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雪梅
广东省鹤山市雅瑶镇宝瑶小学 529724
摘要:在社会不断进步的背景下,学生接受知识的方式增加,由于小学生缺乏对是非观念辨别的能力,在性别角色方面缺乏一定的认知。小学阶段,学校和家长需要重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引导,对同伴玩耍,以及即将进入青春期的心理进行分析,确保学生的进入青春期后可以正确的产生性别认知。学校需要科学系统的将相关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规范以及价值观。
关键词:农村小学高年段 学校场域 性别角色教育
一、导致性别角色教育缺失的因素
(一)农村留守儿童较多,家庭教育缺失
我国广大农村的人们正忙于打工赚钱,年轻的家长们在忙碌的同时都渴望子女能比自己有出息,可是由于忙碌和自身的条件所限制使他们对孩子只有爱的“渴望”,却缺乏爱的“能力”。由于留守儿童较多,家庭中年龄差距较大,学生对性别的感知只存在于男女身份,而对于较为成熟的性别角色教育存在缺失。家庭教育需要学校教育提供指导,学校教育需要家庭教育的参与。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作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加强家校合作,探索家校合作的方式方法,建立家校合作的长效机制,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同步,形成教育合力,已成为摆在我们教育者和家长面前的重要课题。
(二)中国传统意识的影响
小学时期是性别角色形成的关键时期。儿童早期形成的性心理定势和不同的性推测及性观念,是成年人高度明确的性概念和信念的前身,也是影响成年性行为的主要因素,甚至是成人各种性问题和心理病症的基础。可以说,早期所接受的性教育,对人一生的性特征具有深刻影响,这种影响无论好坏都将扩展到一个人的身份、性角色行为、性反应以及性对象选择等方面。儿童进入小学后,正处于儿童性心理发展分期中的“同性依恋期”,这一阶段的孩子有同性结交的倾向,东一堆、西一片都是同性同伴。这种选择同性同伴现象,具有深远的意义:一方面,同性别的儿童具有共同的活动方式,便于相互合作与交流;另一方面,同性同伴交往有利于巩固儿童的性别认同,为儿童最终能适应社会生活打下基础。在这一阶段中,教师、家长在性别角色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
(三)学生思想观念有所偏差
小学是学生身体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学生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身心的成长受到整个社会环境的影响。而一些不良的社会外部影响现象不可避免地给他们产生了错误的方向,容易让他们不知所措,美丑和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一些小学生受到网络暴力文化的影响,产生对虚拟世界的幻觉,良莠不齐的布线,导致小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错位是显而易见的。小学生的思维方式不成熟,在遇到问题时不知道该如何处理。
二、进行性别角色教育的措施
(一)父母加强对孩子的性别角色教育
首先,父母要经常查看自己的语言与行为是否有性别认识偏差,并随时纠正,以免自己的语言传递给孩子消极的信息。比如,高中一年级开始学习立体几何,很多女孩甚至其父母就可能这样认为:女孩的空间想像能力差,学不好。
因此父母就应该注意调动女孩学好立体几何的积极性,坚信她们一定能学好,这样,父母本人消除了对孩子性别的偏差,就为培养孩子“双性化”人格奠定了基础。其次,要消除孩子自身存在的性别认识偏差。小学学生中,许多女孩受生理和心理发育的影响,对数学失去了兴趣,甚至产生了焦虑和畏难情绪。此时,父母应帮助女孩端正学习态度,勇于去面对学科,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二)加强学生,家长,老师之间的交流
学校资源有限,对学生的教育也不能面面俱到,由此需要家长,学生,教师之间相互交流,及时沟通学生的变化,教师对素质较低的家长进行引导,让家长改变过分依赖学校,不重视学生自身发展的观念。同时,学校可以举办关于家庭教育的讲座,让专业的老师对家长进行教导,提高学生家长的素质。同时,教师可以让家长配合,及时的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让学生自觉主动的学习,也让家长有了参与感,从而提高家长对教育的认知。学校还可以积极举办家庭活动,在运动会期间,邀请家长进入学校,观察学生的发展,让家长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情感教育
生活就是整个教育的基础,我们所学到的知识最终都会实践于生活。“受过某种教育的生活与没有受过某种教育的生活,摩擦起来,便发出生活的火花,即教育的火花,发出生活的变化,即教育的变化。”因为生活中存在着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和谐的矛盾都是生活中存在的教育。陶行知认为,生活和教育密不可分,在人的整个成长过程中都具有重要作用。由此,教育不能脱离生活,生活也不能抛下教育独立存在。不管是教育的过程,还是教育的内容,都需要与生活相互结合。在进行性别角色教育时,需要以生活中的事例为准,确保学生个体对性别的明显的认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四)以学生为主导,优化性别角色教育方式
小学教育是教育的起始阶段,好的教育方式,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有助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意识。在小学阶段,老师和家长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但是目的都是让学生具有良好的精神素质和优异的学习成绩。小学的管理制度需要以人为本,建立平等的制度,把学生放在主导位置,改变以往不平等的观念,让学生积极发挥自己的长处。积极地进行性别角色教育,积极与学生进行交流,善于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精神文明的建设。
三、结语
对广大小学生来说,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它是小学生思想观念和认知水平形成和提高的关键阶段,对促进学生核心素质的培养具有积极作用。我国教育在构建以核心素质为核心的小学心理健康高效课堂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应加大力度解决这些现实问题。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应该被视为一个关键的教学工作,使学生可以在日常生活实际中收获知识,因为它不仅是学生整体人文素质有关,也与他们的未来发展。教师还应重视学生的道德和法治建设,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模式,为学生搭建更多学习交流的的平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为他们今后成人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马雪梅.青少年性别角色性度、外在仪表与人格特征的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10.87.
[2]贾敬敏.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与性别意识的培养[D].河北师范大学,2013.1-74.
[3]周晓影.高师学生性别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长春师范学院,2010.
[4]赖馨玲.小学英语教师“因性施教”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海南师范大学,2016.1-50.
[5]覃琴.人教社新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的性别倾向研究[D].西南大学,200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