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音乐课堂的自觉追求

发表时间:2020/11/1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54卷21期   作者: 吴云霞
[导读] 通过对学生信心、动机、兴趣、体验的激发和培养,把握学生的特点和心理品质,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实现课堂教学的革新。
        吴云霞
        江苏省无锡市云林实验小学  

【摘要】:教师必须从高一层次——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以学生主动学习、潜力开发和多方面发展需求得到满足的目标,重新构建新的音乐课堂教学观。通过对学生信心、动机、兴趣、体验的激发和培养,把握学生的特点和心理品质,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实现课堂教学的革新。
【关键字】:信心、动机、兴趣、体验
        “学生成了学习的奴隶,教师成了教材和教案的奴隶”是传统教学历程中愈演愈烈的结局,“死的”教案牵制着“活的”教师和学生,培养出来的新人已不适应时代要求。随着课改的深入,作为小学音乐教师,已不能满足于教给学生基础知识和一般能力,而应培养学生主动改造环境和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意识,让学生与知识的每一次“相遇”中创造出更多的“期遇”。因此在教学中,必须从高一层次——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以学生主动学习、潜力开发和多方面发展需求得到满足的目标,重新构建新的音乐课堂教学观,让音乐课堂、学生“生命”——悄然生长。
一、关注“力”的集结
叶澜教授指出:“如果只把教育当作知识的识记和技能技巧熟练的过程,那么教育将类似于‘训兽’。”这一论断一针见血地道出了传统教育的最大弊病。从一定意义上说,教育是一项直面生命和提高生命价值的事业。要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信心,是撑起生命力量的风帆。让各种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都有信心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成为自己发展的主人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启动器。
教师要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通过尊重、信任和自我激励来提高学生自觉能动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当学生的思维擦出创造性火花时,给以充分的肯定和赞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当学生出现思考障碍时,切莫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应因势利导,用话语温暖他们,用情感感化他们,要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信,使其精神脉搏与教师一起跳动。每个学生的能力不同,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容易对自我否定,产生认识的偏差,认为“我不行”,失去成功的期待,而实践证明,因人而异设定适当的目标,循序渐进地学习,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能不断体验成功,以追求更高的目标,强化自信。如在竖笛教学中,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学习层次,可以给学生布置不同的学习内容: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适当地降低要求以鼓励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离自己并不遥远;对于学习能力较好的一部分学生,要求他们在完成老师布置的吹奏练习的基础上,吹奏一些稍有难度的乐曲,这些轻松完成任务的学生,学习热情高涨,信心百备。这样,不论哪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对自己的学习充满信心,从而积极进取。当学生取得成功后,因成功而产生的自信心可以成为追求新目标、新成绩的新动力,随着新成绩的取得,心理因素再次得到优化,从而形成发展、进步的良性循环。学生们在肯定中确立了信心,感受成功的同时他们定会期待下一次的成功。
二、建构“心”的相通
动机是内驱力,自主探索需要一种内在的激励力量。如果学生对自己从事的探索活动具有强烈的欲望和追求,这种内驱力就能把他们内部的精神充分调动起来,从而有效持久地投入探索活动。
为学生创设民主和谐、轻松愉悦、竞争激励的学习氛围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在演唱歌曲《全都认识我》时,当唱到“绿绿的小草认识我,小黄牛认识我……”的时候,孩子们笑得开心极了。于是,教师就让他们回忆一下生活中还有哪些“伙伴”认识我们,这下,学生的兴趣可高了。有的说小桥认识我、竹林认识我;有的说书本认识我、镜子认识我;还有的说布娃娃认识我、苹果儿认识我……说得欢、笑得甜,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把歌词给创编出来了,激发了每个学生的创作兴趣和创作激情。
此外,我们还可以利用小学生好胜心强,而持久性较差的心理特点,恰到好处地在音乐教育中使用竞争激励,有助于教育目标的达成。

