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侠
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英才中学 221011
摘要:纵观高等教育历史,大学之所以能够历经近千年风雨而不衰,重要性与日俱增,甚至被誉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站”,原因在于大学始终坚持育人的基本价值追求。本文对课程思政视野下历史教学文化自信培育路径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课程思政;历史教学;路径
引言
“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全面加强课程和专业思政建设,强化每位教师立德树人的意识,把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每门课程。”“推动形成专业课教学与思政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
一、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探索
(一)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
“学校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教师无小节,节节皆楷模。”教师是学生模仿、学习的对象,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力。有时候,教师一个看似简单的行为举止,都可能直接影响学生的某种特定观念,从而直接影响学生的未来发展。因为“一个学院里最有效的道德影响力来自于教师的个人品格……一个高尚的品格,再加上学者的智力和成就的尊严就可以成为一种启迪和追求”。②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能够迫使每个学生去检点自己,思考自己的行为和管住自己的那种力量,首先就是教育者的人格,他的思想信念,他的精神生活的丰富性,他的道德面貌的完美性”。这就要求全体教育工作者必须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言传”离不开“身教”,“身教”才是影响学生、使学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最佳方式。
(二)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是课程思政建设重要的一环。教师向学生传输知识,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知识,不是为了将学生培养成工具人,而是为了将学生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人。学生们学习知识的目的不仅是提升文化素养,而且还要能够运用知识服务社会,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教师必须努力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习,为了谁而学习。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否则,不仅是教育工作者的失败,也不利于学生个体的成长。在这个方面,负面的例子并不鲜见。
(三)职业教育视角的特色资源开发
每个专业的课程几乎都可以对应到一种职业或者一个行业,不管哪种职业或哪个行业,都已经形成了有特点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而且行行都能出“状元”。因此,职业理想、职业道德以及“状元”的事迹就是最好的课程思政教育资源。例如,气象类专业课程可以有机融入“准确、及时、创新、奉献”的新时期气象精神,医学类专业课程可以有机融入“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和钟南山、李兰娟、王辰、张伯礼、陈薇、张文宏等一批国宝级专家的抗疫故事。
二、初中历史教学文化自信培育的实现路径
(一)整合历史教材资源
历史教材是实现历史教育目标的主要载体,是教育教学的重要资源,不仅传授着历史知识,并且担负着思想教育的职能。研读初中历史教科书,不难发现里面包含着大量的文化教育资源。以人教版初中历史教科书为例,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史涉及的传统文化比较多,而中国近现代史更多的是向我们展示抗争史中产生的红色革命文化和建国以来出现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由此可见,以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者为主体共同构成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在历史教材中的内容选取,不仅体现了对培育初中生文化自信的重视,并且对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历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深入挖掘和精心设计出蕴含有文化自信培育理念的教学方案。例如,在《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课中,历史教师可尝试以“丝绸之路”文明作为本课的主线,围绕这个主题梳理知识的脉络,将课本三个单元加以整合并形成“开辟———交流———管理———继承”的框架:带领学生在“开辟”篇章中学习张骞通西域开拓进取的个人精神;在“交流”篇章中欣赏“丝绸之路”畅通后中外交流产生的物质文明;在“管理”篇章中感受少数民族地区深厚的家国情怀;在“继承”篇章中了解“一带一路”战略的先进宏伟,以此来唤醒青少年内心萌芽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树立文化自信心。
(二)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长期以来,传统文化的地位一直在稳固提升。“一个国家教育学的根本任务和重大使命便是如何传承与保持具有本国文化的品性,而中国的品行正蕴含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历史学科特有的文化传承与精神塑造功能都表明要想完成中国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离不开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教学。身为历史教师,需要挖掘历史教材中的传统文化资源,在教学活动中渗入传统文化的教育,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传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关于《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课的学习,围绕“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观察丝绸之路的路线图、图片和绘画,诵读相关诗作”的建议。
结束语
中国古代史课程中涉及的历史人物、典章制度、国家治理策略、文化科技成就、人文精神等,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在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弘扬进取精神等方面下功夫,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案、进课堂、进试卷、进头脑,实现铸魂育人
参考文献
[1]王丹丹.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研究现状与展望[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05):46-51.
[2]陈华栋,苏镠镠.课程思政教育内容设计要在六个方面下功夫[J].中国高等教育,2019(23):18-20.
[3]宫维明.“课程思政”的内在意涵与建设路径探析[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8(06):66-6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