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彦盛
贵州省毕节地区黔西县太来中学 贵州 毕节 551513
摘要:防止农村初中学生数学基础两极分化需要教师的不断学习,不断尝试,不断创新。教师传授知识时,优等生吃不饱、后进生听不懂,直接影响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和完成教学任务。作为基础学科甚至还影响到其他学科 (如物理)的学习。针对这一现象,本文从学生和教师两方面分析数学基础两极分化的原因,提出课堂问题设计的策略。
关键词:农村初中;数学基础;两极分化;原因;课堂问题设计的策略;
一、问题提出
在农村初中学校,由于农村地理位置和经济条件的制约,农村初中生的学习现状不容乐观。农村地区学生以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居多,还有部分单亲家庭,父母大多外出打工,学生交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其他亲戚监护。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造成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差、纪律意识淡薄、行为习惯不规范、学习目标不明确。因而导致普遍存在数学基础两极分化的现象,而且这一现象越来越严重。本文从学生和教师方面分析数学基础两极分化的原因,提出课堂问题设计的策略。
二、数学基础两极分化的原因分析
(一)学生原因
1.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兴趣不浓
在农村初中学校,大部分学生数学成绩不理想,对学习感到乏味,在学习上过分的依赖老师,而且这部分学生多数是留守儿童、单亲学生、困境儿童、精准建档立卡户子女,他们迫于家长和老师的压力,才来上学。
农村大部分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意识过于淡薄,对孩子听之任之,在学习上不会对孩子有任何要求,总是抱着一副无所谓的态度,时常为孩子成绩不好找借口,因此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根本就意识不到知识的重要性,这样一来学生又如何愿意学习,后进生就会放弃学习。
长此以往,学生不端正的学习态度便使其无学习兴趣,导致严重的数学基础分化。
2.自卑心理严重、学习动力不足
由于后进生长期处于班级的低层,处于被遗忘的角落,他们内心一般都很自卑。而且他们也没有意识到数学学习是一个努力尝试、多次失败的过程,而义务教育使他们一帆风顺的进入初中学习,可初中学习与小学有着很大的区别,处处有困难,教材内容难度加深,老师的教学方式变化大,辅导加少,同时学生学习数学的独立性增强。于是经过多次失败后,认为自己天生不是读数学的料,很少主动的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对数学学科敬而搁之,情绪上以低落沉闷对之,对数学学习缺乏自信心,严重影响了学习的动力。
(二)教师原因
1.师生关系
教师是一种职业,教师也是有情绪的个体,因此,从教者难免有职业倦怠的心理,进而表现在教学上的不思进取,对学生的漠不关心,语言上的尖酸、刻薄,这无疑与一部分学习易受到外界影响的学生间产生了距离感,也会遭到学生的厌恶,学生从情感上排斥教师,甚至导致学生不愿意学习这一科目,从而怎会“亲其师,信其道”呢?
农村家长对部分后进生成绩根本就不重视,对其只有抬爱,在他们心里我的孩子只有我自己可以教育,若教师对其学生进行规范的教育后,学生告知家长便说“教师辱骂、体罚”等,家长不问青红皂白,便到学校理论,电话举报,为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教师便不再管这类似的学生。因而也为教育教学带来了很大阻碍,自然会形成严重两极分化。
2.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严重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摄入情况,比如教学所遵循的原则、教学效率、教学时间、教师上课形式等都会对数学基础两极分化产生影响;再加上农村中学多数教师的数学课堂教学方法亘古不变,没有随着教学改革而与时俱进,也没有取精华、剔糟粕,这样的课堂怎能永葆活力,更没有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其内在学习驱动力未被有效调动,怎能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当中,自然不会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三 、数学基础两极分化下的课堂问题设计的策略
(一)师生关系
数学基础两极分化下的课堂问题设计,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要融洽,这样课堂才会活起来,那么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1.给予学生公平的师爱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个体,无论在家庭背景、经济条件、学习成绩等方面都肯定存在着不同的差异,教师不能因为这些差异而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教师要面向全体,主动亲近每一个学生,尤其对学习存有困难的学生,要更加关注他们,在生活上和学习上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让他们能感受到来自师爱的温暖,教育学生常怀感恩之心。
2.融洽的师生关系和愉快的学习环境
俗话说:“亲其师, 才能信其道”。如果学生对教师有好感,就会对教师所教科目感兴趣,肯下大力气,花大功夫学这门课。所以教师要深入他们,关心他们,尊重他们,用正确的方式教育他们,对学生和家长无知的行为要懂得原谅,让学生感到教师是可以信赖的亲密朋友,从而对教师产生信赖感、亲近感,在心理上接受教师,认可教师,进而接受数学这门课程,从而帮助学生进行深度学习。除此之外,教师一定要不断学习、不断充电,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二)初中数学两极分化的数学课堂中的问题设计
美国著名数学家波利亚曾提出:“问题是意味着要去寻找适当的行动,以达到一个可见而不立即可及的目标。”对于农村初中的数学课,解决两极分化的教学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点,如何设计出问题,才能启发学生,打开他们的思路,让学生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就在于深度学习,笔者结合实例对初中数学两极分化的数学课堂的问题设计,提出几点看法。
1.创设情境,力求问题引人入胜
心理学家指出,让学习最好、最有效的刺激,便是对所学的知识有兴趣,才能进行深度学习,避免数学基础知识两极分化。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在于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和学习任务,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组织深度探究的学习活动,关注对学生形成性评价。通过深度学习,学生掌握数学的核心知识、理解数学内容本质,获得数学思维的方式,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逐渐成为既具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又有合作精神的学习者。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他们迫切地想解决这个问题,听起课来就会专注,学习效率就会提高。所以,新课讲授前,如果能巧妙设计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让学生带着悬念去听课,这节课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2.了解学情,认清现状,深度学习
差异是数学教学最根本的课程资源,从具体学情来看大部分受到学生认知水平的影响。为此,教师要研究学生,尤其是把握每一个学生的具体学情,便于深度学习,深度学习是一种给予理解的学习,是指学习者以高阶思维的发展和实际问题的解决为目标,以整合的知识为内容,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知识,领悟其中蕴含的思想,并将他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且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的一种学习。这样才能有效缩小两极分化,将学生的数学认知水平由“可能发展区”经“最近发展区”迈向“现实发展区”。教学中,教师要加强指导,对学生的合作、探究给予引导和积极评价。
因此,教师应注意做好课堂提问的设计总结,不断优化教学问题设计情境和学习任务,使提出的问题能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调动他们思考问题、解决学习任务的积极性,从而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有效缩小两极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