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源利 陆 娟
羊木镇小学 628015
文摘:在平时教学中,有些老师可能会用"学完了生字词,接下来我们就认真读课文“刚才我们学的是第一段,下面我们再学习第二段”,这样就可以把教学的过渡进行一个衔接。一节课一整课都让人感到,整个教学节目的讲课显得生硬硬发涩。这其实并没有考虑到教学的过渡性。艺术教学的过渡,会使全过程的教学节奏明晰,又环环相扣,浑然一体。
关键词:教学过渡 情感交流 总体效果
我们在做《今天我们如何上公开课》时提到了“教学环节的过渡应该自然(淡而无痕)”,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后来在课堂的过渡阶段我都努力做到了"淡儿无痕。这几年我也在学习和实践中收集有关教学过渡方法的经验。
一、连接式过渡。通过创造富有艺术意味的问题,将教学内容以巧妙的过渡方式串联在一起,实现了课堂教学内容转换与课堂整体结构的无缝安排。我在讲课《小壁虎借尾巴》时,运用一系列具有艺术意味的设问语,将学生从一个波峰向另一个波峰传递时,一堂课在不意间地过去了。
(一)自由阅读课文三至五个自然段,同时考虑:
1、小壁虎是向谁借了尾巴?结果如何呢?
2、再想一下,为什么不能将尾巴借给小壁虎,用“因为所以”这句话来说一下。
3、师过渡:除了刚才所说的话外,我想也许是小壁虎在借尾时不礼貌的,所以他们没有借尾,是不是呀?(学生:他借了尾巴是怎样说的?找出这几句话,从哪里能看到他的礼貌?(指导读小壁虎所说的话,通过“称呼:你、姐姐、伯伯、阿姨,商量:行吗?”)出示动物所说的话,指导读完。要读动物的语言,要有礼貌和无奈,速度也要慢些。(部分先读自由,然后与不同桌子互相阅读,再用手指名,分组进行阅读。
)
4、出示:小河的壁虎鱼儿攀爬啊,小河边的鱼儿壁虎狮子攀爬啊,小树上的狮子壁虎小树攀爬呀,小山的壁虎小鸟攀爬呀飞到檐下(通过“爬呀爬”,引导能使学生深刻领悟到并发现自己遇到的困难并不灰心,也没有必要放弃)。
二、师生的过渡。就像同学和小孩玩壁虎的两个棒子一样。那你怎么看小小的壁虎从小小大鱼儿的姊姐、牛牛的伯伯和小小燕子姐的姨妈那里都没有机会拿到它的尾巴,因为这些小猫科动物的尾尾都不具有它们各自的作用功能。借口抓不到你的尾巴,多伤心呀!那你们一起来给一帮小小的壁虎自己想一个办法,他到底该怎样呢?
(一)假如一只小壁虎还没有完全放弃向其他野生动物们的借尾,它到底会到什么样的地方飞出去,向谁借了它,怎么借了它,能不能向它借吗?(鼓励学生使用上面的“来--去”讲话):虽然小壁虎的说话很有礼貌,又非常不怕难度,也没有放弃,但由于其他动物的尾巴有用,他还没有把它借到。借不到小壁虎的尾巴,心里难过了,这时它想起谁?(生:妈妈)可我听说,小壁虎看见妈妈后,发生了一件令他特别高兴的事情,什么东西呢?
(二)学第七个自然部分。(小壁虎有再生的能力)1、对第7个自然段进行指名。想一想:小壁虎兴高采烈地叫着,应该怎么读呢?谁能尝试一下?2、扩展:假如小壁虎向小鱼姐妹、老牛伯伯和燕子姨说这个新消息,他会如何呢?小鱼,老牛和燕子会怎样说?
三、提示性的过渡。阅读课文的各种形式、内容,在整个涉及自然事物和社会现象的发展过程中,都会与之产生千丝万缕的相联关系。教师在向没有学习目的的学生提示一篇好的课文中,引导激发学生“由此而来”、“因求果”、“一反三”的心理联想,从而在学生揭示“来龙去脉”的问题过程中,找到一种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方法。使教学由一个环节向另一个环节,自然勾联,“上下贯通”。
四、过渡性迁移。利用语言材料内部的外部关系,通过联想、类比等手段进行知识的迁移,起到了紧密的衔接作用。总之,教学的过渡是在教学中存在的客观现象,是必然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认识其重要地位和作用,并掌握了常用过渡法,不仅对课堂教学进行组织和调控,而且还会大大增加阅读教学效果,因为有启承转合的教学才能使生气灵动地成为一座教学堂。但是,在处理过渡期中,值得关注的是:课堂过渡时期的引导性和连接。因此,在使用时一定要注意身体自如,淡而无痕,在"导"和"接"之间显示出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