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淑珍
吉林省延吉市七中学 133000
摘要:教师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引导者,一定要解放思想,多角度鼓励学生多阅读、勤思考,尤其要善于归纳和小结历史知识;更要不失时机地锻炼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和水平,使学生的创新活动保持常态化。这样有利于学生形成独立的人格和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本文主要分析初中历史课中的创新教学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创新教学精神
引言
创新教学不仅改善了学生接受历史知识的方法,也有效的锻炼了人际交往的能力,满足了个人社会生存发展的要求。除了在历史课堂中应用,任何学科的学习都提高创新教学的重视,需要教师和学生在实践中积极配合探索,才能培养较好的学习能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创新教学的价值与意义
初中生的思维方式主要是具体的形象思维,遵从这一规律,新课伊始,教师不妨用谈话引出本课内容“抗日战争的胜利”,然后强调:“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将记忆大量的历史时间节点、历史事件的起因和结果、历史意义等。”教师的话能起到先入为主的作用,让学生有意识地去注意各个知识要点,让他们在思想上有个准备,激发他们探究知识的热情。接着,教师运用多媒体,在大屏幕上再现历史场景,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及其时代背景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直观面对历史场面,学生当然有话可说。他们能切身感受当时的历史,自然兴趣浓厚。有的学生说:“抗日战争的胜利归功于美、苏等国的大力帮助。”有的学生说:“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国共合作抗日,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推动下,全国人民空前团结,一致对外的结果。”还有学生说:“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运用地道战、麻雀战等多种战术,最后取得了胜利。”……虽然学生对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分析得不够深刻和准确,但他们个个兴致高昂,争先恐后地发言,显得非常兴奋。其创新思维也得到了开发和锻炼。在学生思考、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归纳:坚持全民族抗战;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的大力支持;广大海外华侨、华人积极投身抗战,捐款、捐物,甚至献出了生命。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对重点内容强化记忆,加深理解。最后,教师出示本课的知识结构,组织学生做一些相关题目,增进其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教师、学生无疑打成了一片,既增进了师生的情感,也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
二、创新教学的组织与开展
(一)巧用“导学案”,优化课中合作教学
课堂教学是初中历史教学的主阵地,也是促使初中生开展深入学习活动的一个关键教学环节。在以往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能会更加依赖于利用讲授的方式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但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动性受到了束缚,影响了课堂中学生听课的效率。
而如果可以灵活地运用“导学案”,那么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多样化的有效性学习活动,引导他们开展深入思考,这样更有利于提升他们自身的学习有效性。不少学生在合作学习当中存在着方向不明确以及学习行动过于混乱的情况,这会在无形之中增加学生合作学习的难度,导致教学时间的浪费,也影响到学习效率与质量。“导学案”的设计与应用可以让学生明确合作学习当中的方向,帮助学生顺利找到合作学习的切入点,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有的放矢。
(二)创新教学的分工及职责
即同质分组:每组成员背景和程度相似,按学习成绩、能力、积极性把学生分为三个部分。三个部分学生根据合作内容不同,可随时调整。通过帮传带,可有效促进差生学习的积极性,对提高他们的成绩大有益处。自由组合即让学生自己组合学习小组,这样做学生的兴趣高,凝聚力强,合力大,能主动地参与讨论,所取得的效果也很好。
(三)教师要留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让学生自主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
教师不必担心每节课有许多疑点、难点没有给学生交代清楚,教学任务难以完成,而要改变这一观念,放开手脚,让学生先自主地学起来。这样的效果会更好。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散思考[2]。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看法不可能只有一种固定的答案。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探索,对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不妨让学生自由讨论、正反分析,甚至可以自由辩论。这种开放式教学既可以解放学生的大脑、嘴巴和耳朵,也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及独立人格的培养,还能活跃课堂氛围,丰富课堂教学的内涵。比如,笔者在讲“洋务运动”的影响时,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了以下问题:1.洋务运动的功绩是什么?2.洋务运动为什么会破产?3.洋务运动与中国半殖民地的加深有没有必然的联系?4.我们从洋务运动的失败得到了那些启示?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兴趣高涨,积极性很强,对问题的回答也丰富多彩,思维极为活跃。
(四)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初中历史学科是一门信息含量大的学科,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当辅助学生清晰地搭建知识脉络,教师在课堂讲解的时候可以利用问题意识的搭建的方式让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进而有效锻炼学生的知识掌握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课堂学习体验。为此,教师在知识引导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学生放在课堂的主体地位,让其思考历史发展的进程以及规律,思索和认知历史的内涵,教师在期间指导学生关注历史知识的重点以及难点,保障学生在问题意识的指导下形成有效的思考,有助于初中生的记忆力增强,建立逻辑思维的意识和能力。
结束语
在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习惯以知识讲述的方式罗列历史知识,很少与学生之间互动,无法激发学生对于历史学科的兴趣,为了改善这一教学现状,历史教师应当培养学生建立问题意识,使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本文分析了如何在初中的历史课堂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效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贾廷旺.深化创新教学,培养学习能力:初中历史创新教学探究[J].文教资料,2019(16):191-192.
[2]孙文霞,孙晴.创新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9(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