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反思性教育策略纠正初中生行为偏差的研究

发表时间:2020/11/1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54卷21期   作者:汪宏伟
[导读] 本文在初步了解学生个体情况的前提下,运用反思性教育策略,设计相关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反思,进而纠正自身行为偏差,端正对生活、学习与活动的态度,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逐步实现道德内化。
        汪宏伟
        杭州市大关中学教育集团      浙江省杭州市   邮编310011
        【内容摘要】本文在初步了解学生个体情况的前提下,运用反思性教育策略,设计相关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反思,进而纠正自身行为偏差,端正对生活、学习与活动的态度,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逐步实现道德内化。
        【关键词】初中生;行为偏差;反思性教育;有效策略
        
        一、问题提出
        现如今的00后初中生,他们成长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多元、多变与多样的时代特点,给他们的思想观念、心理状况、价值取向等带来较为深远的影响,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面对是非、善恶、美丑与荣辱等没有正确认识,或形成错位认知,造成思想道德上的偏差,进而形成了更为严重的行为偏差。在学校他们常被标上“差生”、“后进生”的标签,部分教师在对他们多次转化无果后,更是会对其放弃。这不仅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也不利于社会的良性发展。由此,笔者在学校初步了解学生个体的情况,在实践活动中尝试接近这部分特殊群体,关注他们的行为,倾听他们的诉说,分析他们的心理。渐渐地,我发现这部分学生内心有着敏感自尊和逆反的心理,一旦出现问题往往束手无策,就以自己的方式去解决,或粗暴对抗、或阳奉阴违,进而在不断反复的恶性循环中,他们更习惯于教师的批评与同伴的指责,甚至麻木于自己行为偏差。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由此,教师要为其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从内在本质上对他们进行引导,让他们反思自己的行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这样他们的偏差行为才能真正的纠正,这部分特殊群体才能实现真正的转化。
        二、反思性教育策略对纠正行为偏差初中生的价值视域
这里所谓的反思性教育策略,是指教师在班级管理中,借助对他们的行为的观察、思想的研究,探寻学生行为偏差形成的内因,进而实施相关的教育对策,引领学生反思,寻找自身的不足之处,在实践活动中促进学生有效体验,进而让学生行为偏差得以纠正的一种教育模式,它具有非常重要的实施意义。
        1.凸现了生本理念的时代教育精神
        关注学生本位,响应生本理念,既是新时代的重要教育倡导,更是新时代的重要教育精神。运用反思性教育策略纠正学生行为偏差,无论是措施的制定,还是活动的开展,都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让学生在自我对比、自我认知中,正确认知是非、善恶、美丑与荣辱,进而端正自身的态度,发现自身不足,进而实现学生自我纠正、积极转化。
        2.真正关注行为偏差特殊学生群体
        教师在班级管理过程中一直特别关注行为偏差特殊学生群体,怕他们出乱,怕他们闹事,这也让教师的“关注”更多的是出于“防备”。而反思性教育策略,并不是“让”学生反思,如传统教育“面壁反思”,是教师对学生实施反思性教育策略,引导学生能够主动、有效的自我反思。由此,他们的一言一行就成为了教师实施策略重要依据,这就让行为偏差这一特殊群体的学生受到了真正的关注。
        3.开辟教师反思教育发展的新道路
