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生态文明教育

发表时间:2020/11/1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54卷21期   作者:黎安华
[导读] 本文章对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生态文明教育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黎安华
        湖南省岳阳市华容县第五中学414200
        摘要: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生态文明在我国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提升,生态文明理论体系在不断完善,生态文明教育也得到了发展,为了更好地将学生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有意识地在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基于此,本文章对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生态文明教育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高中地理;生态文明教育;渗透策略
引言
        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人类面临着环境污染、资源耗竭、生态退化的严峻挑战,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积极成效。在地理教学中融合生态文明教育,不仅能使学生形成生态保护意识,还能加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灵活应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地理教学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意义
        (一)提升自身素养的需要
        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要想实现自身的价值,就必须全面发展,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但长期以来,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高中生人文素养薄弱乃至缺失已是不争事实,而生态文明意识,是高中生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高中生来说,提升自身生态文明素养,培养健康生态人格,是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内在诉求。
        (二)满足新课改要求
        在新一轮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提出:要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与其生活相联系的“活”的知识;强调要把“要学生学”变为“学生要学”,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所以在高中阶段进行生态文明教育,不仅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更是新课改的要求。教师要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引入生活中的问题,结合地理和环境特点对具体的地理知识进行讲解,根据国家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将生态文明教育内容进行创新,然后融入高中地理的教学过程中去,这样才能满足新课改的要求,不断地培养学生生态文明的意识,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二、生态文明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一)结合生态文明理念,深入贯彻课标要求
        生态文明与人类环境问题密切相关,在“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一节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可以转变学生的环境保护观念,将原来的“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的环境观念转变为“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环保观念。本节内容对应的课标要求为“运用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说明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缘由”。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结合某个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将这个生态环境问题放到特定的区域中进行思考,强化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通过全面、系统地分析区域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深刻剖析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使其掌握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树立人地协调观,学生在地理实践活动中运用学习的环境治理方式,提高地理实践力。
        (二)开展实践活动,加强生态行为
        要想将生态教育的理念融入高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在课上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讲授,更要开展一些课外活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不仅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还能让学生对生态文明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扩大学生视野,加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例如,我们在学习必修一的《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中,学生通过学习能够了解到环境的变化与我们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紧密相关。课下,教师可以组织一次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对自己家乡周围的地理面貌和环境的变化进行探索,并通过各种资料的查阅,加深学生对于环境变迁对生活影响的理解。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形成一篇调查报告,最后进行汇报。该过程不仅仅能够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地理学科的魅力,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调查的背后所形成的思考,对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有很大帮助。课外实践活动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树立了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思想,为他们以后更好地生活和学习进行指导。
        (三)利用多媒体开展情境教学,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传统的教学活动缺乏生机和活力,教学手段过于简单,教师仅仅依靠书本中的内容进行讲解,缺乏趣味性。随着科学技术手段的提高,多媒体技术开始广泛出现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地理课堂教学自然也不例外,多媒体开始广泛出现在高中教学课堂上,让地理教学资源更加丰富。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的展示,给学生演示丰富多彩的地形地貌特征,不光可以充实学生的眼界,还可以给他们留下最直观的感受。例如在“全球气候变化”课程的讲解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当前北极冰川的融化,大片土地荒漠化,全球气温上升,这些都是目前社会生产生活所面临的重大问题,是人类社会生存所必须考虑的内容。让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存在的问题,树立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
结束语
        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生态文明教育,高中地理教学具有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可行性。因此,在高中地理课堂的教学实践中,需要更多的地理教师根据课标要求、挖掘与生态文明有关的教学内容,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到地理教学、地理实践活动中。教师通过地理教学渗透生态文明教育,让师生都得到成长。
参考文献
[1]贺红,兰仕萍,马波.高中地理教学中生态文明教育的探索[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9(18):28-29.
[2]徐文杰.新时代背景下生态文明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D].山东师范大学,2019.
[3]胡朝兰.高中地理提升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实践路径[D].河北师范大学,20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