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活动——数学学习的助推剂

发表时间:2020/11/1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54卷21期   作者:万云静
[导读] 所谓课堂活动是指把数学学习作为具有一定结构的思维活动的形式和发展来理解的。
        万云静
        (南京市雨花台区实验小学,江苏南京210000)
        所谓课堂活动是指把数学学习作为具有一定结构的思维活动的形式和发展来理解的。所以,课堂活动所关心的不是活动的结果,而是活动的过程,在活动的过程中积累基本的活动经验,让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研究不同水平的问题,形成一个连贯性的有效积累,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要课堂活动成为数学学习的助推剂,笔者认为需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一、活动前知己知彼
        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在此之前,教师应该明确设置课堂活动的目标,即学生“为什么要参与活动”,教师“为什么要设置活动”。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年龄层次,知识结构和思维结构等方面,设置设计合理有效贴切的课堂活动,帮助学生积累基本的活动经验,促进学生数学的有效学习。
        (一)发挥教材的作用
        纵观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几乎每道例题知识的呈现都有活动的引导,教师应充分发挥这些素材的作用。如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可让学生自己 通过“剪”、“拼”及小组合作交流,推导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而有些内容的活动素材不是那么明显,这就需要我们挖掘教学背后的设计意图,努力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
        (二)明确可达的目标
        清晰明确的活动目标是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共同交往的关键,也是评价活动效果的根据,教师应设置三个层次的目标,基础型,能力型和拓展型,既要让学生都有所收获,还能实现一部分学生的能力提升。
        例如,教学“认识平均分”时,活动目标可定为:学生经历把一些物体从“不平均分”到“平均分”的过程,掌握了平均分的方法,体会平均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公平性,在活动中锻炼了动手操作和语言表达的能力,为后续学习除法积累了较丰富的形象经验。目标定好之后,就要通过各种方式方法实现目标。
        二、活动中明确方法
        实现活动目标的关键是设计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在活动中,教师要紧紧围绕活动目标,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要创设贴合学生年龄特点、学生熟悉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学“平移与旋转”时,教师通过让学生观看视频片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看完后教师抛出问题:刚才片中的人物和事物是怎样移动的?自然而然把学生引入新课的学习。
        (二)动手操作,理解知识
        动手操作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学生通过手、眼、脑、口等多种感官,协调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去。小学阶段年龄跨度大,虽然抽象思维逐步提升,但有些易错难懂的知识也同样需要动手操作,以便于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所以教师必须进行恰当的引导与调控。
        如:探究教学《长方形的面积》,教师首先出示一个长方形:如果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将这个长方形摆满,需要摆多少个?长方形面积是多少?学生独立操作尝试。学生可能呈现的方法有2种:1.摆一摆,2.量一量。

教师追问:哪种方法更简便?让学生在观察和比较中发现,第二种方法更简便。最后师生小结:面积的大小可以用面积单位来计量。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宽有关。
        问题一开始的提出是数正方形个数,而不是直接指向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有利于让学生能够更直观的感受到长方形面积的大小是能够用面积单位来度量的。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学生通过不同的方法,最后明确只要根据每行摆几个,摆了几行,就能确定长方形的长和宽,长方形的面积就是该图形中含有几个这样的面积单位这一知识本质。
        (三)专题研究,探索规律
        科学探究的过程往往要经历观察猜想、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等过程,数学学习也是如此,学生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操作活动来验证猜想,构建数学知识体系。这一系列活动称为专题研究。专题研究的一般步骤是:选内容;定目标;做记录;得结论。
        如《圆的周长》一课中,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这一环节可以这样设置活动:教师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测量圆的周长,并做好记录。   然后通过观察比较表格中的数据,探索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最后得出结论:任何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长度的3倍多一些,引入圆周率这一概念。
        通过专题研究,学生亲身经历了探索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的数据变化情况,通过观察发现在变化中有一定的规律,即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不变,这个比值就是圆周率,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数学知识,而且还有效地锻炼了动手实践能力,思维水平进一步提升。
        (四)实际应用,勇于创新
        数学学习的最高指征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体现了一个学生的综合数学能力素养,因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课堂中走出去,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突破自我。
        如,将折扣问题所学的知识应用于购物中,一瓶饮料,原定价为5元/瓶,甲、乙、丙、丁四个商店会以不同的销售方式促销。?甲:打八五折出售?乙:买四送一??丙:满80元减20丁:买够百元打七五折?如果买20瓶,去(????)商场最省钱。如果是你会去哪个商场购物,学生自己成为了决策者,一下子来了兴趣,经历计算后,得出结论:去乙商场划算,只需要花75元。学生在活动中所展示的不仅仅是一种数学知识的应用,更是一种生活的体验和选择,是一种能力的再现和升华。
二、活动后总结评价
        古代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就是说学习需要不断总结,才能得到提升。评价是课堂反馈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时改善学生后续学习的方法。在学生回答到重点时,教师应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为后续活动的开展增添活力。除了教师评价,生生评价更能体现学习的自主性,比如,在测量图形面积时,当学生提出雨花台区的面积如何计算的问题时,教师应该发挥自身的教学机智,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在学生汇报过程中,教师及时进行补充和归纳,最后总结出求不规则图形的方法,这样,学生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体会了知识形成的过程,在思维碰撞的过程中提高了思维水平。
         在活动中学习数学,我认为其实质就是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实现学习动机的根本改变。在活动中,要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发展个人能力,提升创新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注重让学生主动地去积累基本活动经验,变数学教学为数学活动的教学,这样不仅“授人以鱼”,更是“授人以渔”。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