        以往的反思性教育,教师多是从自身角度出发,根据学生行为偏差表现的常态,自我反思,进而总结规律,实现这一特殊群体学生的转化。但学生行为偏差的成因是多样的,每个学生接受转化的程度也各不相同,面对特殊的、极难转化个别学生,教师仍以常规方式去纠正,反而会适得其反,加重学生行为偏差,让其恶化发展成为行为犯罪。而以引导学生自我反思的反思性教育策略,既是针对行为偏差这一特殊群体,更是关注这一特殊群体中的个别学生,有针对地实施策略,让其自我反思,进行实现偏差行为的纠正。可以说反思性教育策略,提供了反思教育的新方向,开辟了教师反思教育发展的新道路。
        三、运用反思性教育策略纠正行为偏差初中生的教育原则与行动架构
        (一)教育原则
        实施反思性教育策略的目标是追求教育策略实施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为了最大程度地达成目标,对于行为偏差这一特殊群体,在其纠正过程中,必须遵循科学的教育原则。旗帜鲜明,才能迎风招展;立场坚定,才更有利于学生逐步有意识的时刻反思,进而增强信心、参与实践、实现转化。
        1.尊重学生,平等交流原则
        师生关系是维持教学活动的基本条件,而良好的师生关系,则更有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与促进。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希望学生能够尊重师长,懂得尊重,而尊重却是双方共同的活动。初中生正处于观念形成的特殊时期,教师只有在自己的言行举止中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进而得到学生的信任,愿意敞开心扉,诉说心事。由此,教师在实施反思性教育策略时,更要高度尊重学生,平等交流对话。这样,学生才能与教师真心交谈,而不是表面应对,学生的话才能成为重要依据,教师针对性的反思性教育才具有实效性。
        2.不计前嫌,宽容大度原则
        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而教师的“肚子”里,装的可是成千上万学生的未来。学生行为偏差固然有错,但作为未成年的他们,教师不应该只斤斤计较他们的错误行为,而是分析他们的错因,考虑他们的未来成长,遵循不计前嫌,宽容大度原则,这样学生才能完全放下行为偏差的负担,认真反思自己。
        3.呵护成长,真情关爱原则
        部分行为偏差的学生,他们能够发现自己在伤害他人或破坏规矩,他们自己也会深感自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但为了掩饰自己的自责,仍会有意为之,采取更极端的行为,就是为了博得他人的关注。他们缺乏真情的呵护与关爱,因此行为异常。由此,教师遵循呵护成长,真情关爱原则,让他们能够感受到教师的善意呵护、感受教师的真情关爱,进而逐步敞开心扉,配合教师的反思性教育策略,纠正自身的错误行为。
        4.鼓励赞扬,热情激励原则
        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无论多优秀的学生,都有其自身的缺点,如贪吃、好动或不善言辞等,只不过这些缺点“很小”,并不影响学生的成长。但行为偏差的学生也并非一无是处,如善良、孝顺、大度或乐于助人,只不过他们的缺点“很大”,已经影响了他们的今后发展。但无论是优秀学生还是行为偏差的学生,在初中这个阶段的学生,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同、激励与赞扬。由此,教师要遵循鼓励赞扬,热情激励原则,善于发现行为偏差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优点,哪怕是很小的一个优点,也要以此为中心,用“很小优点”纠正“很大缺点”,实现纠正转化。
        (二)行动架构
        笔者总结两年来的反思性教育策略实践经验,纠正了大部分学生的行为偏差,把其过程分为四个步骤,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反思性教育策略行动架构示意图
         





        1.反思前准备是前提
        万事俱备,才可引东风。在学生反思前,教师一定要充分了解学生情况,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因地制宜。
        2.反思性思考是基础
        以思促疑,以疑促对比。师生之间首先进行充分的交流,和学生一起分析偏差行为产生的原因,在学生反思中,教师给予引导,根据学生情况,直接或间接指出不足,让学生在自我对比中思考,以期转化纠正。
