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数学的计算能力

发表时间:2020/11/1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54卷21期   作者: 刘木洪
[导读] 在数学学习中,计算是学生必须要具备的一项能力,其实计算的本质便是利用数理关系来寻求答案,对学生的日常生活也具有重要作用。
        刘木洪
        贵州省遵义市余庆县白泥镇满溪小学                564499
        摘要:在数学学习中,计算是学生必须要具备的一项能力,其实计算的本质便是利用数理关系来寻求答案,对学生的日常生活也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计算也是贯彻始终的一项学习活动,良好的计算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计算的方式方法繁多,学生很可能会出现错用、混用、不会用的问题,这主要在于没有充分的实践空间。传统理念下,计算多侧重于解答数学题的方法,并没有上升到技能的高度,实际上计算能力对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也是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结构。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年级学生;计算能力

        引言:计算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条件,从某种角度来看也是一种学习的辅助方法,通过计算实现知识由理论到实践的应用,也能巩固其中的知识关系等。所以,小学数学教学中需要重点关注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特别是中高年级的学生,教学进度的不断推进使得知识难度越来越高,而学生在计算时往往会感到题目过难无法快速计算,或明明感觉很简单但结果却是错误的等,这不仅源于学生对基础知识未能充分掌握,同时也可能在于计算习惯较差、计算过程不严谨等,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则是提高计算效率和准确率的重要途径。
一、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数学计算的现状分析
        对于数学课堂学习以及课后作业、单元评测来说,多数学生出现计算错漏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知识基础
        数学的知识点具有一定的连贯性特征,也就是后续的知识学习需要前一个知识点作为基础,而知识掌握又是数学解题、数学应用的基础。因此若学生对数学知识本身便存在理解方面的缺陷,那么后续的解题与应用必然难以顺利进行,甚至还可能影响之后的数学学习,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如部分学生在分数加减法学习中连分数的概念都没能掌握,导致在计算时不会化为相同分母进行计算,甚至出现分子直接加减,分母也直接加减的错误现象。
(二)心理因素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学生的心理成长也受到了重点关注,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心智逐渐成熟,并且也即将或已经步入青春期,这时学生的心理发展很有可能对日后的成长和学习起到决定性的影响。在数学计算中,很多五、六年级的学生在频繁出错后会产生明显的烦闷感,或认为题目很熟悉很简单便“大意轻敌”等,部分学生对学生没有信心,还有些学生却因为太过自信而粗心大意,如计算题“35÷7×8”,在计算时第一步便写出了“35÷(7×8)”,导致结果与正确答案相去甚远,还有些学生图省事便直接口算,结果口算时却算出了错误答案,也没有进行验算等。这些现象需要教师合理的引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认真对待每一道数学题,确保解题的准确性。
(三)计算意识不足
        数学计算活动的主旨在于当学生了解概念知识后通过计算来巩固实践,学会应用知识,并加强学生的记忆。但传统教学模式下显然存在偏差,过于侧重计算的结果,并且要求学生记忆各种计算方法。当学生对知识未能掌握、对计算没有兴趣,感到数学学习较为枯燥无趣时,知识和计算方法的记忆不管是效率还是积极性都较为低下,而在计算教学中过于侧重结果与运算程序也不利于计算能力的提高,学生大多只知道这样算,却不知道为什么这样算。因此若想提高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便需要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理解计算原理和计算规律,才能让学生获得计算意识的提升,在面对数学题时能够提高解题效率,并在解题中学会“另辟蹊径”,进行解题方法的创新[1]。
二、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联系生活,体会数学计算的乐趣
        小学中高年级阶段的教学内容大多都与生活有着密切联系,但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往往过于关心计算本身,却忽略了生活中的数理现象,导致学生在主观上无法将计算内容联系到生活、应用到生活。

