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发表时间:2020/11/1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54卷第21期   作者:席金雄
[导读] 小学语文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优势科目,因此,要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深挖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因素,。
        席金雄
        (四川省营山县文殊完全小学校  四川  南充  637700)
        摘要:小学语文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优势科目,因此,要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深挖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因素,老师要在此过程中实施科学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对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自愿地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帮助学生从小就树立起正确的三观,将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关键词:文化教育;?时代要求;?教材渗透;?教学措施;
        
        一、时代的要求
        随着新课程教学理念与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发展,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们越来越意识到借助学科的优势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并在教学中积极实践,将传统文化融合到语文教学过程中,以此不断提升学生的三观正确性,将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在世界文化多样化和传播科技突飞猛进的当前形势下,西方文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模式、价值观念和文化结构都构成较大的冲击。在青少年中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单纯追求西方文化,忽视本民族传统文化等。由此可见,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迫在眉睫。而语文学科具有传播传统文化的特殊优势,具有不可替代性。
        二、教材渗透
        (一)插图中的中国元素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是有很多丰富多彩且寓意深刻的插图的,教材在插图上“中国元素”的应用十分广泛且是巧妙的,例如:《天地人》《金木水火土》(一上)应用的就是傅抱石先生的水墨画,在这幅画中,运用了山水写意和大片留白的艺术表现手法,这一画作充分体现出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又如:在《猜字谜》的插图应用的是“灯笼”,这幅画充分显示出中国传统节日的喜庆氛围。再如:《神州谣》中选用的插图是万里长城,长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绵延起伏的长城凝结着中国人民的勤劳与智慧。由此可见,在教材中所应用的这些插图,均寓意深远且底蕴深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这些图画的使用,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正确引导学生观察与欣赏这些图画,将图画与文字进行结合起来开展教学,通过教学让学生感悟中国元素之美。
        (二)汉字教学中的文化传承
        《课标》指出:“识字、写字作为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具有重要地位的内容”。教材在识字文体的选择上,选择应用古代蒙学篇章和传统识字教材的改编,这些内容均体现了浓厚的中国特色。例如:在教学“天、地、人、你、我、他”这些汉字的过程中,其编排背景是《三字经》中“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的经典语句,这些内容充分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先向学生讲解文字背后的故事,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不失为对教学的创新,也能够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更好地让学生了解到传统文化知识。
        (三)诗歌的增量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教材中选取的优秀古诗文共计有124篇,所占比例是较大的,可见教材编著者对中国古诗的重视程度。对于古诗教学,老师要求学生要熟读成诵,烂熟于心,根植于思想之中,这对学生学习与接受祖国的传统文化是有促进作用的。
        (四)选文凸显中国文化
        教材恢复了很多经典课文,精选了革命传统教育的篇目。例如:《朱德的扁担》《金色的鱼钩》等,还增加了专题栏目,例如:语文园地中的“日积月累”,安排了传统童谣、楹联、成语、俗语等内容,而这些均是传统文化教学内容,对于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了解都是有利的。


        三、教学方法
        (一)创设课堂教学情境与氛围
        要想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老师要积极创建良好的课堂教学情景与氛围,也就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开阔、形象、轻松的场景让学生去学习传统文化,进而体会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主要是从空间情境、课堂导语情境、音乐情境、影像等文化情境的创设入手。例如:在教学《树和喜鹊》这节课的时候,我设计了精彩的导语教学情境,给学生播放喜鹊的叫声,让学生通过倾听猜猜这是哪种鸟的叫声,并通过讲解“喜鹊叫,喜事到”的中国谚语,让学生了解喜鹊身上的中国传统文化意象。在朗诵课文的配乐选择上,采用中国传统乐器演奏的音乐不失为一种文化的沁润。这样的教学,给学生营造了生动且轻松的氛围,巧妙地将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融入其中,能够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应用多种教学手段和呈现方式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注意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渗透方式要多样化,例如:在教学古诗的过程中,老师不仅要给学生讲解诗句的意思,还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教学方式,在视觉和听觉上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不拘于背诵、默写诗文,让学生演一演、唱一唱,这样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与热情,对于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是有促进作用的。
        (三)重视课外文化阅读,强调大语文教育
        随着新课程理念与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发展,当前的语文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基础知识的学习,不能满足于对教材内容的讲解,而是应将学生课内的学习、教材的学习与课外的学习、语言应用与实践紧密结合。对课外的学习,要有量的需求,主要包括:书籍报刊的阅读量,写作量和社会活动量等等,在长期的积累过程中逐渐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老师可开列传统文化的相关书籍让学生去阅读,以此让学生积累中国的传统文化知识,形成一定的文化积淀,从中吸取更多的文化涵养。
        (四)在实践活动中继承与创新民族的传统文化
        老师要给学生创建各种有意义的课外活动,并通过这些有意义的课外活动,给学生构建一定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通过活动深入思考,并深刻地感悟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人格得到健康发展。例如:在学校研学中让学生走出去,充分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考察家乡的名胜古迹与由来、历史名人和遗迹等,还可以访问民间手艺人,了解传统文化,让家乡的传统文化放异彩,弘扬民族精神与创新精神。让学生在文化实地进行实践体验,这样的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知识,还能促进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乐。
        四、教师大胆“放手”,探索传统文化之美
        培养学生自主意识,探索传统文化之美。高效语文课堂的构建,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自主学习意识,形成自主学习、探究、处理问题、获取新知等能力。这个过程中,教师并不是放任而是有计划地放手,这对任课教师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更多的知识储备,更深入地备课,才能逐步放手,才能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有效“点拨”,促进学生高效学习,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积极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是必要的,是当今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的有效内容,将传统文化融合到其中,并能够全面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与教学实际情况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应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去教学,更重要的是要让教学方略具有针对性,以此让生吸取优良传统文化中的精神营养,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以此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冯小英.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新课程:小学,2012(11).
        [2]温儒敏.“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16(11).
        [3]丁卫萍.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中国传统文化教育[J].作文成功之路:上,2017(02).
        [4]阚金丽.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J].课外语文,2018(01).
        [5]许秀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J].现代教学,2015(05).
        [6]葛飞飞.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J].教育,2017(0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