        3.反思性实践是重点
        实践活动,体验促成长。在学生反思中,教师为学生开展实践活动,一起制定目标,激发学生的热情,让学生在切身的体验中感受纠正后的喜悦,感受成长的快乐。
        4.反思性提高是目的
        三省吾身,自我常反思。反思是一种能力,在反思中学生才会不断发现自身的不足,及时总结前一阶段的得失,反思个人的行为,逐步培养自身正确的行为习惯。于行为偏差如此,于学生的今后学习、工作与生活,也是如此。
        以上四个步骤的实践不是完全割裂开来的,在日常运用的过程中,我们要有的放矢,各有侧重。
        四、反思性教育策略的实施
实施反思性教育策略针对的重点是有行为偏差的学生。分析他们的心理状态,针对不同的类型特征,我们试图采用各有侧重的方法,并有意识地组织一些思想教育实践活动,引起学生的自我反思,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1.对话策略:消除行为偏差学生的心理隔阂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就是心与心之间的隔阂。如,部分行为偏差学生的形成内因可能是难以启齿的,像家庭不和睦、成长期身体发育的烦恼、自己不让人知道的小秘密等,他们在与教师交谈时,会有意回避与防备,进而拉远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致使教师如何交谈、如何开导,他们都不为所动。究其原因,就是教师的话没有走进学生的“心坎里”,让其感动、卸下防备。
以初中生谈恋爱来说,他们的这部分情感出现问题后,并不会主动与教师说出实情,寻求宽解,因为这谈恋爱是学校命令禁止的行为,她认为与教师去说,不仅不会得到教师的帮助,反而还会得教师的批评,只能自己默默承受,在自己不能有效疏导自身的情绪时,进而就产生了行为偏差。
案例1:笔者班上小莉(化名)就是如此,原本成绩优异、知书达理的她,就因为“分手”而变得对学习没兴趣,并且情绪暴躁,时常发怒。笔者在了解情况后,并没有把她叫到让她感到压抑的办公室,而是把她约到了更为自由的操场上,平等、真心与她交谈。诉说笔者在求学阶段的感情经历,虽然美好,但那却是苦涩的错误,需要更多的努力去弥补。笔者的故事走进了她的内心,她听的津津有味,笔者又继续说道:“犯错于人生而言,是小事、是常态,不寻常的是有些人执迷不悟,越陷越深,而有些人知错能改,三省吾身。这两种态度,也就决定了两种人的人生轨迹,一种越发展越好,一种越混越差。你知道哪种越混越好吗?”,她回道:“知错能改的。”我笑着摸了摸她的头:“所以啊,知错能改,才善莫大焉。”在谈话过后,小莉认知到了“早恋”的错误行为,走出了失恋的阴影,又恢复如初。
        2.易位策略:了解行为偏差学生的形成内因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了解学生的智力发展,不了解他们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了解学生,既要细致观察他们的一言一行,也要从学生这一身份出发,去体验、去感受学生的想法,这样才算得上真正的了解。由此,教师善于易位思考,才能真正的了解行为偏差形成的原因,才能够制定纠正学生行为偏差的策略,进而引导学生主动反思、积极反思,实现转化。
案例2:笔者班上小马(化名),不善言辞、沉默寡言,但经常就动手打人,其他学生在嬉戏玩闹之间也经常会发生矛盾,红一下脸、拌几句嘴也就过去了,很少出现肢体冲撞的情况。可是小马很少与人争吵,一言不合就动手打人。笔者经过多方了解,小马的父母管教孩子的理念就是“棍棒之下出孝子”,父子之间根本没有交流,就靠“打”来沟通。笔者站在小马的角度,也就不难发现,他的不善言辞、他的沉默寡言、他的打人之举,都是在模仿父亲。知道了小马行为偏差的内因,与小马父亲沟通,给予正确的教育子女措施指导,这才是纠正小马行为偏差的最佳途径。
        3.反向策略:引导行为偏差学生的自我定位
初中生有着很强的竞争意识,在他们找到自我定位后,更是会努力表现、勇争第一。部分教师、家长也会基于学生的这一心理特来教育学生,由此也就有了“别人家的孩子”。但教师与家长的这一行径非但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反而适得其反。究其原因,就是学生的内心极其敏感,妒忌之心极为强烈,教师与家长的“帮忙”对比,会让学生觉得自己不如他人,自尊心受到了伤感,反而激发了学生更强烈的逆反的心理。由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自我反思、自我分析比较、进而寻找自我的定位,进而更加努力、更加积极。
