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东利
惠民县桑落墅镇中学 山东 滨州 251700
摘要:初中数学衔接着小学基础和高中高阶学习,其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需符合新课标,提高课堂效率,这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的有效引导。
关键词:初中数学 高效课堂 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的教学问题一直不容乐观,学生和教师往很难达到同心协力的地步,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学生成绩一蹶不振。这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方式,在遵循新课标的基础上,寻找更有效的授课方式。下面是笔者的几点拙见:
一、培养师生友好关系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师生间的交往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学生通常对自己喜欢的教师所教的课程投入更多的精力,而对自己不太喜欢的老师所教的课程没有学习兴趣甚至会有厌恶心理。这说明师生之间的关系友好对高效课堂的实现是有很大作用的。师生交往形式的多样化,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形式增加,从而使课堂变得活跃,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拓展。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师生友好交往的推动下,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将教学过程当做师生交往的过程,在得到良好的学习关系外,对课堂教学效率能有很大的提升。
二、建立小组合作关系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进行共同学习,在彼此互相帮助解答问题时,发现共性问题。小组内互相解答题目能让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二次巩固,对解答者的知识理解能力有很大的帮助,提问者也无需因为要向教师询问问题而有心理压力。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寻找出共同问题,向教师反馈,教师在准备好应解答的问题外,还要在这些问题中找出大多人都出现的问题,寻找类似的包含此知识点的题目,让学生巩固做题。小组合作应有小组合作成果展示,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小组合作探讨,在讨论基本结束后,每组派出一位代表,上台展示小组内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和解题方法。教师对每个小组评价,进行表扬,指出不足之处。学生在得到教师的肯定后,对主动回答问题会更有信心,并能促进其他学生的上课积极性,起到良性作用。
三、善于使用不同教学方法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能用一成不变的方式。单单直接讲授新知识,再做两道相应的题目是远远不够掌握这节课的知识点的。
教师在正式讲这节课要讲的知识前,应适当引入,从一个大家已经普遍掌握的知识点切入,学生能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这样不会让学生对新知识点因过于生涩而不愿去学习,不会对新知识点的讲解感到突兀,有逐渐适应的过程。但许多教师在参考这种授课方式后进入了一个误区,情景设计、学生合作探讨、使用多媒体过后,一节课的时间就过去了,对这个问题的讲解还没深入就草草收场,学生还未通透理解。因此,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教师应该根据这节课所学习的知识点使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有实际生活背景可利用的数学知识可以使用情景带入,而有些理论知识可以直接进入主题,高效利用课堂时间。
在讲完一个知识点后,教师带领学生解决相应题目。在解答问题后不该直接将这道题略过,而要学会举一反三,学会灵活思考,将这道题相同的知识运用到类似的题目上,不要局限于这一道题上,只会做一道题的学习不能算是已经掌握了这个知识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题目的解答方式也不尽相同。教师在提出一个解答方式后,鼓励学生思考更多的解题方式,在思维风暴下,学生能够拓展自己的思维能力,共同学习讨论后,寻找出最优解,能够加深学生对这个问题与知识点的发散性思维,同时也因自己的方法被采纳而产生自豪感,激励其他学生活跃思考。
四、学会适度评价
数学课堂在进行一段时间后需要有阶段性测试,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可以通过测试情况来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对在测试中进步的学生,教师要给予鼓励,在得到教师的正面评价后,学生才更有动力去学习,取得进一步的提升。对有些许退步的同学教师也要有包容的态度,鼓励学生与教师面对面分析试卷,能直截了当地发现这个学生在某个知识点出现的问题,如果下一次学生不再犯下与此相同的错误时,教师应该提出表扬。新课标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教师的适度评价对学生是极其重要的,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一定动力。
五、结语
高效的数学课堂离不开学生与教师的共同努力。教师与学生的友好关系使学生在课堂上有更高的热情去学习数学知识,课堂氛围的高涨也鼓动教师的教课热情,达到一个双赢的局面。小组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互相解答、共同答疑的过程中巩固知识,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使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才能够达到课堂效率的最大化。教师必须理解高效课堂的真谛,参加教师课堂讲座或是去听名师课堂,汲取其中优异的地方,并提高自己的能力,不断积累经验,在课堂上灵活运用,脚踏实地地追求每一节高效的数学课堂,帮助学生取得实际性的进步。
参考文献:[1]张金凯.打造高效课堂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