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融入《环境设计史》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发表时间:2020/11/1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54卷21期   作者:李云鹏
[导读] 环境设计史是一部综合性的设计历史,一部人类栖居形态演变、营造技术进步和环境艺术思想发展的历史。
        李云鹏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上海  201620)
        摘要: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教师对于“传道、授业、解惑”的追本溯源。在教学过程中,如何积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潜移默化地开展思想引领,形成与思想政治理论同向同行的协同效应,成为教育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通过对环境设计专业课程《环境设计史》的改革研究,利用设计学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将设计实践与课程思政结合,对红色文化主题展馆的设计思路、空间布局、材料工艺、文创产品等手法进行调研,以课程作业的形式进行实践考核,引导学生铭记民族历史、牢记社会使命,激励奋发向上的革命精神。
探索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融合”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课程思政;环境设计史;红色文化展馆;教学研究;
一、“环境设计史”课程教学目标定位
        环境设计史是一部综合性的设计历史,一部人类栖居形态演变、营造技术进步和环境艺术思想发展的历史。大,它能涉及整个人居环境的系统规划;小,它可关注人们生活与工作的不同场所营造[1]。本课程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开设于本科大二学年,旨在学习中西方城市设计、景观园林设计、建筑与室内设计的案例,使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现代环境设计的发展历程,对于学生设计思维和设计风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启蒙作用。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因地制宜的设计理念、材料结构的施工技巧等知识。在之后的环境设计项目中,运用所学习的内容进行设计实践。
二、“环境设计史”课程教学现状
2.1教学模式相对单一
        目前,环境设计史的课程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课后作业理论调研为辅,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部分相对较少,与思政教育联系极少。学生都是通过艺术类招生进入学校,对设计造型和创新思维上具有优势,但是在逻辑思维方面能力欠缺,在理论授课时学生缺少对知识的实际应用的了解感到枯燥,而在实践课程中又因缺少理论知识总结的关键要点产生疑惑。
2.2环境切身感受不足
        环境设计史课程所涉及中西方环境设计史的案例时间跨度较大,从英国威尔士郡史前的“巨石阵”(约5万年前——1.5万年前)至今,每一段时间就会有最新的环境设计案例出现。课程案例虽然内容丰富,设计手法种类多样,但多为图文结合讲解,学生只能依靠图文想象和相关视频了解大概情况,对于环境空间的理解效果不佳。通过课后的调查了解,由于缺乏以人体工程学为基础的设计实践,对空间尺度和空间布局的认知能力较差,学生们对于课堂上内容的讲授仅仅只能靠“死记硬背”。
2.3课程考核缺乏过程
    环境设计史属于典型的理论课程,作业提交的形式往往是对某种设计领域的调研或感悟。这样课程考核的方式的初衷是为了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环境设计史课程后,依照自己感兴趣的范围进行深入的设计调研,了解该领域的最新进展或设计案例。但在网络信息发达的今天,这样的课程缺少明确的主题,学生也非常容易完成课程要求,甚至出现在提交作业前一天拼凑作业的现象,导致课题作业常常是徒有其表,学生的设计方法和创新性思维没有得到系统地培养,甚至完全背离了课程考核的初衷。
三、“环境设计史”课程思政改革的教学设计
3.1教学模式创新
        环境设计史作为环境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的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专业课程为主、德育课程为辅”的教学思想引导下,在教学过程中增加思政环节,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将教学内容按照5W+1H的教学模式细分为学习内容(What)、设计师(Who)、地点(Where)、时间(When)、原因(Why)和如何设计(How)。以实际课程中的问题作为引导的教学方法,围绕课题项目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展开学习讨论,通过对实际课题问题的探索学习及设计创意交流使学生建立以多种设计思路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理论对实践的有效引导,实践对理论的二次强化。


3.2红色文化设计
        环境设计史中的设计案例众多,如何与自身的环境和设计能力相结合,这是一个困难的抉择。最终,通过教学小组讨论,将教学内容增加本地文化特色,结合上海地域因素,在现代环境设计章节中增加对红色文化主题展馆的学习和实践设计。
        上海是中国共址党的诞生地,也是中国革命红色基因的发源地,红色基因伴随着这座城市成长的各个历史阶段。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茂名路毛泽东故居、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中共四大会址纪念馆等一连串红色文化的革命纪念地见证中国发展的历程,上海也因拥有着众多的红色文化遗址,成为当之无愧的“红色之源”。
        在红色主题设计建立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对上述场馆的调研考查,教师根据红色展馆的主题进行区分,之后对设计背景、设计思路、互动展示、材料工艺、文创产品进行分析,通过系统讲解,不仅可以使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内容有深入的了解,而且以设计师的角度重新温习了共产党革命创立历程的艰辛与磨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经过深入学习红色文化后,分别以重新设计主题展馆线路、展示形式、主题形象墙、红色文化文创产品等作业形式对学生进行专业能力的考查。通过实践理论相结合的方式,同时进行思想政治的良性引导,培养学生爱国精神、团队合作精神等情怀。
3.3细化评价体系
        环境设计史的课程评价体系是以考勤10%、课堂表现20%、平时作业30%、期末考核40%的配比为主。根据课程思政的要求,打破专业定成绩的传统,成绩评定时加大思政考核要素的比例,主要围绕学生的“人格品质、价值取向、团队协作、集体观念、奉献精神、时间观念”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价。采用多方面考查方式,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完成环境分析、环境规划与设计案例分析,促进学生完成实践研究报告和专题设计等,然后结合课堂表现和学习态度,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定等方式进行综合成绩评定。平时考核内容包括,如迟到早退、作业态度、团队合作等。期末考核则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参与评定,主要考核学生的职业素养、人格品质、道德修养、合作和奉献精神等。
3.4课后设计实践
        通过课程设计实践,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后组织还可以结合具体主题项目,以“工作室”的形式进行个性化指导,如社区花园、“设计立县”、美丽乡村、乡村振兴等不同主题的创意设计,使学生以团队的形式,积极参与到具体的设计实践中,充分展现出学生的学习活力和创造力,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设计实践的能力。
四、结语
        将红色文化主题展馆空间设计的内容引入环境设计史教学的内容之中,使教学的案例不再只是停留于书本之中,而是可以通过自身设计实践的具体案例,同时又有利于学生回顾党的革命发展历程,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是一种“双赢”的格局。在“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下,本人将继续深入对环境设计专业课程进行研究,发挥艺术设计专业特色,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强化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为学生后期能力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吴家骅.环境设计史纲[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3:2-3.
[2]唐周.创新背景下环境设计专业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轻工科技,2020,36(08):157-158.
[3]易畅雾,鲁杨.环境设计专业《空间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工业设计,2020(06):50-51.
[4]邢小宁.于海波,刘君.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大众科技,2013,15(11):151-152+132.
[5]刘一.“非遗”融入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的思考[J].知识文库,2020(18):86+88.
作者简介:李云鹏(1984.03),性别:男,民族:汉
籍贯:河南省汤阴县,单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职称:讲师
学历:博士研究方向:景观设计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课程思政”项目:红色文化展馆空间设计——《环境设计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项目编号:c202007001 。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