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朗读指导 构建高效课堂

发表时间:2020/11/1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54卷21期   作者: 周静烨
[导读]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
        周静烨
        江西省南丰县子固小学 江西 抚州市 344500
        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一句句俗语,无不都证明了读书的重要性。因此书声琅琅已成为语文课堂的重要特征。在小学生语文教材中,几乎每个单元都安排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练习。教材编者这样排编的目的在于:一是使学生熟悉的课文,掌握生字、词培养良好的语感,为写作做好汇、语感的准备,从而达到一般朗读的目的。其次,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的训练,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因此,在教学中,要通过教师的有感情的朗读训练来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在强烈的情感体验中,领悟语文的意韵,感悟语言文字的美,体会课文思想感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一堂生动而高效的语文教学离不开精彩的有效朗读。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朗读指导呢?
        关键词:朗读;指导;高效课堂
        
        一、注重早读与榜样带读,加强朗读练习
        我本人酷爱朗读,很喜欢配着音乐有感情的朗读文章,往往自己会陶醉于语言文字的美中,会被优秀的文章感动,并且有感情的朗读也成了自己的一个习惯。也许是我自己的要求过高,刚带上这个班的时候,我每当听到我们班的同学在朗读课文时,我总有一种感觉就是像还没有睡醒无精打采,甚至有时像“老和尚念经”,根本读不出课文得感情,更不要说抑扬顿挫了。为了使我班的朗读水平有所提高,我决定从每天的晨读抓起,首先,我会选择每天必读的内容然后和学生一起进行早读,刚开始我一句一句的对朗读内容进行指导,有时干脆带着学生练习朗读,每天我把和学生一起朗读都当成是一件非常高兴的事情来做。后来我培养了几个朗读能力很强的班干部。于是每天的早读就由他们来负责。不要小看这几个领读的同学,其朗读水平和负责的态度一点一点也不逊色与我。每天早晨都能看到他们认真负责的指导朗读,有时干脆一句,一句的带着全班同学进行朗读。现在我班的早读已有很大的改观。并且我每天的作业都会有一项内容那就是将课文有感情的朗读给你的家人或朋友,久而久之同学们把朗读课文作为了一项必不可少的功课,有时我还会要求家长和孩子一起朗读课文。尤其是那些平时不敢说话的同学,通过课文的朗读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注重教师范读,提高学生朗读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梅拉列斯在研究中发现,学生接受信息的总效果=7%文字+38%语调+55%面部表情。可见,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能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产生丰富的情感想象,与作者共鸣,与作品中的人物共鸣。因此,教师的范读十分的重要,必须引起我们语文教师的重视,努力在范读中做到:“设身处地,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地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当时说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我追寻,我反思——教师的范读确是阅读教学中的一种有效方法,美美的朗读,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个性化,创意性阅读课文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可以打动学生,以情激情,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如果教师能给学生正确的、动之以情的范读,就会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受到熏陶,且能不断地提高读书的兴趣。当老师声情并茂地读完一篇文章后,学生早已跃跃欲试了,这时可采用逐句领读的方式,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语感训练。通过领读,就可以引导学生读准字音,了解重音的确定、停顿的时机、节奏的掌握、语气的舒缓、感情的处理等,只需“转轴拨弦三两声”,便已“未成曲调先有情”了。这种“授之以法”的形象直观的朗读指导,更能对学生起到引导、启发、激励、帮助和感染的作用。


        三、发挥学生主体个性,鼓励学生大胆展示朗读。
        在传统语文课堂上,教师常常为学生齐读不整齐而生气。其实,这正是学生个性的表现。如果,学生都读得很整齐,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实际上却是“鹦鹉学舌、滥竽充数”,甚至读完了连读了些什么都不知道,这不大大阻碍了学生主体个性的发挥吗?朗读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避免人云亦云,按老师的要求把学生训练成一个统一的朗读模式。教师应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朗读方式进行朗读。我每次在学生初读课文时,都会让学生自己对朗读提出要求并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朗读方式。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我先让学生提出朗读要求。学生提出一、要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二、要读出课文的感情。然后我问:“你们准备用什么方法学习?”有的学生说:“我准备一句一句地读,边读边想象画面,不理解的地方多读几遍。”有的说:“我准备和同桌竞赛读,看谁读得好。”还有的说:“我读了课文后,还要把桂林山水美丽景色画下来。”我尊重了学生的选折,满足了学生的愿望,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朗读课文。在学生完成初读课文的任务后我都会检查学生的朗读效果,看是否达到了所提出的朗读要求。在检查的时候我一般都会采取每天检查一个小组,每人读一个自然段,并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向优秀教师于老师那样,学生边读边对学生进行适时地指导与评价,每次都是鼓励多而意见少,这样时间长了,每个同学都会在老师的指导下朗读课文,并且每个同学都有朗读展示的机会。
        四、加强课堂中朗读指导,指导学生入情入境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几乎成了读课文的统一要求。但怎样读才叫做有感情?却没有统一的说法。纯粹靠朗读技巧读出来的感情只是教师强加于学生的,这样硬生生的东西不能叫感情。朗读训练中过多强调哪儿重读,哪儿换气,哪儿抑扬顿挫等技巧,已无多大意义。叶圣陶先生曾说:“读书心有境,入境始为亲。”“入境”就是引导学生由一个旁观者变为当局者,去亲近文中的人物,“去悲伤着你的悲伤,幸福着你的幸福。”和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使其意皆出吾之心,使其言皆若出我之口。如教学《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时,当看着正值青春年华的小钱的了白血病躺在病床上的时候,不是靠几个字的重音就能读出的。这时我就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当时的背景,想象自己就是书中的“小钱”,然后再进行朗读体会,这样,他们自然就会读出轻重,读出感情来。学生虽然很小,但他们也有自己的思想,看法,生活经验。对句子的理解体会不相同,读出来的感情也就各不相同。不必去强求学生掌握朗读技巧,只要是学生的真情流露,学生自己觉得读起来很美,很舒服就可以了。
        五、运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教师要应用趣味性的文章作“诱饵”,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悟出道理,久而久之,把这种感情迁移到其他方面去。其中,表演朗读是一种很好的做法。另外,还可以进行配乐朗读,让学生感受和体会感情。最后,采用多种读的方法,在一节课文中。可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配合,把默读、齐读、个别读、分交色读、表演读等多种方式穿插使用,来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对有欣赏价值的句子、片段、文章让学生多读。在一些写景、状物、抒情的文章中,有些写的很美的句子、片段,这些句子、片段语言生动形象,内含丰富的思想感情,多读不仅可以增强对其中包涵的感情色彩,而且也可以提高学生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朗读需要技巧的指导与演练,但更需情感的体验与认同,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怎么读,还应结合文本的内容,努力创设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展开想象,使教材上的语言文字化作有声有色的画面,激发学生真实的朗读情感。当学生能自然地走进情境,深入文本,用自己的心灵敲击作者的心灵,与作者心脉相通,此时,朗读便达到了语言与语境的融合,情感与情理的结合,体味与表达的一体。任何一种语文能力的得来,都离不开读。只有加强有效朗读指导,才能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