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行德
武汉大学 430072
摘 要:伴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统计工作越来越重视。国家教育部对高校社科统计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和改革措施,这对建立科学的高校社科统计工作体系产生了重大的作用和意义。鉴于此,本文立足于高校社科统计工作现状,探讨高校社科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力求为我国高校社科统计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社科统计;管理方法
在高校管理工作中,有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做好高校社科统计工作。高校社科统计工作中得到的统计数据不仅为高校开展各项实际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而且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接下来,本文将具体阐述目前我国高校社科统计工作的现状,对高校社科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高校社科统计的作用和意义
社科统计工作包括对资料的积累、对信息的分析研究和对高校管理工作和科研工作的现状进行探究[1]。科学的决策是高校管理工作和科研工作的基础,而想要作出科学的决策,就要做好数据的统计。高校通过运用社科统计的成果可以得到丰富的信息资源,以此作为评估的标准,同时还可以对高校发展的前景进行预估,实施合乎国家规定的方案,制定高校管理规定。通过对社科统计工作的发展,能在大方向上对高校管理工作和科研工作进行把控,收集统计出来的信息资料可以实时了解并掌握高校的实际情况,有利于高校管理工作和监督工作的进行。
对高校科研活动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对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产生重要影响,它为高校进行科研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基础数据信息。高校可以通过对科研活动经费的统计数据的思考研究,分析出高校未来的科研活动经费的使用标准,并可以在此基础上规划一个科学、高效的科研计划目标。
高校在进行社科统计工作中,要对自身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包括高校的人力方面、财力方面还有物力资源方面以及高校自身所具备的科研能力,与此同时,高校还需要实时跟踪自身制定的科研计划的执行情况和进度,把原科研计划的具体信息和现实中进行的科研计划信息作对比,对落下的进度和出现偏差的地方及时地进行更改和进步,保证高校科研活动计划能够顺利开展并完成[2]。
高校在进行社科统计工作中要积极建立社会科学研究统计的数据库。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高校社科统计工作的不断进步,国家对高校的科研管理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高校需要建立健全社科统计管理系统,确定社科统计目标和方向,更新社科统计的方法策略,增强社科统计数据的精确度,提高社科统计信息的分析能力。
二、高校社科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我国的高校教育工作也取得了重大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水平决定着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运用将学校科研事业和学校教育事业结合在一起共同发展的方法。但我国仍存在一部分高校对社科统计工作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在社科统计运用中也存在着大量问题。
在高校社科统计工作中,先进的社科统计软件和社科统计系统是进行社科统计工作的基础,但由于部分高校并不重视社科统计工作,导致高校的社科统计工作难以开展,学校基层数据掌握不足,同时也无法确定社科统计的数据有效性。
在高校中从事社科统计工作的人员中,大部分是非社科统计专业人员,他们基本上都是在此岗位通过自身的经验积累进行统计工作的,学校也不够重视社科统计工作,没有组织相关活动对社科统计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以致于非社科统计专业的人员对学校科研活动的内容、目标不明确,对社科统计的策略方法掌握不足[3]。
有的高校虽然拥有先进的社科统计软件和社科统计系统,但它与其他高校之间关于社科统计的部分交流甚少,不能做到相互分享,因此高校经常做重复工作,大大降低了工作质量和效率,并且对高校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还有财力资源方面都造成了严重的浪费。还有的高校秉承着只需要完成任务,不需要质量的原则,在社科统计工作中不对统计出的数据进行有效分析,这样的工作是毫无意义的。
三、高校社科统计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针对上文中讲述的高校社科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下文将对此提出几点对策和建议,以更新和发展高校社科统计工作。
(一)加强领导,引起重视
高校社科统计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中的一个环节,它虽然是一种基础性质的工作,却在高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社科统计工作虽不能直接影响高校的经济,但也间接对高校产生一定的影响。
所以,作为一个高校的领导,首先在自身的认识上就要建立起对高校社科统计工作的重视,然后要尽可能地满足社科统计工作所需要的基本条件,加强对社科统计人员的培训力度,让高校社科统计人员有足够的经济来源和后勤保障,调动高校社科统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社科统计数据的质量,促进高校社科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4]。在高校社科统计工作中要充分发挥出领导的带头作用,为这份工作设立一个专门的机构部门,要有专业人员和大力培养的非专业人员负责社科统计工作,在领导的组织下,让高校各部门和社科统计部门能够互帮互助、加强交流、共同发展。高校社科统计工作会在高校领导和高校社科统计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得到持续健康发展。
