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垂秀
云南省宣威市第四中学 655409
摘要:阅读是高中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取重要知识、扩展视野、锻炼思维能力等的重要学习方法,教师应该重点采用有效的阅读方式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达到阅读的效果,高中语文教学可以通过批注式阅读法来进行阅读教学,在帮助学生积累阅读经验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基于此,本篇文章对高中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模式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语文;批注式阅读法;探索
引言
传统的阅读法教学仅仅停留在阅读任务上,对于如何阅读、如何提升阅读效果并没有进行真正的思考。新课改带来一系列新的教学方式,高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批注式阅读法开展阅读教学活动,在帮助学生积累阅读经验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增强思维创新能力。
一、强化理解促进表达
批注式的语文阅读,能够增强学生的文本理解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更能够帮助其建立阅读的抽象感与逻辑性,提高学生的多角度思维散发能力。此外,语文教学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增强学生的阅读技巧和能力,帮助学生能够快速且精准地抓取文章的重点与核心,深入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而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与思想层次,更好地将阅读中汲取的精华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批注式阅读能够为学生的学习生涯创造巨大的价值,因此学校与其他教育机构都将批注式阅读的教学纳入重要的教学目标。但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
二、团队协作共同提升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批注式阅读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合作共享阅读心得,更能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无论是在学习生活、日常生活还是以后的工作生活当中,团队协作能力与学习能力都是一个人必不可少的能力。对于学生来说,提高学生的团队学习能力,有利于增强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从而对个人的学习具有激励与引导的作用。教育学家曾经进行了团队学习对学生会产生什么影响的实验:选择学习氛围不同的两个班级,一个班级的学生之间能够团结协作互帮互助,另一个班级的学生学风散漫交流稀少。在组织两个班级的学生对同一篇文章进行阅读与理解之后,教师再组织学生之间交流学习心得,然后在课堂上发言小组内对文章的理解。结果显示,学风团结的班级得出的心得与体会更全面,更有深度,学风散漫的班级得出的理解则十分有效与狭隘,学习效率也相对较低。
可见,提高学生的团队学习能力对学生的沟通能力与理解能力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批注式阅读就是一种有效的提高团队学习能力的方法。
三、加强批注的反馈和总结
语文阅读具备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在不断的、多次的阅读中,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认识会渐渐地加深或者变化。因此,对于学生的批注也要引导其进行不断的反馈和总结。高中生的理解能力、思维方式都不尽相同,在阅读批注上会因为个人的见识、阅历等产生许多不同意见,所以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批注的交流。首先,在学生通读文章后,对其进行的阅读批注进行交流,可以发现不同学生的关注点、理解角度和欣赏水平的不同,学生间进行阅读批注交流可以促进学生进行相互的学习。其次,教师在对文章内容进行讲解以后,再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批注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扩展或者修改。如此,既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又能促进学生思想的进一步升华。通常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批注内容会更加深刻,不同的学生的批注会更加具有特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比较批注前后的不同,进行师生之间的反馈交流,对于自己的批注进行总结,从而找到优点和不足。这种方法能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身的批注式阅读法的应用能力,通过阅读能力的提升来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四、制订有针对性的分梯度教学方案
在学生自主预习过程中,针对学生的批注内容,教师可以了解到不同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从而掌握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例如,在《老人与海》这篇文章中,有的学生可能理解到老人努力拼搏的精神,虽然最后失败了,但是精神可嘉。但是有的学生却认为老人其实成功了,因为他战胜了困难、恐惧和自我。所以,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教师可以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来教学,引导学生从习惯性的阅读批注方式开始,通过自我理解、小组探讨、教师讲解以及自我再次思考等步骤,不断深化课文内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记忆,提高学习能力。所以,教师制订针对性、分层次的教学方案,对帮助学生增强学习能力、提高学习信心等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结束语
在语文阅读中开展批注式教学,是传统教学模式上的一种创新,能够给学生新的学习体验,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增强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思考理解能力与团队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思考模式,增强学生的竞争实力,因此学校应当重视在语文教学中应用批阅式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王君.基于批注式阅读法的高中语文教学实践探讨[J].亚太教育,2019(05):94-95.
[2]刘华丽.高中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9(15):126.
[3]闻军.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批注式指导的有效运用[C]..教师教育论坛(第三辑).: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21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