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菁菁
(沈阳建筑大学, 辽宁 沈阳 110168)
摘 要:外语教育政策日益受到国家重视。回顾建国70年中国外语教育政策,对不同时期外语教育的目的,语种选择和外语教学的比较,以及相对应的政治,经济环境和多元性的调查后发现:外语教育政策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外在环境必须有效地结合,对我国外语教育政策的转变和发展都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 中国外语教育 教育政策 回顾 转变
一、外语教育政策
外语教育政策是语言政策在教育领域的一个分支,主要关注语言教育政策中除国家强势语言及少数民族语言之外的语言教学,即外语教育。外语教育政策涉及三方面的内容:外语教育的目的,外语语种的选择以及外语的教学。 纵观我国外语教育政策历史,自1949年建国以来,我国外语教育政策前后共经历了三次重大调整,对外语教育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结合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梳理了我国外语教育政策的发展脉络,剖析了各个不同时期的教学目的,语言选择及教学特点,总结了制订外语政策的依归,探讨了政策制订的外在条件和内在规律,列举了一些显而易见的问题,对我国外语政策创新的推动具有一定现实参考意义。
二、高度政治化期 1949年-1977年
这一高度政治化期源于新中国的两个迫切需要:对内, 加强新政权的稳固;对外, 与其他西方国家外交关系的改善。(Liu 2015: 65-68)
1、政治经济环境
建国初期,我国与苏联成为了盟友,并获得财政和技术援助,却遭到了美国的经济封锁,国家处于贫困状态。60年代初期,与苏联的关系不断恶化,发展经济取代了政治运动,成为了国家的首要任务。历时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导致了生产和教育陷入停滞。70年代初期,我国的对外关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加入联合国、与更多国家建立外交,这些事件对我国外语教育政策的制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教学目的
1958年,国务院提出了教育工作方针。根据这一要求,教育的目标是使人们既“红”(在政治上正确而积极)又是“专”(对于学科有很高的要求)(Li & Xu 2006)。特别是外语教育,这个目标被转化为片面强调所谓的政治思想性,增加政治和实践内容,教学内容受到很大局限。
3、语言选择
建国初期, 鉴于当时的政治背景 , 俄语成为了主导外语。到了50年代中期,为了获取更多科学和技术知识,人们对英语的需求不断增加,英语再次出现在中学课堂。60 年代初期,随着中苏关系的恶化,英语渐渐取代了俄语的主导外语地位,成为了第一外语。
4、教学特点
这一时期,对政治的关注高于对国家发展的需求,因此创造了高度政治化的外语政策和课程。如:高度政治化的教科书(其内容主要是政治宣传);课程频繁更改;缺乏计划来维持合格的教师队伍;无法保障课程的连续性等。
三、经济市场化期 1978年-2002年
这一时期,快速发展经济占据了国家发展的中心位置,对政治的关注逐渐被经济建设所取代。
1、政治经济环境
1978年,我国踏上了改革开放之路,国家的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进一步证实了开放和市场化的趋势,并使中国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纽带。
2、教学目的
这一时期每个版本的外语教学大纲都突出了外语作为经济发展工具的原则。
同时外语又被视为与其他国家联系的重要工具,在促进国家和世界经济,科学和文化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Adamson 2004:173)。
3、语言选择
直到经济市场化时期,外语教育的高度政治化倾向逐渐消解,英语获得了空前的地位和关键作用,真正成为了主导外语。1979年,教育部提出“不仅要大力发展英语教育,也要适当发展日、法、德、俄等小语种教育”的指导意见。在与苏联和日本接壤的地区,少数中小学可以开设俄语课和日语课。因此,在中国的东北部,俄语和日语也成为了外语语种,出现在一些中小学的课堂上。
4、教学特点
(1). 在基础教育方面,教育部颁布指导意见,要求中小学英语的每周授课时间与语文,数学等主要基础课程相等(Hu 2005;Hu 1999),并成为了高考必考科目。2001年,教育部规定外语课程开设可始于小学三年级(教育部 2001),巩固了其在中国应试教育中的地位。
(2). 在高等教育方面,从1979年开始,教育部实施了一系列政策举措以加强大学英语教育,其中包括外语教师培训,针对不同类型大学的专业课程大纲以及发布大学英语考试大纲(Feng 2009)。国务院还于1981年发布了一项关于自费出国留学的暂行规定,这激发了人们在大学学习英语的兴趣(Hu 1999)。
四、转型变革期 2003年至今
世纪之交,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的新常态。2013年,中国提出并积极推行 “一带一路”标志着中国式的全球化3.0时代的到来(王义桅 2016),这是中国实施中国文化“走出去”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目的
在全球化3.0时代,我国由“本土型”国家转变为“国际型”国家。为了适应这一伟大转变,外语教育政策定位也发生了转型,从“引进来”转变为“走出去”。外语已不仅是我们学习的工具,也是其他国家了解和学习我们民族和传统文化的媒介,突显了中国人民的信心和民族自豪。
语种选择
五、小结
回顾中国外语教育政策历史和演变,历史的脉络清晰地告诉我们:制定科学、合理的外语教育政策与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并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理应表现符合当代社会特质的多样性和平衡性。作为国家竞争力提升的核心要素,当代外语教育政策的重点是借鉴优秀的人类文明成果,弘扬璀璨的中华文化。在我国外语教育政策的发展过程中,也应该尊重语言发展的内在规律,并与时俱进。有效地将其与国家发展需求相结合,共同推进外语教育在国家和社会需求上的服务性以及外语教育政策的规律性。虽然我国外语教育政策在历史中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复杂性,体制内部的协调性,执行中复杂性都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Adamson, B. (2004). China’s English: A history of English in Chinese education.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 Feng, A. (2009). English in China: Convergence and divergence in policy and practice. AILA Review, 22, 85–102.?
[3] Hu, D. (1999). Zhongguo yingyu jiaoyu jiushiqi nian huigu [A review on English education in China in past ninety-seven years]. Shangdo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4, 55–57 & 74.
[4] 教育部. (2018).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 [S].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3.
[5] 王义桅. (2016). 世界是通的:“一带一路”的逻辑 [M]. 北京:商务印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