因此教师需要灵活应用生活化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之间存在的关系,使得学生的知识理解与数学计算能够立足于实际,根据对生活的理解和体会辅助理解和解题。如在教学《小数乘整数》时,便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个关于实际生活的教学情境:某游乐园5周年特别活动,在抽奖机中投入5角硬币便可以进行一次抽奖,小亮十分喜欢小海豚毛绒玩具,但连续抽了好几次都没有抽到,在抽到第9次的时候终于抽到了,刚好遇到同学小丽,小丽问小亮“这个小海豚好漂亮,你花了多少元抽到的?”这可把小亮难到了,你能帮他算算吗?通过这一情境的设计,其中的情境主题和内容以及人物对话都非常契合实际,充分联系到了生活中一些涉及到小数的内容,学生也能顺利的产生兴趣。在计算过程中,虽然根据题目能够直接算出5×9=45(角),但小丽问的却是花了多少“元”,所以在进行计算时可以在计算前和计算后两个环节进行单位换算,5×9=45(角)=4.5(元),或0.5×9=4.5(元)都可以,而单位换算这点则可以重点引导学生审清题意,当学生在计算时,能够通过生活中对角与元两个单位的认知来辅助理解,因此在解题时效率非常高,理解起来也十分简单,充分体会到数学计算与生活的联系,也从中感受到乐趣[2]。
(二)趣味活动,激发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思维能力也是学生计算过程中所需要具备的一项能力,数学计算中的内容基本都是数字和运算符号,在经过长时间学习与计算后不免会产生枯燥感,而小学阶段即便是中高年级的学生,在长时间学习数学时也难免会产生厌倦感,尤其是传统教学模式下,本身教学过程便较为刻板生硬。对此,教师可以通过灵活的方法和内容来改善教学效果,将原本毫无特色甚至枯燥乏味的数学计算转变为新颖的、有趣的、好玩的,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兴趣,并在教学和引导计算中激发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如在教学《因数与倍数》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设计一个“帮助小动物回家”的小游戏,每一个小动物身上都有一个倍数,而这些小动物在回家途中来到了一个岔路口,有好几个方向的路,路上方标明因数,只有动物身上的倍数与道路上方的因数对应,才能通过这条路回到家。之后让学生展开计算,成功送小动物回家,在计算过程中,学生能够发现,如因数3和因数5,小动物身上的倍数是15时,这代表3与5都是15的两个因数,所以两条路都能够帮助小动物回家。通过趣味性的数学计算活动,能够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让学生的数学思维也灵活发散,在计算过程中积极参与,并自主获得计算体验和知识结论。
(三)教授学生计算化简方法
        在小学数学中高年级计算题中,有很多看上去较为复杂的数学题实际上却有一个较为简易的计算方法,利用普通计算方法可能会在计算过程中出现各种错误,但简易算法却能在提高解题速度的同时让结果更为准确。这便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讲解一些计算化简方法,当学生在遇到复杂计算题时能够灵活运用。如习题“0.2×6×5-3=?”,单纯的计算流程需要计算按照顺序计算“0.2×6”得出1.2的结果,之后再计算“1.2×5”得出6,最后计算“6-3”得出答案3,而结合乘法分配律,将其转变为“(0.2×5)×6-3”便可以得出“1×6-3”直接利用口算便能得出答案。其中最为简单易懂的化简方法便是凑整原理,和低年级所学过的“凑十法”原理基本相同,先通过加减或乘除分配律将能够凑出整数或简单的步骤进行优先计算,完成初步计算后整个计算题的难度就会降低很多,常用的化简方法有凑整法、计算等差连续和、基准数法等。但在教授化简方法时,也要确保学生能够正确应用,避免将“25×7”化简为“(25×4)×(25×3)”等计算错误[3]。
结束语:对于数学教学来说,计算是其中的要点,但也是一大难点,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大多在计算习惯上未能养成,计算能力普遍不高,因此教师需要重点关注这一问题,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利用灵活的方式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计算能力的培养需要从数学思维和学习兴趣等方面着手,让学生在兴趣的推助下提高学习积极性,数学思维的提升有利于综合能力和数学核心素养的养成,还要教授学生计算化简方法,让学生的数学计算更加准确和高效。
参考文献:
[1]金桑.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探索[J].中华少年,2015:96.
[2]谢小丰.提高中年级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研究[J].《读书文摘(中)》,2015(7):79-79.
[3]杨明丽.提高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几点想法[J].报刊荟萃:下,2018,0(4): 235-23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