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健
(四川省昭觉县幼儿园 615000)
摘要:作为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可以将人类思想和情感表达出来。幼儿园是培养幼儿学习口头语言的重要场所,如何正确引导幼儿学习语言,并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是摆在幼儿教师面前的重要问题。本文以少数民族地区为例,通过分析少数民族地区幼儿教师普通话教学现状,给出了几点改进策略,以促进普通话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少数民族 幼儿园 教学现状 改进策略
引言
语言是儿童必备的基础技能,在幼儿园的教育中,语言教学在儿童成长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若教师从幼儿时期对学生的日常用语进行规范,增强学生对普通话的认知和发音,可以为日后学习文化课打下坚实基础。本文通过分析少数民族地区幼儿教师普通教学现状以及相关的改进策略,以期为幼儿园语言教学提供参考借鉴。
1、幼儿普通话教育内容
1.1语言能力发展目标
语言是进行正常交流和思维的工具,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机,尤其是口语发展是在幼儿期。幼儿语言的发展几乎贯穿每个人的一生,为了提升幼儿对语言的学习能力,教师应制定出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案。首先,幼儿应将基础的日常表达学会,在与他人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可以流露出自己的思想和情绪;其次,幼儿应学会分享或者拒绝他人,幼儿期的分享是感情最真实的流露;最后,幼儿可以通过普通话讲故事、成语接龙等,这些都是语言能力的发展目标。
1.2语言活动的内容
语言活动形式种类较多,如一些幼儿喜欢听故事、童谣,喜欢看图画等。幼儿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对自身的教学方式不断进行调节,对教学思维加大创新力度,使幼儿可以接触学习更多的普通话内容。对于园内的绘本阅读室或者是班级图书角,可以适当增加图书的种类和数量,进而培养幼儿阅读图书的兴趣,并将看到的内容向他人讲述,进而发展自身普通话表达的能力。还可以在班级中积极开展与普通话相关的活动,鼓励每位幼儿积极参与,丰富的语言活动在保证幼儿认真学习普通话的同时,还能达到普及普通话的目的。在教师的教育和陪伴下,相信幼儿的普通话会更上一层楼。
1.3普通话对幼儿发展的意义
幼儿学习普通话可以发展自身的感知和思维,在对儿歌和童谣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应根据自己感受到的韵律做动作,并在脑海中想象事物的形态;幼儿对普通话进行学习可发展自己的想象力,并丰富自身的学习生活。不管开展何种类型的活动均要把幼儿作为活动主题,提升学习的积极性水平。
2、少数民族地区幼儿教师普通话教学现状
2.1教学习惯
教学习惯可以将老师的素质和观念体现出来,进而对教学质量产生影响。少数民族地区幼儿老师在实际的教学中会穿插使用普通话与方言。普通话能说好的地方选择普通话,反之则会使用方言。有些时候,幼儿教师为了保证学生更容易理解自己表达的意思,就会选择方言。自身推广普通话的意识较差,在普通话教学过程中,缺乏明确的责任和目标。
2.2学校管理
对于少数民族地区来说,大部分幼儿园推广普通话的意识较为淡薄。虽然《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颁布实施奠定了普通话的法律地位,并进一步指出了“普通话成为各级各类学校及幼儿园的校园语言”。因校园用语规范程度的“软”指标特点突出,不会影响到园长的业绩,也不是考核幼儿园教师的指标,直接造成幼儿教师对其的重视度程度不高,宣传力度不足,对其的推广效果不好。
另外,在少数民族地区,还有一些农村幼儿园属于家庭式教育,教师扮演者教师和老板双重角色,自己决定教学内容和方式,相关的教学规范和制度约束严失。3.3语言环境
学校和家庭是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学习普通话的主要环境。在学校中,教师讲课需选择普通话,但在教学过程中对普通话和方言进行交叉使用的现象较为常见,课间活动更为随意。孩子们在课间活动的过程中几乎没有任何限制,在彼此之间交流的过程中习惯使用当地方言。孩子的第一个学校是家庭,有很大一部分时间会在家里面度过。家庭语言环境对孩子学习普通话的影响极大。对于少数民族地区来说,因属于偏远地区父母接受的教育水平有限,自身的普通话水平有限,很难培养学生学、讲普通话的习惯。在与孩子进行交流时首选地方方言。在学习语言的关键时期,少数民族地区的学前儿童成长的语言环境不甚理想,几乎被方言浸染,选择普通话交流感觉难为情,讲的不好怕她人笑话。
3、少数民族地区幼儿普通话教学质量改进策略
3.1增强办园许可门槛
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部门来说,需严格把关幼儿园办学的审批程序,严格按照程序办理。针对私人幼儿园,为了避免因盈利为目的开办幼儿园,师资力量较差,影响孩子正常的学习,在申请开办的过程中除了符合国家规定,还要确保师资水平达标,园长和任课教师都应取得普通话等级证书和教师资格证,一旦发现违规行为,不给予办理。
3.2创新评估机制
为进一步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幼儿教育工作持续健康发展,需对评估机制不断进行创新。对于当地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来说,在评估管理当地幼儿园的过程中,除了考察资金、硬件、校舍、安全条件外,还要评估幼儿园的教学质量、师资水平、教学常规等内容,对教学质量跟踪管理制度不断进行完善,避免幼儿园自由状态下的常规教学。使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构建园长、家长和乡镇长之间的三级质量评估体系,每年两次开展幼儿园质量评估,并将评估结果划分为不合格、合格、优秀三个等级,针对不合格的幼儿园需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整改,若未整改,可直接取缔;针对幼儿教师,若普通话水平低于二级乙等,需退职进行培训,只有考试合格后才能继续上岗。
3.3营造良好的学习语言环境
对于少数民族地区来说,应将家庭和学校联系起来,为幼儿提供学习普通话的良好环境。在幼儿园时,管理部门和管理者应加强普通话推广工作,并制定出有针对性的计划,对普通话推广工作的相关制度不断进行完善,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可以对课外和课间活动时间进行结合,积极做好校园普通话推广工作,使其趋于生活化和日常化。对于学校组织的各类教学活动,应保证教学用语、宣传活动、其他集体活动的交际用语规范化。对学生在课内外的交流,应积极鼓励选择普通话,使其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家庭中应营造良好的普通话学习习惯,首先,家长可选择普通话与学生进行交流,孩子愿意说,家长就要给予表扬、肯定,使学生养成爱说、敢说的习惯;其次,为了保证孩子有学习普通话的机会,应为其创造更多的条件。另外,在家庭沟通和游戏活动中,家长应起带头作用,并选择普通话交流,并及时向孩子请教哪些地方讲的不好,让孩子纠正自己的错误,培养学生学习普通话的兴趣。
3.4建设公办幼儿园
为了增强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学前教育质量,可积极建设公办农村幼儿园,进一步扩大办学规模,加强资金投入力度,做好硬件设施的配备。公办幼儿园可以从高等师范院校公开招聘优秀的毕业生,以为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注入新鲜血液,在增强普通话幼儿教学质量的同时,还能促进幼儿教育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可以通过考试的方式将经验足、素质好、有文凭的民办幼儿园教师吸引到公办幼儿园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郑亚君.让孩子乘上语言的翅膀———浅谈小班幼儿口语能力的培养[J]心事:教育策划与管理,2014(17)
[2]殷秋平.如何帮助幼儿说好普通话 提高口语表达能力[J]幼儿教学研究,2012(01)
作者简介:伍健(1980-)女,汉族,四川省金堂县人,专科学历,一级教师,
从事幼儿学前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