案例3:笔者班上的小明(化名),妒忌之心极强。如,教师在班上赞扬其他学生考了满分时,他会在下面小声说“有什么了不起”。教师在班上表扬其他学生作文获奖时,他会在下面小声说“这有什么”。有时,他还会故意为难强于他的学生。部分学生也会言讥讽“你行你上”。由此,小明与他人从吵嘴架,慢慢发展成肢体碰撞。要想转变小明的嫉妒行为偏差,弱化小明的嫉妒之心,就必须要让他学会反思,对比分析自身的不足、找到自我定位。此后,笔者会时常在班上夸赞小明,让他觉得“不好意思”,进而反思自己的能力适不适合教师的夸赞,在分析对比后,他找准了自身定位,会发现自己的能力与他人是存在真实差距的,进而把全部精力放在自身能力的提高上,而不是妒忌他人。
        4.激励策略:激发行为偏差学生的责任意识
        初中生有着很强的虚荣心,对于自己的努力,希望得到他人的赞扬。别人越赞扬,学生就越爱表现,就越努力。由此,在实施反思性教育策略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奖励支持,进而让学生能够深入的去反思,不仅纠正其行为偏差意识,还会激发他们的责任意识。
        案例4:以笔者班上学生小阳(化名)为例,他成绩优异,但严重缺乏规矩概念,总爱在课堂说话。为此,笔者设立了“小红旗”奖励,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课堂表现、遵守纪律等情况,为每天表现最好的学生颁发一个小红旗,表现不好的则扣掉一个小红旗。小阳同学,总是因为成绩好得一个红旗,却又因为课堂说话扣一个红旗,在反反复复中,月末反而欠了好多小红旗。在此之中,笔者也经常找他谈话,给予适当的引导。随着小红旗数量越来越多,他慢慢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偏差,不断反思自我,逐渐改正。在此之后,也会纠正他人课堂说话这种行为,帮助笔者管理班级纪律,现如今,他已经成为我班的纪律委员。
        5.体验策略:记录行为偏差学生的点滴进步
        成长是一个极为漫长的过程,慢到不经过时间的沉淀,很难发现有所长之。反思性教育策略,也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需要学生自己形成内力,反思自己的不足,进而纠正其自身的行为偏差。但是很多学生在纠正期间,因为进步小,其效果更是微乎其微,就觉得自己的反思无用,进而会停止反思,停止纠正,这不仅会让反思性教育策略前功尽弃,还会让学生的行为偏差更难纠正。这些微乎其微的进步,他们自己看不到,教师就要把这个过程纪录下来,让他们体验进步的喜悦,进而更深刻的进行反思。
        案例5:笔者班上的霍某,性格外向,情绪易怒,特别根据别人的样貌起外号,同学门都讨厌他,不愿意和他在一起。因此,他更加喜欢给别人起外号,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他也深知这一点,由此,笔者对他引导,坚持不起外号,不说脏话,就会有同学和你玩了。笔者一段时间内每天都向他询问情况,记录他的点滴成长,在班级内适度地夸大他的进步,不到一个月,就有同学和他交流,渐渐地他与全班大部分学生都成为了好朋友。
        五、结语
        经过两年多的实践与摸索,运用反思性教育策略纠正学生行为偏差的实践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学生们的行为偏差现象都得到了及时地解决,大大改善了学生们的心理状况。但在实践过程中,笔者也有一些总结思考:反思性教育策略,是引导学生反思,最终实现行为偏差的纠正。但在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烦恼,于将来生活与工作中更是会遇到更多的磨难,由此,笔者认为,应该把“反思”看成学生学习必备的一种能力,渗透到各个学科教学之中。这样,才能学生的反思能力才能真正学会自我引导、自我反思、自我纠正、自我提升。三省吾身,时常反思,必将会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财富,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1] 刘少美. 初一学生行为偏差的成因及矫治对策[J]. 素质教育论坛月刊, 2010(8):89-90.
        [2] 匡慧. 中学生行为偏差原因分析及其管理对策[J]. 甘肃农业, 2011, 000(001):58-59,6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