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美术学科教学整合

发表时间:2020/11/1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54卷21期   作者:江贵平 廖鸿阳
[导读] 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有效整合是各学科教师都在探索的重点。
        江贵平  廖鸿阳
        福建省福州市晋安区教师进修学校  
        摘要: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有效整合是各学科教师都在探索的重点。而在小学美术学科的教学中,合理整合信息技术,则是优化美术教学过程,提升整体教学质量的有效举措。基于小学美术学科的特点,教师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信息技术与教学活动的探索。整合网络美术资源,加深教学内容内涵;开展趣味游戏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构建资源共享渠道,增强课外指导效果。应用上述三个策略,教师能够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促进美术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美术;整合策略

        信息技术与小学美术学科教学整合,其目的性是培养学生素养发展的教育,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过程,教师应该将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优质教学资源进行科学整合,来为学生提供优质且丰富的学习内容,并且在教学时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以及个性发展。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和关键,但由于书本篇幅的限制,教师并不能单凭教材以及课堂活动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美术表现等学科素养。教师需要整合信息技术在引入资源以及拓展教学范围等方面的优势,对教学活动进行优化。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美术学科的教学整合原因
        在科技进步的大时代下,美术教学中信息技术体现越来越广泛。美术学科和信息技术的完美融合逐渐成为素质教育的新亮点。美术属于造型视觉艺术,在美术教学过程中一味地强调理论知识,很难让学生很好的融入课堂教学。要想提高小学美术课堂的有效性和积极性就必须要革新。信息技术的应用刚好为小学美术教学的有效性提供保障。[1]《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即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利用信息技术上的优势,正好完美与美术教学融合。在信息技术的依托下创设出视觉环境,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绘画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整合网络美术资源,加深教学内容内涵
        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带来的优势整合网络美术资源,让整堂课的教学内容丰富而有内涵呢?作为一名美术老师,我们首先要具备一定的美术素养积累,能够架构自己对于美术的自我见解,从自己的角度上,搜索、探索、整合美术资源。在小学美术课本中,书面内容一般较少,一般一个课时只有一两页内容。这样的篇幅设计虽然照顾了小学生的认知能力,但是也为教师提出了课外搜集教学资源的要求[2]。如果单纯从教材出发来教学,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小学美术与信息技术完美融合后,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以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下,引入内容思想多样性的网络资源,丰富教学内容,以此加深教学内容的内涵,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丰富了学生的课程认知体验。
   以《灯彩辉映》为例,这一课时在教材中占了四个页面,前两个页面为彩灯类型举例,而后两个页面则以浙江本地的平湖西瓜灯以及红灯笼为案例,介绍制作相应灯笼的方法。书本的资源非常局限,这时,信息技术对知识的整合就尤为关键了。教师在教材的基础上,利用信息技术整合知识点获取更多资源。通过查找资料图片、视频剪辑、游戏互动等民俗文化展示,向学生渗透审美感受民俗文化的艺术魅力。比如,在课堂导入阶段,教师为学生播放一小段视频,教师精心剪辑了为浙江省各类灯会的综合视频内容,包括乾元龙灯会、城隍阁灯会以及萧山元宵灯会等。视频中,详细介绍了各个灯会地点、历史、特色以及各种造型的花灯。让各类彩灯更直观、生动地展示给学生。在视觉和听觉的直接刺激下,让学生对这些彩灯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也产生了对花灯制作的好奇心理。


二、激发动手能力,实现美术高效教学
        在美术教学中,学生的实践能力一直是课堂很难攻克的问题。实践是美术教学的重中之重,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们的热情往往会被实践中的挫折所磨灭[2]。在信息技术的不断加持下,各式各类的软件应用开发走进校园课堂,出现在大众视野中,。例如,“鸿合”、“希沃”软件的崛起,大大增强了学生课堂学习效率。其中,为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将学生的实践活动设计成趣味的游戏活动,“找不同”“连连看”等有趣设计游戏,在游戏竞赛以及获胜奖励的辅助下,学生们的动手热情被充分激发出来。在教学视频的辅助下,教师也能够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关注那些平时动手意愿与能力不强的学生,以言语鼓励、表扬或者指导等方式给予这些学生关注,提升他们的课堂学习体验。以此转变学生对美术创新实践的态度,学生能迅速有效的掌握知识点,激发对新知识的兴趣。
   在展示完浙江省的各处著名灯节视频之后,学生们对灯笼的兴趣已逐步到达顶点,迫不及待地想要对灯笼进行进一步的了解与实践。对此,教师便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投影机示范传授,即教学学生先学会骨架、灯身、装饰的基础制作方法。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微课展播时,开展图型拼摆竞赛等游戏互动。信息技术的不同展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了美术的高效课堂。
三、构建资源共享渠道,增强课外指导效果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家长和教师对美术学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但是大部分教师开展的教学活动依旧限于校园以及课堂,以至于对美术感兴趣的学生只能在校外参与辅导班,以此发展自己的美术特长[3]。基于这种现实情况,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构建网络资源共享渠道,以为学生提供美术作品、微课视频等方式,引导学生完成美术课后作业,或者引导学生发展美术特长。
        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学生们的创新活动难以在课堂内完成。对此,教师可以微信群、B站、微博等线上渠道为基础,结合网络上的多样化创新灯笼作品,为学生制作课外指导资源。并且,教师可以结合资源具有的价值对资源进行贴标签分类。以B站为例,这一平台拥有图文专栏和视频多种渠道,教师可以将课外资源的类别制作成图文。比如,教师可以将网络上搜集的“变废为宝”主题的彩灯内容贴上创新、环保的标签,并在介绍彩灯时,讲解这些彩灯在用料方面的创新,以及彩灯的文化价值内涵。学生们自主阅读图文内容,然后选择自己喜爱的一种灯笼类型,并观看教师提供的相应灯笼类型的教学视频。应用这样的策略,教师能够照顾到不同学生的喜好,并结合学生的自主选择发展学生的创新、审美等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这些内容举办同年级的手工活动,以此激发学生们课外实践的积极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美术的教学改革中,教师可以基于培养学生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找出现有教学活动的缺陷,然后分析信息技术存在的互补优势。如此,教师便可以将信息技术的优势与现有的优秀教学方法整合在一起,然后弥补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实际中,教师可以从教学资源、教学活动、课外指导三个方面入手,借助信息技术在这些方面的优势,提升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胡政丽.小学美术教学与信息技术学科整合的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8):104.
[2]江净.优化教育,交互体验——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J].安徽教育科研,2019(04):85-86+95.
[3]李菲.新时代背景下美术课堂中的微课应用之我见[J].新课程(综合版),2018(10):98.
[4]侯姣.以“微”探航——微课资源开发应用于小学美术教学的实践探索[J].新课程(小学),2017(12):16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