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正杰 张天鸿 甄健君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警官学院 610213
摘要: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及学习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也正面临着新的挑战。本文就对信息时代下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创新措施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信息时代;高校;教育;管理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蓬勃发展,关于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的发展也逐渐融入了许多新鲜因素,其中信息化管理为我国的高校教育质量的总体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新型教育管理模式逐渐实现了对传统模式的取代作用,对于提升教师教育理念、学生管理目标以及具体管理路径等方面做出了相应的改变,是实现新时代高校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1、信息时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特点
1.1管理途径多样化
传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主要依靠班主任、班委、学生会展开,教育规模持续扩大、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高校逐渐提升专职辅导员比例,为专门化、系统化的学生管理工作创造良好条件。近年来,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机遇。学生通过校园网络分享自己的学习、生活状态,展现自己的活动轨迹,都会生成大量数据信息,能够对学生的思想意识、情绪态度、行为价值有所反映,可以为学生管理工作提供决策依据。与此同时,一些常规性、事务性管理工作也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展开,进一步打破时空限制,提高管理效率。
1.2管理内容复杂化
网络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极大程度地丰富了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为其接受新思想、新事物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也使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更加复杂琐碎。在高等教育与社会事业共同发展过程中,高校要针对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加强学习、生活管理,涉及到学生学习安排、成绩考核、宿舍文化、社团活动、专业竞赛、评先评优等各个方面,管理内容本身就较为广泛。当前面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的偏失性倾向,高校还要将“立德树人”思想贯穿在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双创”背景下,需要对学生全面展开创新创业教育,进一步增加了高校学生管理的复杂性。
1.3管理目标多元化
以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主要围绕学生的日常学习展开,大多通过教师课堂引导、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完成,缺乏明显的针对性和完整性。在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在管理目标上更加多元,也有更切实的层次要求。一方面,学生管理的范围被进一步扩大,涵盖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的各个方面,也建立起了自上而下、多方协调推进的管理体系,使学生管理成为高校运行过程中有原则、有依据的重点工作。另一方面,学生管理与平台建设、资源整合、环境优化充分对接,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外部建设,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积极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2、信息时代高校辅导员管理学生工作面临的新机遇
信息时代下,老师和学生上网已经成为他们高校工作和学习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而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对师生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了很多不利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我国传统意义上的学校教育管理工作,就是老师的所谓的传道受业解惑,而学生就是接受老师的指导在课堂上进行正规的课堂学习,而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打破了这一传统的教学模式,带来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网络信息时代的优势就是突破了学生课堂学习的时空限制,老师的教学可以上传到网络上,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以及从信息中筛选,来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解答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另外还有信息的丰富性,可以让学生学习到除了课本以外的更多的知识,这也在无形当中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信息时代高校教育管理策略
3.1注重高校教师队伍建设
随着高校教师队伍的年轻化、高学历化,大批的青年教师被引进高校教学、科研队伍中来,他们的专业知识丰富,思维活跃,给高校发展带来了活力。但是,这些教师经历的磨炼比较少,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而且特别容易受到某些不良因素的影响,重视物质、轻视精神,为了个人利益频繁跳槽的人也不少。
对于高校教师来说,由于竞争压力大,工作压力也不小,为了应付学校的硬性指标要求,部分教师就觉得没有时间提升自身修养,产生了职业懈怠感,逐步淡化了职业信念。信息时代资源越来越丰富,部分教师为了评职称本着急功近利的思想,花钱买论文,做出有悖师德的事情。事实上,高校教师具有双重身份,他们不仅是教育者,同时也是受教育者,高校教育管理必须在提升教师素质方面下功夫。作为高校教师,只有坚持艰苦奋斗,以献身教育事业为奋斗目标,才能切身感受到教书育人的价值所在,才能对党的教育事业更加忠诚,责任感与使命感油然而生。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坚持自我完善,向自身发出职业道德命令,自觉投身到教育实践中去。在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以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出发点,把学生的事情当作重要的事情对待,发自内心地欣赏学生、热爱学生。要坚持理想和信念教育,具备正确的思想观和方法论,把自身利益与国家、社会利益相结合,把个人奋斗目标与教育发展相结合,把科教兴国战略当作毕生追求,进而激励自己为教育事业奉献、勇于探索。
3.2创新学生管理的理念
确立学生管理工作的定位是管理理念创新的关键。学生管理工作的对象是学生,也是高校教育的主体,其工作主要存在于知识的传递过程之中,并且是为了这个传递过程而服务的。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在这个知识传递过程中,通过对学校的资源的配置、分配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要弄清学生管理工作的教育属性,重新打造高校学生管理人员的教育意识,使其对自己的工作角色重新准确的定位,从思想上提高到一定的层次,也相应的会把工作提高到新的境界,所以确立学生管理工作的定位是管理理论创新的关键之处,也是起点。法制化是实现学生工作管理理念创新的保障。在理念上的创新要从思想观念层面向制度要求的层面上转化,建立严格的制度来具体的要求和约束学生管理工作。作为高校的管理者,要提高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增强依法行政的自觉性,在规范各种管理程序和制度时要做到有法可依。
3.3加强高校校园的精神文明建设
高校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主要建立一种平稳、安全、进步、文明的校园学习生活环境。学校在面临网络信息的冲击时,要引导学生热爱民族文化,弘扬本国民族文化和优良的传统,懂得在网络信息中要求同存异。学校还要营造一种乐观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培养学生诚实、守信、自重、自爱等品质,有集体荣誉感、团队合作精神,提供更多的师生交流机会、学生与学生的交流机会,提高学生与人沟通的能力。学校还可以通过网络比赛,例如写作、唱歌、设计等,丰富学生校园生活,展现学生才艺。
3.4完善学术评价机制
在信息时代,要提高高校教育管理成效,就要不断完善学术评价机制。首先,要逐步改变片面量化的学术考核方式。注重学术质量,对于那些科研成效好、学术有创新的论文进行鼓励,因为这关乎教师的地位与福利待遇。在公平、公正、公开原则的指导下,体现论文的学术价值。其次,要建立科学的学科研究培养机制。把教师队伍中水平高、能力强的人才充实到科研队伍中,让其有充分发挥能力的舞台,合理安排其科研条件,让他们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术研究中,杜绝大一统的硬性考评指标,实行差异化的人员考核机制是一种相对科学的方式。这种测评主要是岗位类型差异的体现,也是人才个性特征差异的体现。所以,在综合测评人才学术素质的时候,要结合具体的岗位资格以及工作性质、学科特点,明确不同学科之间的差别,考虑其学历、年龄以及能力等是否和实际工作相匹配。
4、结语
21世纪是知识经济与信息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高等教育作为我国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环节和阶段,要想实现向好发展就必须借助信息技术的推动作用,不断创新发展教育管理模式,从而实现高校整体教育素质水平的不断提升。在具体的创新过程中,信息技术不论是在技术层面还是思想层面,都给高校教育管理模式提供了借鉴意义,对于改变学生自身定位、丰富教育管理手段以及提升学校整体管理水平等方面提供了外部保障。
参考文献
[1] 李雄合.大数据时代的教育管理模式变革刍议[J]. 亚太教育,2019(8):4.
[2] 金龙,张红玲.基于大数据时代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探究[J].知识经济,2018(14):155-156.
[3] 郭春雷.2.0时代高校教育管理发展现状及创新模式构建[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6,33(4):118-119.
作者简介:
刘正杰,男,四川凉山(1999年4月17日)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警官学院。
张天鸿,男,福建福州(1999年6月30日)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警官学院。
甄健君,男,广东惠州(1999年12月25日)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警官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