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辉
汉滨区流水镇学坊垭小学 725015
摘要:立德树人,就是要求培养德才兼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基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目标。自2017年9月起,统编教材的改编,更是把“立德树人”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的落实作为根本任务。如今,对于道德的培养,更是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语文作为目前为止最有利于学生德育发展的学科,是十分有效和可行性的。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全面落实教育体制中提出的要求,以“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目的,有效推动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质。
关键词:立德树人 小学语文 落实
小学语文在义务教育初级阶段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立德树人方面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学中浸透德育的方法和手段更是多样:理论灌输、耐心疏导、情感感染、榜样示范、时间锻炼等,既能在潜移默化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又能有情与理的感受,通过净化感情、陶冶情操,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一、“立德树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的重要意义
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学校乃至国家对于培养小学生的道德素质,提高小学生的道德水平越来越重视,并采取了大力发展道德教育的措施。在小学的所有学科教学中,小学语文教育对学生德育的培养十分重要,语文作为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纽带,所占了其他学科没有的优势。语文课本中的古诗,课文、内容等,很多都是积极向上传承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语文教学中的课文,有感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在教学中慢慢的渗透家国情怀,并能潜移默化的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语文教学中立德树人的渗透,学生更易于接受,所以,立德树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落实具有重要意义。
二、“立德树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落实途径
1.立足课本,积极引导
语文课程之所以是实现“立德树人”落实的最主要原因还是语文教材的特殊性,传统古诗词,国内外西方名篇、红色历史革命、童话寓言故事,文言文等都是由作者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的产物,并都符合学生心理发展需求,能帮助学生建立健全人和正确三观。比如在《穷人》一文中,通过对贫穷生活下桑娜和渔夫毅然绝然决定收养邻居西蒙的孩子的故事描写,反映了沙俄时代渔民的悲惨生活和穷人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质。这种文章作为学生心理发育过程中的教材能更能积极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到底观念,教师只要稍加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在字里行间研读课文,学生更能容易的找出文章含有积极因素的片段,被文中的故事情节所感动,从而达到培养学生道德素质和优秀思想的目的,更是利于社会、祖国乃至全世界的发展。
2.以身作则,潜移默化
榜样是一把尺子,一盏明灯;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小学生善于模仿大人的行为,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勤于律己,从而通过自身的优良道德品质来感染学生,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教会学生要遵守的规章制度,注意自身的行为是否德行配位,要始终践行立德树人的观念,标榜一个完美的教师形象吸引学生模仿,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三、“立德树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落实现状
“立德树人”这个词写出来非常简单,但是想要在教学过程中完全的做到却十分苦难,虽然我们在大量的学习和研究中都能习得较好的可行方法和意见,但同样也发现小学语文在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工作存在着众多问题。
1.小学“唯分论”现象
“唯分论”现象的出现,其原因是多方的,最主要的原因莫过于社会的教育干预。生存竞争压力大、家长紧迫感、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等,促使了很多悲剧的发生。
这些鲜活的案例一次又一次地警告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以成绩为标准更是延续了传统的“唯分论”评价体系。“唯分论”不仅影响学生对自我的评价,更是“误导孩子对“成功”的认识,导致现在当下的学生有很多的性格缺陷,“功利”教育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严重影响了德育的渗透,“好的品行”“好的修养”“好的人文素养”才是德育的评价尺度,弊大于利的“唯分论”的大让我们的教育界深感德育缺失的惨重代价。小学教育是德育的最佳起点,德育应渗透在课内和课外,渗透于学校的教学理念,并落到德育教育实处。
2.部分语文教师未形成在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理念
通过在期刊和文献中的学习可以了解到,还有部分小学语文教师禁语文学科的教学知识范围内,受“唯分论”的影响,认为知识才是培养语文教师的唯一职责,对教材的编排和理念认识不足,尤其是在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思想境界是,不懂得辩证统一和相互影响的关系,新课标的贯彻下他们仍然“穿新鞋,走老路”。
只知道教学科知识,书本知识,而忽视钻研课文内容知识下德育的渗透,教材虽有很好的德育因素,但是不同教师之间,德育的渗透与否,差别很大。
3.一些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内容脱离现实
“以文载道”—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有极大的优越性,课文中的插图和文本,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度与知识,但是在具体在教学情景中,9.4%的语文教师只是在有时会注重的教学环节中渗透德育,民族精神、爱国教育等。并且有8
%左右的学生认为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思想教育内容和社会真实现象存在巨大的反差。
4.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流于形式
德育需要在小学文教学这个媒介中得到有效的渗透,不仅要求教师要准确把握小学语文的教材的德育内容,更要选好德育渗透的途径和方法,不仅要考虑学生是否会产生逆反心理和厌倦情绪,还要在达到德育的基础上,不能影响知识的传授。50%的老师有时让学生了解作者和生平的经历及其创作背景,利用思维导入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了解作者写作是的特殊心态,只有20%的老师有时能展开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语文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健全人格,很大一部分语文教师做的并不好。
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不仅有近期效应,而且也有很多效应将在远期逐步显现出来,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立德树人,对于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具有重要意义。这对教师自身道德素养和掌握教学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和考验。教师要在每日的教育教学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用更多的方法来教育学生的道德品质,从而提高学生自主的学习积极性,更好地实施德育教育,在教学中渗透立德树人。
【参考文献】
1.蒋鲜丽.小学语文高品质课堂渗透德育教育相得益彰之我见
2.卫慧萍.《试论在语文教学中德育因素的渗透》
3.鲁洁.德育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