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游
四川省南充市仪陇县马路小学校
摘要:与其他学科相比,数学学科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其对学生的逻辑思维及抽象思维有着很高的要求。对于数学老师,要想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相关能力培养,就应该有效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更全面和更深层次去认识和解决问题。本文主要分析浅谈小学数学高段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段;教学
引言
随着教育模式的创新与改革,情感教学方式的运用使教学质量和效率明显提升。可见,以情感为中心开展教学,不管是对学生,还是对教师,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以小学高年级的数学课堂教学为出发点,分析渗透情感教育的作用,并相应提出渗透情感教育的策略。
一、当前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其自身的数学专业性和综合素养影响着学生的思维和学习习惯。然而,部分教师受传统应试教学思想的影响,过于注重学生的成绩,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数学素养的培养。教师一味地满堂灌、填鸭式的被动式教学,让学生丧失了主动进行解题的能力。学生的思维被教师牵制,自主思考的能力被限制,长此以往学生无法养成一个良好的解题习惯。我国新课程改革对中小学教育提出了三维教学目标,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除了知识技能目标,还有过程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这意味着我们要从全面发展的角度来培养学生。传统的教学侧重于知识的传授,而现代化的教育则需要学生在情感方面得到升华,在学习过程中塑造完善的人格。因此,在小学高年级课堂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是落实新课改教育目标,激发学生数学兴趣,促使学生形成正确学科认知的一种有效途径。在这种情感教育渗透模式下,数学课堂更加鲜活、生动,学生能以饱满的情绪投入课堂,可以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此外,在这种教育模式引导下,学生和教师之间能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将得到满足。这种健康的价值观念能推动他们主动投入数学知识的探究,并保持长久的学习动力,深层次强化个人的数学素养。
二、小学高年级“解决问题”能力提升的有效策略
(一)重审题,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审题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首要步骤,能够帮助学生快速地获取信息,并进一步进行加工处理。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审题能力,让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审题习惯。审题习惯的养成是一件长期需要坚持的事情,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根据以下要求进行审题:首先通过读题,建立表象;其次通过二次读题来明确主要问题;最后一遍读题来找出题目中的关键信息,并进行标注。
(二)注重氛围营造,引导学生自觉融入课堂活动
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知识点多是数字、算式、各种公式等,知识抽象、难懂,学生学习的兴趣点不高,乐于真正跟着老师的思维去思考和参与课堂活动的比较少。所以,要想在课堂上做到有效引导,氛围营造很重要,具体可以这样做:革新教育观念,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作为新时代的教师,不能再按照以往“一言堂”的教师方式进行授课了,应该充分关注新时代学生的特点和变化,将学生真正视为课堂的主人,将课堂还给学生,以让学生真正敢于勇于参与课堂的讨论。当学生能在课堂上相对宽松地去表达自我时,在老师的各种问题引导时,学生才会乐于去畅谈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在小学阶段培养小学生的兴趣尤为重要,对于小学生来说,兴趣对他们来说是学习上最好的学习动力。通过调查大部分学生不喜欢上学,因此在小学阶段、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课堂上学生没有兴趣的时候,教师就要及时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上可以做游戏,提高学习的兴趣。
(三)慎重对待错题集,引导学生学会反思与总结
众所周知,学生在做题时,错误具有一定的顽固性,若得不到深刻认知和有效的反思,学生很容易会在今后遇到同类题目甚至同一个题目时,还会犯错误。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讲解时,应该引导学生慎重对待错题集,认真反思每一个错题当时做错的原因,认真总结以避免今后犯同样的错误。在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推崇的形势下,社会对孩子综合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性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从小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以及未来的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小学数学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最基础也是最为关键的一门学科,因此高效的数学课堂对孩子的发展就更为重要。
(四)落实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对问题的认知、思考和解决风格都带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所以,对于不同的学生,作为老师不能实行统一的标准进行衡量,应该基于学生现有的个性特点进行引导,让不同的学生在合理的引导下都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落实因材施教这一教学理念时,老师应懂得区别对待和引导。例如,小明是一个学习主动性不强,容易拖拉作业的学生,这时作为老师就应该严格要求,让小明养成责任意识,明白按时主动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是自己的责任和本职任务,必须不折不扣完成。而小宇性格急躁,做题易马虎大意,对于这样的学生,老师应该教其懂得如何进行控制自己急躁性格,学会静心仔细去思考问题。
结束语
在现阶段的教学过程中,仍然有部分教师采取“填鸭式”教学方法,让学生被动接受相关数学知识,导致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尝试采取新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学习。这样的教学能产生积极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要给予学生有效的引导,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李春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考试周刊,2019(25):85.
[2]刘敏.小学数学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路径研究[J].情感读本,2016(3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