在教学中,可以经常开展“小小作曲家”、“最受欢迎小歌手”等这样的竞争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创编旋律或表演的能力。通过竞争能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并不断努力,不断改进;能让学生敢于超越自我,超越同学,甚至超越师长。这种良性竞争,使学生积极地去探索、去开拓,在不断追求新目标的过程中,提高创新水平。
这些动机为我们提供了启示:教师必须去了解每个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指导,让学生能实现自己的目标,获得成功的体验;必须促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承担责任,并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必须创设一个安全、相互信任和相互支持的学习氛围,对每个学生表现出真诚的关注和接纳。
三、致力“情”的相融
教育家皮亚杰说过:“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做先决条件。”少年儿童的兴趣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在兴趣发展的初级阶段,学生容易被奇异的现象和新颖的事物所吸引,一时产生强烈的兴趣,这时的兴趣带有直观性、暂时性,往往是短暂的、不稳定的。要使学生的兴趣向深入发展,我们就必须根据学生的心理状态,努力调动其积极情绪,引导学生的兴趣走向稳定。为此,音乐课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努力做到贴近学生实际,内容生动有趣,形式灵活多样,使学生百学不厌。
英国教育家柏西布克强调:“一名教师,你首要的紧迫任务就是去创造一种吸引力。”而如何创造这种吸引力,在音乐教学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情境的创设。创设学生感兴趣的和教学内容相联系的情境,如讲故事、游戏、观看电教媒体录象等,不仅能活跃气氛,增加课堂情趣,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很快地进入音乐,让他们在情境中快乐、主动地去感受、体现、参与音乐。如教师在进行音的高低训练时,结合美国影片《音乐之声》中的插曲《do-re-mi》,让学生先熟悉并且唱准这些音名,这时候的孩子们已经迫不及待地要来演一演了,于是教师就给每个学生的头上都戴上了音名的头饰,开始了找朋友的游戏。当孩子们找到了一群自己的好朋友时,教师再让其他学生按照他们排列的顺序准确地唱出它们的音名及音高。在这样快乐有趣的游戏活动中,学生又怎能没有体验的兴趣呢?
在教学歌曲《田野在召唤》时,随着乐曲的播放,荧幕上展示了一幅幅春天的美景,大地充满阳光、绿树发芽万物生长、小河清清流水欢唱,玫瑰花上露珠闪闪发光,百灵鸟儿展翅飞翔,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学生们被这声像一体、图文并茂、情景交融的美景所陶醉了,感染了。有的同学轻轻拍打着节奏,有的同学随着乐曲小声哼唱,有的同学两眼注视画面,聚精会神地倾听。这迷人的图画、优美的音乐完美地融为一体,展现了音乐深邃的意境美,激发了孩子们对歌曲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对美的体验与感受。
四、实现“效”的相长
《音乐课程标准》阐述:音乐课的核心价值是审美体验。体验使学习进入生命领域,因为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不再是仅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的过程。
要培养感知音乐美的耳朵,就必须注重对音乐美的情感体验。理性的枯燥的机械训练,不可能使学生产生审美体验,学生厌烦这类学习是必然的。正确的途径是,把审美体验作为音乐教育最重要的价值观,作为音乐教育的核心,把音乐教育作为一个审美感知和审美发现的过程。我们必须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与音乐交流,在歌曲情感中、旋律节奏中、音乐语言中、舞蹈中感受美、体验美。如在识谱教学中,从音乐本身入手,通过具体的音乐实践活动使识谱成为欣赏、歌唱和演奏乐器的一种自然的演化。在音乐鉴赏中,应充分揭示音乐要素(节奏、旋律、音色、力度、速度等)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让学生亲身感受音乐最激动和最具表现力的部分,进而产生情绪的反映和情感的体验。其实,积极创设有助于学生审美体验的视听环境、精心选择有助于学生审美体验的教学内容都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途径。
教育,面向的是人,小学教育面向的是活生生的儿童,它不可避免的要受到学生的心理因素的制约,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深深地体会到:只有把握学生的特点,调控好学生的心理,才能真正的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实现课堂教学的革新。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讲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吕淑湘先生也说:“学生的学,应当的由被动的学向主动的学转化。”我们的教学归根到底还是为学生服务,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为尚未到来的明天培养新人。所以,让我们把课堂应变成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吧,期待学生与知识的每一次“相遇”中创造出更多的“期遇”,期待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时空。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