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友梅
昆明市官渡区云南师范大学附属官渡中学650214
摘要:当前,在初中开展化学教学活动之中,问题化教学已经受到了众多教师的欢迎,并且得到了广泛的运用,针对于化学学科而言,具备一定的启发性,而通过与问题相结合,能够激发初中生的探索欲望,从而通过自主探究、自主学习,更精准的掌握化学知识,并且充分培养综合能力。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当前初中化学教学中问题化教学应用的现状,并视为切入点,探寻更为高效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问题化教学;初中;化学课堂
前言:新课改的不断推动之下,要求初中生不仅要完成学习任务,同时,还需要对自身的综合能力、学习习惯展开培养,化学科目属于初中生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平台,而通过问题化教学的应用,能够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活跃教学的氛围,提高初中生的化学成绩,从而达成高效的教学质量。
一、问题化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活动中的运用现状
(一)教学缺乏实效性
想要确保问题化教学的高效开展,同初中生的探索欲望有着紧密的关联,但是,当前绝大多数的初中化学教师没有正确认识问题化教学的重要性与作用,在授课期间,虽然为学生准备了众多的实验活动,但是,却缺乏一定的目的性,造成问题化教学的开展只是流于表面,无法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化学能力。最终导致学生无法对问题化教学产生兴趣,或者是保持过高的学习热情,而造成问题化教学的开展缺少一定的秩序,无法将问题化教学的最终目标达成,造成该方式的应用过于盲目。
(二)教学内容脱离现实问题
当前,部分初中化学教学内容同学生的现实问题存在脱节的情况,在教学期间,只是采取宽泛的知识内容,而学以致用的教学内容较为匮乏,造成初中生只能浅表的学习化学知识,无法对教材中的化学公式、化学实验做出深入探究[1]。
(三)忽略初中生的主体地位
初中化学科目在实施问题化教学活动的过程当中,绝大多数的教师仍然采取以往过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并且,依然保持以往的教学观念,只是展开板书式、填鸭式教学,造成初中生只是被动的听取教师的传授,无法共同加入至问题化教学之中,也就无法对化学教材中的知识点有深刻的感悟,对其综合能力的培养造成一定的制约。
二、初中化学课堂中问题化教学的应用策略
(一)创设教学情境
主要就是在开展化学科目的教学活动期间,同初中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从而进行教学,通过创设生活性化学问题,来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初中生通过化学思维,从而对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化学问题加以看待,如此,在日后的生活中,初中生能够多去观察、多去寻找生活中所蕴含的化学问题,并且愿意利用课堂中所学习到的化学公式、化学实验方法,对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做出解答[2]。由此可见,在开展教学活动期间,教师必须要同初中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为其创设教学情境,对教学内容展开设计,从而充分锻炼初中生的综合能力,并且达到活跃课堂,全面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目标。
例如:在开展《空气》一课的教学活动期间,教师可以带领初中生前往操场,然后创设这样的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离不开空气,现在在操场上,你是否感受到了空气呢?”“那么空气是由哪些成分组成的呢?”“你对空气都了解什么吗?”“你可以通过设计实验来感觉到生活中存在的空气吗?”随后,引导初中生展开讨论与实验,从而获取不同的答案,教师通过整合初中生的答案,赞扬初中生主动探究的行为,然后公布正确答案。通过此种方式,不仅能够让初中生全面掌握空气的相关知识,同时,能够对初中生思维能力、探索能力、化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带来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创设问题以激发初中生学习兴趣
初中生在面对化学知识时,最喜欢的就是动手实验,通过化学实验,能够全面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更加积极、主动的去探究化学知识。由此可见,教师必须要抓住这一点,创设初中生感兴趣的学习方式,为初中生设计其感兴趣的化学问题,促使其能够积极的投入到学习当中。例如:在开展《溶液酸碱性的检验》一课的教学活动之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你可以通过实验来不同溶液的酸碱度吗?”随后,将初中生划分为小组。利用PH试纸,来对较为常见的醋、酒、洗涤剂、果汁等溶液进行实验。通过此种问题方式,能够充分调动起初中生参与实验、探究化学知识的兴趣,从而在解决教师所提出的化学问题过程中,逐步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思维能力、综合素养,进而提升教师的教学效率。
结束语:
综合上述的分析而言,初中化学教学活动开展中,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十分主要,而融入问题化教学,能够有效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主性,并且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化学知识,达成综合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全面培养的重要目标。针对于教师而言,只有不断在教学过程中探寻更为有效的问题化教学应用策略,才能够达成活跃课堂气氛、拉近师生距离的目标,才能够真正实现教学效果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耿庆梅.问题化教学在初中化学课堂中的应用[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20(06):48-48.
[2]张存录.问题化教学在初中化学课堂中的应用分析[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20(05):4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