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圣洪
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第二中学 330100
摘要:伴随着我国教育系统不断的完善,针对于高中教学的改革也接近了尾声,教师的教学策略也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其中群文阅读就是在这个阶段下,产生的新型教学方式,可有效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推动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基于此,本文就探究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群文阅读的实践研究,并结合这一问题进行了以下阐述。
关键词:高中语文;群文阅读;实践
一、选择合适群文议题文本
语文是以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与小学、初中的语文相比,高中语文更具有抽象性,单从每单元的教学目标上来看,就存在着大量的不同。作为高中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清晰的认知到语文学科的重要性,在开展实际教学的过程中,通过群文阅读的有效引导,适当的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提升其阅读水平。为此,选择合适的群文议题文本,也就成为当下语文教师应追求的目标,以便于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阅读素材,从而提升学生语文的综合能力,对于学生日后的学习以及生活,起到了深层次的作用。在实际阅读的过程中,针对一篇阅读素材,存在着多种的阅读对象,因此,教师可结合阅读的实际内容,有目的为学生开展教学工作。也就是说,教师在挑选阅读文本时,尽量的挑选有针对性的文章,从而让学生将重点知识内容进行整合,以便于把零散的阅读知识,转化为具体知识,从而提升个人的学习效率。例如,教师在讲解鲁迅先生的《祝福》时,为加强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寻找相关的文章,如《少年闰土》《呐喊》等等,将这些文章进行练习,从而让学生结合文章的内容,分析其结构、语言等特点,从而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而对于文章有一个全面的分析。通过这种综合性的文章分析,更有利于帮助学生进行信息的积累,提升学生问题分析的能力。
二、单篇与群文相结合
教师开展的群文阅读能否成功,关键点在于群文的编组,以及如何有效的将多篇文章进行串联。在新课标的教学背景下,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应进行改变,从传统的学习教材,转变为会使用教材;从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转变为重视理解的教学,这些变化都需要教师慢慢的进行改变。
在实际开展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文本内容的选择,因为有效的群文阅读,在一定程度上会引发学生进行思考,而高中语文教师也能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顿悟出全新的教学方式,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便于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例如在高中语文《阿房宫赋》教学时,针对文章的具体内容,教师可以与《六国论》《过秦论》进行比较,从而开展群文阅读,让学生在六国灭亡的角度上,分析秦朝灭亡的真实原因。《阿房宫赋》是希望君王吸取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从而重视国家的发展、百姓的爱居乐业;而《过秦论》的观点,则是建立在“秦爱纷奢”的观点上进行论证的。教师在指导学生去阅读这三篇文章时,使学生具备一双发现的眼睛,寻找其中的差异与相同,进而打破单篇阅读的局限性,以便于顺应当下教育的发展。
三、拓展群文阅读书目
群文阅读是围绕着多篇文章,或者围绕一个议题或者多个议题开展的阅读,也就是说,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群文阅读时,应固定一篇基础的文本,再寻找与其相似的文章进行进行关联阅读,然后教师与学生围绕着议题开展探究工作,从而建立良好的知识体系,以便于达到对文章内容深入研究。群文阅读从一诞生就添补了传统教学上的不足,在文本上实现了单篇到一群的阅读方式。对于高中语文教师而言,相比于主题式阅读,群文阅读的议题涉及的知识层面异常的广,文章结构在组合上更显得多元化,学生在阅读的阶段会不断的进行思考与探究,从而提升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语言能力。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讨论《战国策》与《六国论》时,就可以与现代文学组合在一起,进行群文阅读,例如与胡适先生的《我的母亲》归为一类,从而在向学生推荐《母亲的力量》等书籍,拓展学生群文阅读的文本,传授学生进行群文阅读的方法,从而使学生高效的进行群文阅读,提升个人的实施素养。其次,教师也可以在群文阅读中,提升学生的辨识能力,让学生结合不同的文本内容进行整合与赏析,从而能对文章的中心思想形成自己的观点,以便于促进自身核心素养的形成。
结束语:总而言之,在新课标的背景下,教师想要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还需要群文阅读的帮助,将教材内容与课外内容有效的进行整合,从而确定群文阅读的教学体系,让学生通过阅读同一作家的不同文章,进而掌握作家的写作方式以及表达手法等等,以便于深入其境,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进而激发自身的阅读兴趣,使自己的阅读水平达到一定的高度,提升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笔者认为,当前在开展群文阅读虽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我相信,通过大量教学工作者的共同合作,势必能解决这些问题,从而促进群文阅读的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1]赖慧敏.给予学习任务群的高中语文群文阅读应用策略[J].天津教育,2019(11).
[2]周丽群.选取高中古诗词教学的“点”与“面”---例谈古诗词群文阅读的实践[J].课外阅读,201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