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茜
定远县第三中学
【摘要】“红色经典”是指产生于或者反映中国革命年代的一批优秀文艺作品。杜鹏程的长篇小说《保卫延安》作为红色经典代表作品之一,塑造了新一代革命英雄的形象,同时也表达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高理想。引导学生阅读红色经典利于教育学生传承革命精神,同时对提升语文核心素养有重要启发意义。教师要改变以往教学模式,进行新课程下教学模式的创新探索,做好引导者和组织者。
【关键词】《保卫延安》;核心素养;红色经典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成为高中语文课堂最重要的教学目标。学界对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已达成初步共识,具体表现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和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维度,这四个要素各有侧重又相辅相成。如何提高高中语文核心素养,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新方法。
1.正确认识红色经典文化
红色经典一般指1942年以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导下,文学艺术工作者创作的具有民族风格、民族做派、为工农兵喜闻乐见的作品。包括当时的《红岩》《红日》《红旗谱》《创业史》《青春之歌》《山乡巨变》《保卫延安》《林海雪原》八本书籍。对于红色经典阅读书目,我们完全可以有更广的理解,那些反映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优秀文学经典作品都可以向学生推荐,例如王树增创作的《长征》《解放战争》《朝鲜战争》《抗日战争》等。
近年来,红色经典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特别是各省中考说明中明确指出今后在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等方面进行考查。由于红色经典文化带有特殊的时代印记和政治因素,许多人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它们,但要知道的是红色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发展的一个重要时代,具有不可磨灭的时代精神,崇高的精神品质更是宝贵的精神食粮。教师有责任将优秀红色经典书籍推荐给学生,让学生在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与故事中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传承并理解优秀传统文化。
《保卫延安》于2019年,也就是时值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七十周年,入选进“中学红色文学经典阅读丛书”。《保卫延安》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首次大规模正面描写解放战争的作品。小说以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个连队参加青化砭、蟠龙镇、榆林、沙家店等战役为主线,艺术地再现了1947年延安保卫战的历史画面,塑造了解放军各级指战员的英雄形象,揭示了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战争胜利的内在力量这一思想命题。我们要把充分的阅读自由教给学生,让青少年走进英雄、感悟英雄,无论在哪个年代都有重要意义。
2.教学策略与途径
(1)激发课外阅读兴趣,做学生积极的榜样
榜样对学生来说,有很大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可以使学生改变认识,提高自我评价的能力。因此,我们应该严格要求自己,用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做学生成长路上的指路人。我会每隔一段时间和学生们分享一本书籍或一篇印象深刻的文章。假期我在做红色经典课题研究,我毫不犹豫地给同学们推荐了杜鹏程先生的《保卫延安》。学生都是爱听故事的,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给学生讲一些有趣的故事,这个时候会发现学生也不埋头了,不知不觉听得津津有味。同时,我也会读一些作品中情节感人的语段,带动他们和我一起进入文本阅读,感悟并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在教学的课堂导入环节,我们有为人物做知识卡片、观看《保卫延安》影片、朗诵或表演文中相关故事情节、分享阅读体验等等,都为一节课的开始创设了自由活泼的情境氛围。
(2)同书异构,发挥学生主体性
我很喜欢“一个人的同书异构”课,无论哪本书,只要是经典,我对自己都有一个要求——不做就不做,要做,就做成系列。
从更多的角度去研究一本书,以更多的课型去为红色经典专题研究课塑形。我在指导学生读《保卫延安》时注意点立足在青年学生们的生命意义。我先期采用和学生就一个主题共读共写,后来又形成了五节交流课,分别是:对李振德老人一家的描写及意义、由彭总形象探延安精神的当下意义、探塑造英雄的艺术手法、溯冯雪峰与杜鹏程的创作渊源、谈当代青年的立身准则。每个话题的选取结合班里学生的阅读困惑和书本的内容融合提炼而出,总命名为《读<保卫延安>渡青春河流》。
在第一讲“探究《保卫延安》对李振德老人一家的描写及意义”时,我们的研讨目标是通过整本书阅读的方式,学会赏析小说中的人物描写及意义;通过分享阅读成果的方法,学生交流阅读人物的感悟;通过阅读红色经典的研讨,感受群体英雄形象的精神价值。
课堂的开始学生通过预习,熟悉并复述故事发生的背景:1947年3月,蒋介石命胡宗南以数十万兵力侵入中共党中央所在地延安。解放军的一个山西纵队在准备反击接到了撤退命令,但一连战士决定誓死收复延安。接着分组探究对李振德老人一家的描写,学生分享自己印象深刻的情节内容,并说明这些内容使你印象深刻的原因,交流互评。如有人分析了作品首章《延安》的第一节至第六节,集中描写我军一个纵队为了参加延安保卫战,渡过黄河,最后来到延安东,青化砭东西两侧大山背后的深沟里待命。第七节即将李振德老人作为民方代表推了出来,并加以集中描写。我们得出了一位气宇轩昂、嫉恶如仇、爱憎分明、高大的革命老人形象。还有作品第八章《天罗地网》写敌人溃灭了,李振德老人和陕北人民高唱凯歌,迎接延安保卫战的胜利,这简直是对李振德精神的礼赞。
最后,小说主题通过学生们的分享交流显而易见。当然,我们也可以通过时代背景知识来溯源作品主题,在第四讲“溯冯雪峰与杜鹏程的创作渊源”,作者在谈到他为什么要写《保卫延安》这部作品时,曾深情地说:“我要用笔反映这场伟大的人民战争,歌颂毛主席战略思想的伟大胜利、歌颂人民解放军、陕北人民的光辉业绩,表达我对彭总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敬之情,用形象的教科书来教育青年一代,使他们接过先辈的革命传统,在社会主义新长征中勇往直前。”无论从作者意图还是作品实际表达的主题思想,这部作品确实为我们展现了人民群众在保卫延安的一系列战斗中的伟大贡献和巨大力量。
(3)撰写读书心得,给教育“留白”
教育需讲究“留白”的艺术,适当的留白,才能产生美感,才能让孩子们有自己的认识、自己的价值观、自己的信念。《保卫延安》主人公周大勇的形象深深地印刻在沈同学的心里,他在读书笔记中写道:战斗中他总是主动请求承担最危险、最艰巨的任务;面临绝境,他想的是怎样“紧张地为自己阶级的事业战斗下去”,终于率领战士闯出险境。周大勇是一个“浑身汗毛孔里都渗透着忠诚”的人。我也想成为这样的人,过有理想的生活……朱熹有言:“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教育也需要等待,不能一蹴而就。等待学生长大,等待厚积薄发,正如等待花开的声音那么美好。
3.结语
分析一部文学作品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主动梳理情节,在字句中体会红色故事带来的震撼人心的力量是我们阅读的主要目的。课后还需要引导学生继续阅读,深入体会,并和其他红色经典作品进行比较,形成全新的阅读体验,开阔思维发展能力。在相互交流时,根据自己的理解写读书笔记,发表独到的见解,利于学生语言建构能力与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的提升。同时探究作品在当下的时代意义,利于经典作品更好的传承。
当然,核心素养下红色经典文化教学研究远远不止于此,红色经典作品风格各异,本文的研究目的仅在于抛砖引玉,更加全面地认识、了解红色经典文化教学尤其是《保卫延安》等创作,有待学界的进一步深入。
参考文献:
[1]杜鹏程.保卫延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
[2]顾之川.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J].中学语文教学,2016(03).
[3]钱理群.为什么要读经典[J].基础教育,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