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华龙
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梅溪中心小学 335118
摘要: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不断贯彻执行,在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小学生的各项素质的培养也越来越关注。学困生是指非智力型学习困难的学生,只是自己不愿意学习,对学习没有兴趣,如果对其施以科学有效的教育,是能够认真学习取得好结果的学生。基于此,以下对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转化策略
引言
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具有基础性作用,应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因此,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应体现基础性、发展性及普遍性。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学困生问题仍旧是老师教学中的一大难题。
一、注重概念教学,夯实基础知识
概念学习需要一定的理解力与知识意义建构的内在体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大多数小学生来说,概念学习是重难点学习内容。但是,小学数学概念学习的内容也是基础性的知识,因此,每一位学生都必须深刻把握、切实理解。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将抽象性的概念知识转化为具体的知识。比如,教师可以运用实物对学生进行简单的乘法运算,让学生了解乘法的具体内涵。通过一些生动具体的教学活动,将抽象的教学内容转化为细致、具体、形象的简单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各种数学概念。
二、转换教学观念,丰富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手法存在一些弊端,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对教学形式进行自我检讨,同时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后,制订出利于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案,并在数学教学中加以实施,比如:趣味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实际奖励法等。教师先从数学基础知识展开,之后结合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边玩边学,不仅活跃了课堂的学习氛围,同时还能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渐消除学生对数学的抵触心理,使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动脑思考问题。同时,教师应对学生进行鼓励、夸奖,使学生感受到自身的数学学习能力被认可,逐渐找回自己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对于重点、难点的数学知识内容,教师应尽可能对其进行细致讲解,对于接受能力相对薄弱的学生,教师应多花费时间对其进行一对一辅导,尽可能使学生学会重点、难点内容,进而跟上学习的进度。在辅导过程中,教师应多注意学生的情绪变化,以免学生产生数学抵触心理,使得辅助教学事倍功半。
三、扎实基础,为其架构知识体系
我们常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夯实根基方可让孩子更好地稳步前行。目前在学困生学习中最大的阻碍便是对于基础知识的欠缺和不足,因此,若是想学困生得到最大程度的转化,最根本的便是夯实他们的基础,为他们搭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形成新旧知识的桥梁。课堂中,教师可以利用每节课的前五到十分钟为学生之前的知识进行复习,巩固他们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系统。比如,我们在教学生加减混合运算时,可以先带领学生共同回顾下加法运算和减法运算。在课下,教师可以针对基础薄弱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讲解,使得他们可以通过更细致的梳理对之前掌握不牢的知识进行吸收和学习,进而更好地学习新知识。在平时,教师也应当不断地进行自我知识结构的梳理,通过树状图的形式将学习的内容进行整合,并将其串联起来,然后教授给学生,为其搭建清晰的知识体系,使得他们在学习时可以做到前后的链接。
四、家长和教师相互沟通
为了提高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成绩,家长和教师要共同努力,针对学困生采取有效的策略。教师可以通过定期召开家长会的方式把家长聚集到学校中,与家长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使家长切切实实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与家长进行协商,为学生制定校外数学学习计划。校外学困生数学的学习则需要家长的监督与配合,家长要严格按照计划对学生进行教育,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程当中。家长对学生进行课业辅导的过程中,要有充分的耐心,不要用暴躁的情绪、激烈的言语来刺激孩子,要带着爱对孩子进行辅导,一道数学题,讲一遍孩子听不懂的时候就讲两遍,直到孩子弄懂为止。
五、提升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力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事物充满着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当充分利用这一点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通过情景教学法,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互动中来。当我们讲授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关知识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带来纸板进行动手操作,一边教导学生“何为长宽高”,一边让学生进行自我动手实践,使得学生可以在一个更加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学习。
结束语
学困生是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常出现的,对学困生的合理转化也是小学数学教师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小学数学教师要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需要不断进行成因探索与转化策略分析,不断为学困生提供各种创造性的表现机会,切实帮助学生,促进学困生真正对数学感兴趣。
参考文献
[1]马仲维.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J].新课程(上),2019(11):228.
[2]谢军.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J].甘肃教育,2019(19):58.
[3]王俊丽.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对策探讨[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8,4(05):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