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方法与模式创新

发表时间:2020/11/1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54卷21期   作者:贾元宾
[导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教育部门规定,并根据地方实际教育情况而开发的课程,是普通高中学生必修课程之一。
        贾元宾
        (邹平市鹤伴二路邹平市第一中学  256200)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教育部门规定,并根据地方实际教育情况而开发的课程,是普通高中学生必修课程之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顺利开展和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在增强学生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重点探讨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方法和模式创新对策,以提升实践活动学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关键词:综合实践课程   教学方法   模式创新   
引言
        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改规定下的普通高中必修课程之一,是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进而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在每次的实践学习中充分利用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学习来体验丰富的生活,使社会、自我及自然之间三者联系起来,并让学生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进而培养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和良好的个性品质,以达到增强高中教学质量的目的。
1、确定综合实践活动主题
①明确活动目标
        对于高中学生来说,自身应具备一定的自主实践活动能力,在综合实践活动还没有开始之前,教师应给出多个教学预设,使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进入到角色中。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第一步是对活动主题进行确定,教师可以根据学校教材内容,通过征求多方建议和意见,使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制定出鲜明的活动主题。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广泛吸取学生意见,对综合实践进行多重设计,并准备多种教学预案。根据实践活动内容,教师应针对学生学习实际进行优先选择,因学生学习认知存在个体方面的差异,不同年级的不同群体学生存在个性化诉求。学生应将知识结构、认知水平、生活经验等因素进行结合,以更好的确定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对教学设计进行矫正,进一步增强实践活动的覆盖面和适合度,进而满足更多学生的认知需求。在选定实践活动主题后,教师应与学生一起合作共同开展相关准备活动,如实践活动材料、场地、工具、活动操作方案等,结合高中学生实践活动实际,给出科学有效的活动设计方案,保证实践活动可以正常进行。
②进行精细分工
        为了进一步增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的有序性水平,在实践活动课程还没有开始之前,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应对其进行精细化分工,不断细分活动的各项任务,这样才能保证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实践活动场地、材料、工具准备活动需要学生介入,教师应组织部分学生参与活动前期的准备工作,并将相关责任分配到个人。为保证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教师应对整个活动的操作过程进行分工处理,因实践活动的动态化特征较为明显,对管理责任进行分解很有必要。做好实践活动课程的细节化分析,以分组、分人的方式,来分解相关操作责任,进而形成科学的实践活动管理体系,进一步推动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例如,针对小组操作,管理工作可以交由组长负责,主要是完成相关操作的分工和活动开展进度,操作安全等方面的责任。不同组员应各司其职,将相关操作分工工作完成后,对活动进行一系列的观察记录等。如在开展“高中消费综合调查”活动中,在活动未开始前,需对每位学生进行分工;根据自由组合方式划分成六人小组,每个小组中则选出组长一名。调查内容则是通过不同渠道对高中生活消费方面的信息进行搜集,在整合处理信息后,得出相关结论,在班级中展示相关信息。在活动还没有开始前,小组组长需细化组内人员分工,如图书馆查阅资料、搜集网络信息、走访调查等,小组组长在将相关信息整理完成后,形成初步研究结果,之后则是组内成员互动,在集体认证后,形成调查结论。

由于各项分工明确,可保证相关操作有条不紊的进行,推动高中综合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时,学生必定会发现问题,但大部分学生不敢将发现的问题向老师反映,几乎都选择沉默。因发现的问题解决不了,将会对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产生限制作用。因此,教师需积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平台和机会,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解决问题。教师应对学生动手应用能力加强培养和锻炼,结合学生需求,对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关注,并为其营造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确保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寻求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案。如,在开展科技教育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自身掌握的知识完成科技作品。在兴趣爱好的影响下,学生会通过查阅资料、寻求父母帮助等方式,使原本抽象的知识具有形象化特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对原来学习的知识进行巩固,还能增强自身的理解感悟能力,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这些将会成为学生人生道路上的宝贵财富。根据综合实践活动开展情况,可以确保每位学生感受到科学的魅力,使学生可以爱上自然科学,以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加强学习,将其作为学习的动力。
3、建立评价引导机制
        结合杜威的“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的教育观,课程评价的过程中,除了要对学生学习的结果进行关注外,还要重视起每位学生的学习过程,将其“反思”、“觉悟”的功能充分发挥出来,通过反思来改变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进而增强学生自身的人格修养和精神境界,确保每次实践活动水平均能得到增强,这正是《纲要》要求的突出“评价对学生的发展价值”。应做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双层评价引导机制,通过多元评价的方式,将质性评价体现出来,激发课程实施活力,增强实施水平,进而实现课程目标。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出发,其一构建起学校课程实施评价系统,制定教师评价项目指标,并将其引入到学校考核评价系统,将教师指导学生的积极性充分体现出来,保证课程开设到位。与此同时,使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对学生学习的质性评价系统进行构建,学生可以根据评价手段对自身的实践行为进行反思,以深度指导课程实施情况,同时还要做好信息的搜集、分析和加工工作;对相关程序、方法的科学严谨性进行调查,思考分析方法的合理性、思考问题方式方法是否正确等,在看待问题的过程中需从多角度、多元化和多侧面进行出发,避免出现思维障碍;考虑问题的解决方法、方式、途径等是否具有逻辑性;在提出和解决问题时是否存在合理性、新颖性水平,避免将评价 “简化”为学习结果的分数或等级。
结论:
        综上所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需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在生活实践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完成,对于学生日后积累经验较为有利。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中,实践课程最为重要的是过程,并不是结果。在这个过程中,不但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主动探究,还能获取大量知识,进而了解到如何与他人沟通交流、如何收集数据等的能力。通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可以确保学生更好的发现问题,培养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潘瑶珍.迈向深度学习:基于核心概念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单元[J].全球教育展望,2009(05):35-36.
[2] 孙宽宁.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反思与实践重构[J].课程·教材·教法,2015(05):50.
[3] 王坚.项目化学习:社会实践活动的德育新境界[J].中国教育学刊,2018(06):66-70.
[4] 陈亭华 . 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J].教育观察,2019(21):84.


作者简介:贾元宾(1976.01)男,汉族,山东省邹平市人,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从事高中教师工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