(二)加强人员专业素养
高校社科统计工作要有专业的队伍,如何加强队伍建设,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首先要保持社科统计队伍的稳定性,其次要注重社科统计队伍中人员专业素养的提升。想要维持社科统计队伍的稳定性,首先要对高校社科统计人员进行重点选拔,胜任的社科统计人员一旦确定下来,就不能再随意调换职位,高校要对此制定相关制度,对社科统计人员产生一定的约束作用,这样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社科统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还能够有效保证统计年报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其次,高校要建立一个激励制度,激发社科统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作为高校领导,要做到对社科统计人员的尊重,时常也要关心社科统计人员的心理状态和日常生活,在社科统计人员遇到生活或是工作上的困难时,高校要及时给予适当的帮助,使得社科统计人员能够安心进行社科统计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社科统计工作之中,为社科统计工作竭尽所能地贡献出全部的力量[5]。在维持了社科统计队伍的稳定性以后,高校要定期组织活动,对社科统计人员进行专业性的培训和训练,让社科统计人员可以在活动中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增长经验。通过社科统计活动的开展,可以让社科统计人员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加强自己的统计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促进社科统计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提升。
(三)建立先进的信息统计系统
高校社科统计工作中负责统计的信息,不仅数量庞大,而且种类繁多,如果高校采取人工的统计手法,将造成大量的人力浪费、物力浪费和财力浪费,而且统计结果也会不尽人意,统计出来的数据会和实际数据差距很大。所以,高校要采用网络技术进行信息统计,而且要建立一个科学、先进的社科信息统计软件和系统,这样做可以帮助社科统计人员高效率地查找统计数据和处理问题,还能够降低社科统计时间,提高社科统计数据的准确性,清晰直观地对比各种统计数据以便解决各种问题[6]。
(四)保证统计数据的准确性
在高校管理工作过程中常常要进行科学决策,而做好科学决策的前提是把握准确的统计数据。高校领导需要以高校社科统计数据为主要依据进行科学决策,因此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一定要有所保障,一旦统计数据出现误差,将严重影响高校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高校社科统计工作的基础就是统计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作为一个专业社科统计人员,一定要做好基础工作,才能为接下来的整体社科统计工作做好铺垫。
(五)明确社科统计指标
现如今,我国的高校中含有一百个左右的社科统计指标。这些统计指标中体现了我国大部分高校开展科研活动的整个过程,要做好高校社科统计工作的核心就是要确保统计数据的质量。所以,高校想要准确收集、整理和上报统计数据,先要认真阅读和分析研究国家教育部下发的各种有关社科统计问题的文件,重点找出其中的数据统计指标、数据统计类别和数据统计范围等。如果文件中的数据统计指标的含义不清或是统计范围不明确,就需要社科统计人员及时上报领导,并且积极和其他社科统计人员进行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促进社科统计工作顺利进行[7]。
(六)态度端正,注重策略
高校社科统计工作的过程具有复杂性,而且由于统计数据的繁多,导致统计工作量也是巨大的。面对如此庞大的数据量,要求社科统计人员在统计工作中必须要具备强烈的责任心和认同感。社科统计人员要在正确使用统计软件的基础上确保统计数据和现实相符合,并且社科统计人员在进行高校社科统计工作时要运用科学、先进的统计策略和方法。作为高校社科统计人员要明确上级部门要求上报有关统计数据的时间节点,先制定计划表,根据统计的工作量合理安排时间,以确保能够按时上交。
结束语:
总而言之, 对高校科研活动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对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产生重要影响,高校需要建立健全社科统计管理系统,确定社科统计目标和方向,更新社科统计的方法策略,增强社科统计数据的精确度,提高社科统计信息的分析能力。高校要继续加强对社科统计工作的重视和分析,实现高校社科统计工作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焦险峰,朱晶华.对高校人文社科统计工作的认识与思考[J].中国地质教育,2002(04):73-75.
[2]李岩,王晶.浅谈如何做好高校人文社科统计工作[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3):89-90.
[3]陈兰.网络信息环境下对高校社科统计工作的认识与思考[J].统计与管理,2012(02):18-19.
[4]程爱晶.高校科技统计思考[J].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5(S1):61-63.
[5]周玲.浅谈高校的社会科学统计工作[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4):247-248.
[6]张驰.试论高校科技(社科)统计的质与量[J].科技·人才·市场,2000(04):18-19.
[7]柯延.全国高等学校社科统计工作概况[J].高校社会科学研究和理论教学,1996(1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