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凤
广西百色市田林县六隆镇中学 533300
摘要:在初中阶段,教师发现了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这些问题的产生原因,创设出实践活动、课外阅读等有效改善策略,引导学生走出阅读的误区,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阅读习惯,改革和创新课堂教学的形式,推进阅读教学的新进程,全面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阅读能力。本文主要分析探究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英语教学策略
关键词:新课改背景;初中英语;教学
引言
近年来,教师发现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将阅读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挖掘出多种多样的阅读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到阅读的实质,让学生能够明确阅读的主体,自主分析文章的感情,认识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更加体会到每一篇文章背后的文化内涵,理解到每一篇文章展现出的文化意义,对于文章建立起深刻的认识与理解,形成较为整体的思想,拥有较高的阅读理解能力。
一、初中英语教学现状
(一)重视知识传授,忽视学生学习感受
新课程改革政策的推进对英语教学提出了全新要求,教师不但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还要将核心素养融入课程教学中,不断提升初中阶段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水平。但就初中英语教学现状而言,大部分英语教师受传统教学思想影响较深,在教学过程中重视英语课本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语言能力和学习技能的培养,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素养的全面发展。由于教师过于重视课本内容的传授和考核,缺少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不具备探索英语国家文化和语言文化的能力,导致学生对英语知识背后的文化认知不足,存在学习英语课程的恐惧感和抗拒感,缺少参与英语教学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另外,英语语言在表达方面的差异,加大了学生理解课程内容的难度,部分学生出现为完成学习任务而进行中英对照学习的情况,学生很难感受到英语语言的魅力,限制了学生英语交流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发展。
(二)课堂中缺少英语语言环境
新课改背景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需要初中英语教师在课程中进行全英授课,为学生学习营造更加优质的学习环境。但就英语教学现状来看,大部分教师为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在课堂上普遍采用汉语授课,虽然新课改一再强调全英授课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存在许多现实问题。
由于初中阶段学生英语学习基础存在差异性,如果全面实施全英授课会给部分学习能力较差学生造成理解压力,学生跟不上教师教学进度,会逐渐产生学习的自卑感,从而影响学生学习状态和心理健康发展。英语学科教学需要教师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汉语教学虽然能够减轻学生学习压力,但不利于英语学习环境的创造,导致学生在课堂之中不能投入全部注意力,不但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还会造成中国式英语表达问题,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发展。
二、初中英语高效课堂构建策略分析
(一)转变英语教学理念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传统教学模式和理念表现出诸多不足,直接影响英语高效课堂的构建。因此,初中英语教师唯有摒弃传统教学观念,不断增强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为更好地适应新课改和素质教育,夯实能力和素养基础,以此确保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需强调的是,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需充分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即依据学生的基本学情展开针对性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英语课程的学习,从而为有效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强化多媒体辅助教学
功能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且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方面发挥出积极作用。因此,初中英语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需在思想层面认识信息技术应用价值,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结合英语具体教学内容,强化多媒体辅助教学功能,运用多媒体多种形式呈现英语知识点,或者运用多媒体构建特定英语情境,以多种生动方式展现英语知识,有效调动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自觉参与到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中,从而有助于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最终实现构建初中英语高效课堂的目的。
(三)活跃课堂氛围,打造轻松活泼的课堂
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施展个性,增加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教师也可以在上课时穿插一些趣味互动和游戏,例如自编一些英语短剧,进行英语阅读朗诵等游戏,这样不仅使学生放松大脑,注意力集中,也会使他们提高对英语阅读课堂的兴趣。学生对新内容最感兴趣,教师可以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用引导性、启发性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动脑筋,使他们的心理活动一直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新知识。当学生出现疲劳状态时,教师可以停止讲述新的知识,进行一些轻松愉悦的组内讨论活动或者开展一些英语小游戏来调节学生的状态和课堂氛围。
结束语
英语是初中阶段教育的重点内容之一,包括了听、说、读、写四个主要的部分,不仅涉及听力训练,关系到学生语言的表达,更加涉及写作的训练,强化学生的创作能力、分析能力。
参考文献:
[1]尹进军.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5):84—85.
[2]代冰清.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英语教学探究[J].英语教师,2019,19(13):14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