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旋律,体验音乐“美的历程”——浅谈奥尔夫理念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发表时间:2020/11/1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54卷21期   作者:徐婷婷
[导读] 在音乐教学领域不断发展下,教学理念已经转变成奥尔夫理念。深入分析此理念后,民族性、综合性、参与性、自然性、即兴性、大众性是主要特征。
        徐婷婷
        江苏省宜兴市实验小学214200
        摘要:在音乐教学领域不断发展下,教学理念已经转变成奥尔夫理念。深入分析此理念后,民族性、综合性、参与性、自然性、即兴性、大众性是主要特征。在应用时,还要适当加入体态律动的学习与练习过程,促进学生在享受音乐课堂“美的历程”的同时提高审美素养。本文围绕奥尔夫理念下的学生审美素养培养展开了研究,旨在促进学生审美能力不断提升。
关键词:奥尔夫理念;音乐教学;体态律动
        奥尔夫理念下的音乐教育是以音乐节奏为基础,融入语言、动作、舞蹈的教育过程。教学过程中体现的是学生自主参与、创新音乐的过程,注重学生体验与个性化学习。音乐学科属于人文类学科范畴,承担着培养学生审美素养、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责任。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应采用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根据理念特点设计教学策略,从而促进学生审美素养的提高。
一、奥尔夫理念下的课堂应采用情境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审美意识
1.理论依据
        激发学习兴趣一直是各学科教学中普遍应用的手段,音乐教学中也同样如此。采用奥尔夫教学理念可以实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根据音乐节奏自主创编音乐、舞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创编,学生学习兴趣大大激发。为了保持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为学生“创设情境”,通过创设的情境感染学生思想意识,让学生在学习音乐时体会到音乐所呈现出来的美观,形成审美意识,对音乐的美感产生自己的评价模式。
2.案例分析
在歌曲教学时,教师应站在学生角度,包括年龄范围、认知水平、喜好等设计“教学情境”。比如,在学习抒情类歌曲时,只有让学生与歌曲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时,才能在歌曲学唱时自然而然地融入“教学情境”中,自觉参与音乐律动,利用歌唱、舞蹈、动作展现出自己对歌曲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能够品味出音乐的美感,从而提升审美素养。比如部分老师采取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启蒙学生时,往往会通过操作简单、敲击节奏突出的乐器开展音乐授课,原因为降低学生参与的门槛,吸纳全部的学生参与到音乐创作中,以此满足学生内心的成就感,如此循环往复,学生群体参与的飞轮效应将逐渐显现,教师群体后续采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遇到的桎梏将逐渐弱化,学生们的天性将被激发,对于音乐的兴趣及信心将逐步树立。
二、奥尔夫理念下的音乐教学应注重“情感”体验,提升学生音乐技能
        1.理论依据
        音乐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具备音乐技能,包括掌握节奏与应用节奏、识谱与制谱等。要实现学生快速掌握并深刻的理解,教师应采用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注重学生体验与个性化学习。教师可以让学生体验音乐中的“情感”,通过学生“情感”感知与深受吸引后,能够跟随音乐节奏哼唱、舞蹈,在此过程中不知不觉掌握节奏。教师可以通过调查的方式,掌握学生喜爱的歌曲,采用大众原则选择出大多学生喜爱的歌曲作为教学案例,在教学中进行播放。

在播放时,教师还应根据歌曲内容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配备相应的视频,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深受视频内容的感染,深度理解歌曲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情感升华时引导学生学习歌曲、掌握节奏,学生在学习时能够注重节奏的运用,通过歌曲的学习与哼唱掌握音乐节奏。
        2.案例分析
        例如,在学习识谱时,学习过程较为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并且不能跟随教师进行哼唱,无法掌握音乐节奏。教师可以改变识谱学习方式,通过调查的方式掌握学生普遍喜爱的歌曲。然后,在实际教学之前,教师应分析出歌曲表达的情感,并配备相应的视频内容。在实际教学中,播放音乐的同时放映视频,让学生观看视频了解歌曲表达的情感。在播放之前,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歌曲的节奏,还要告知学生节奏的重要性——节奏是音乐的灵魂所在,是支撑音乐情感的原动力,只有掌握节奏,才能充分表达出音乐的“美”感、情感,让听众与之共鸣。学生“听”的过程中观看视频,在思想意识中形成了对歌曲情感的理解。然后,在歌唱教学中,教师让学生闭上眼睛、脑海里回忆观看的视频内容进行哼唱,还要注重节奏的把握。学生哼唱后,教师提问学生把控节奏哼唱后,内心对歌曲会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然会回答出“找到了歌曲的灵魂”,此时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再次升华。
三、奥尔夫理念下调动学生感官系统,培养学生审美素养
1.理论依据
        经调查表明,学生学习质量与效率同课堂上的精力集中程度密切相关,音乐教师在教学时应充分调动学生各方面感官系统,实现感官体验后集中学生注意力。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为学生创建愉悦的学习氛围,并让学生亲自参与到教学中,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完成本节课的教学。音乐教学不仅要丰富学生音乐知识,更重要的功能在于陶冶学生思想和情操,为学生提供促进内因转化的教学环境。而创新教育并非停留在简单的教育操作层面,而是需要营造适合创新意识培养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内在创新潜力。
        2.案例分析
        例如,在合唱教学时,合唱效果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通过持久训练的集体活动,每个音部学生间能够良好配合,产生良好的合唱过程。教师在培养学生合唱时,应根据学生实际制定科学、有效的训练计划。教师可在学生中挑选出律动能力强、音色佳、音律准确的学生成为领唱,学生会因自身音乐能力强而自主产生体态律动的过程。在领唱学生的带领下,其他学生也会跟随领唱学生产生与歌曲相适应的动作,注意力完全集中在音乐体验的过程中,并在各感官系统共同参与到音乐表演的同时完成本节课的学习。可见,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对学生音乐学习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在学生积极跟随音乐学习的过程中,体验了音乐“美的历程”,并且逐渐提升了审美素养。
结束语:
        综上所述,音乐教学中应用采用奥尔夫教育理念,重视学生个性化体验。教师要为学生设计教学氛围、教学方式,从而吸引学生自主参与到音乐学习中,完成音乐学习任务,并实现审美素养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夏竹青.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奥尔夫教学法研究状况探究[D].上海音乐学院 2015.
[2]黎莎.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之心理学原理探析[D].上海音乐学院 201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