,陶罐子!”铁罐傲慢地问。
“不敢,铁罐兄弟。”陶罐谦虚地回答。
“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铁罐说,带着更加轻蔑的神气。
“我确实不敢碰你,但并不是懦弱。”陶罐争辩说,“我们生来就是盛东西的,并不是来互相碰撞的。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就比你差。再说……”
通过这一段的语言,教师为学生分析,学生便可以明显感受到铁罐的傲慢无礼与盛气凌人,陶罐的谦让宽容顿的形象,两种不同的人物性格跃然于纸上。除此之外,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了陶罐谦虚、铁罐骄傲的形象,对作者所用的语言更加记忆深刻。教师还让学生分析了作者想传达的情感,使学生获得了正确的价值观。
(二)体味语言的情趣感
所谓情趣感,是指学生可以文章阅读中品味文章本身所蕴含的情感,与作者产生思想情感方面的共鸣。“情”指的是作者在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趣”指文章所传达的审美情趣。情感与意趣在一般情况下不是明白直露、清晰明了的,作者经常是将奥妙隐含在语言文字的背后,让读者去想象和品味。
例如,教师在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清明》的讲课之中,教会了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这首《清明》,看似是在写清明之景,实则另有深意。教师对诗进行了分析与解答:清明时节,细雨纷纷,不同于夏天的倾盆暴雨,也和那种淅淅沥沥的秋雨绝不是一个味道。这“雨纷纷”,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因此,教师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古诗,体味作者隐含在字里行间的情绪、情感,如此才算真正地初步了解了语言文字。
(三)揣摩文章的意蕴感
教材的每一篇经典课文中都蕴含着一定的思想抑或道理,作者的思想往往是含蓄隽永的,学生一定是对文章主旨进行提炼才可以得知作者的真实含义。教材中包含多篇文字优美、意蕴深厚的经典文章。教师要带领学生有表情、有节奏的反复诵读,使自身的感情与课文中的形象紧密融合,突出文章所蕴含的气势与感情,从而领悟出,课文背后的深厚的意蕴,以及情感。
二、培养学生语感的方法研究
(一)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语感
培养语感的基础是读懂课文,如若学生无法读懂课文,语言的培养便会成为无源之水。在语感的培养过程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读一两遍课文,然后再将词语放在课文中去,具体的理解与体会。
例如,教师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咏柳》的讲课之中,就让学生先去查找不认识的字词,例如,这个绦(tāo)字,字典上给出的解释诗用丝编成的绳带。这里指像丝带一样的柳条。在扫清认字障碍之后,教师便带领学生整体理解这首诗。碧玉在诗中用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而且,碧玉还可以指小家碧玉。“碧玉妆成一树高”就自然地把眼前这棵柳树和古代的妙龄少女联系起来。根据第二句,柳叶便是妙龄少女身上垂下的绿色丝织袋,这些如丝绦般的细细的柳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诗人先用一句话来赞美可以巧夺天工的柳叶,最后来回答,是二月的春风姑娘,用她那纤细的灵巧的双手踩点出了这些嫩绿的叶儿,给大地装点上新装,带来了春天的气息。后两句将比喻与设问相结合起来,拟人的手法表现了春天的美好与大自然的巧妙别致,将春风孕育万物的形象表现出来,传达了春天无限的美感。教师要带领学生去感受语言的美,让学生学会如何使用不用的语句,表达不同的情感。
(二)激发学生情感,培养语感
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上的教学语言是作用于学生的精神世界的,在教师的语言中耳濡目染,教师对学生的语感示范的作用是相当重大的,教师要在课堂之上激发学生的联想能力,学生可以在联想的过程中激发情感,开拓思维。
例如,教师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雷锋叔叔,你在哪里》的讲课之中,教师为学生深情地朗读全诗,让学生感受到诗作者对于雷锋叔叔的深切的情感。然后,教师示意学生对这首诗进行自我的揣摩与研读,要使学生明白诗中的每一处朗读停顿,每一处高昂、婉转的语气变化,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带入到崇拜雷锋叔叔境界中去。齐读时,要读出深情呼唤的语气,两次呼唤“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你在哪里”,要根据情感的起伏,读出急与缓的变化。小溪和小路的话,语速稍慢,娓娓道来,“瞧”以后的诗句可适当提高音调。在朗读之外,教师给学生介绍了雷锋叔叔的事迹,使学生彻底地了解雷锋。在这个朗读的过程中,学生便锻炼了自身敏锐的语感。学生会在朗读中形成了良好的语感能力,那么学生的朗读水平也会在短时间内得到极大的提升,朗读与语感两者是相互促进的。
(三)多说多写,培养语感
语感是学生对于语言的感受与经验,是学生在语言学习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运用是学生形成语感的基本保证。说是语感形成的基础,也是语感形成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言之有理。写是学生的一种规范运用书面语言表达自我思想的活动,写作对于促进学生语感的形成是相当重要的,写作训练应当贯穿于整个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之中。
例如,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在课堂之上举办朗读训练抑或是写作比赛,使学生通过朗读和写作锻炼语感。教师就小学二年级教材中的《笋芽儿》作为了朗读比赛的题目,在比赛中,一位同学读得有感情,能够以不同的语气读出“笋芽儿”、“妈妈”的感觉,并且改学生还懂得在朗读中注意感情的变化,该学生自然拔得头筹。在写作训练之中,教师以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的《一株紫丁香》作为写作主题,让学生根据《一株紫丁香》写出一首小诗。一位学生写了《一株月季花》,运用幼稚的语言与真实的情感写出了小学学生的心声。在这样的朗读与写作训练之中,学生逐步学会了熟练地运用语言表达自我的思想,进而培养出了自己的语感。
结束语:总而言之,学生语感的形成离不开好的语言环境。所以,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之中感悟语感的特征,运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感,提升学生理解正确运用汉语言文字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桂霞.阅读教学中培养语感的策略探究[J].现代农村科技,2020(06):61.
[2]罗荣成.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措施[J].才智,2020(17):102.
[3]石映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的策略[J].汉字文化,2020(11):93-94.
[4]詹熙婷.抓住语文要素 培养语感能力[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20,36(05):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