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课改”为指导,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发表时间:2020/11/18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7卷21期   作者:张均强
[导读] 课程改革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指出了新的方向

        张均强
        (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华新中学,广东 五华 514400)
        摘要:课程改革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指出了新的方向,也提出了新的教学目标。它倡导我们初中数学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中过于重视知识传授的倾向,培养学生主动的学习态度和自主探究的积极性,此外,还应该侧重学生学习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让学生经过教师的启发和引导,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基于课程改革的部分思想,本文展开了几点关于初中数学的教学探讨,希望可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程改革;有效性方法
        课程改革的工作从2001年开始就已经实施,时至今日,课程改革工作已经历经八次,在往期的课程改革实践中,确实小有成就。但由于个别教师的教学观念保守、教学思想故步自封,也会导致一些新的问题爆发。基于此,笔者汲取了新课程改革的部分要求,提出了一些教学实施的策略和方法,希望可以带动初中数学学科教学质量的提升,改变课堂教学中落后的、单一的教学模式,让课程改革春风浸润数学课堂,掀开教学的新篇章。
        一、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有效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论是数学学习,还是英语或者是语文学科的学习,都需要学生带着积极的学习兴趣参与到学习和知识探究中,唯有如此,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才可能是最佳的。新课程改革标准中对此曾明确,教师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此外,孔子也曾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由此我们则可以窥见调动学生数学课堂学习兴趣的一斑,从而高度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维持。
        那么,具体到实践中教师应该如何去做呢?比如,在教学指导七年级上册数学“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知识时,首先通过备课我们可以知晓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初步认识一些较为复杂的立体几何图形,而在学生的小学时代,他们已经接触过一些简单的立体几何,如圆形球体、圆柱体、圆锥体和正方体、长方体等,而此刻我们需要让他们在以这些规则、简单的立体图形的基础上,尝试学习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以及分析它们的顶点、侧棱和不同的视角。对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观看这些生活中的类似物体,如食品的包装盒或者是某些机器的零部件等,然后启发学生动手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看学生是否能够根据平面的展开图联想到拼接后的立体效果,激发学生的思考、想象和动手兴趣,更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提高课堂的教学有效性。
        二、实施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生活化教学,也是新课程改革后的一大亮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知识也在无时无刻不应用到生活实践中,数学与生活实践的关系就如同水源和树苗一般,失去了水源的树苗是无法存活的。所以,在实施中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数学教师要客观分析当前的教学现状,将生活教学的思想与数学学科进行融合,以激发学生思考探究兴趣,更培养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意识。比如,在教学指导七年级数学“角”的知识时,教材中的解释为“由两条具有公共端点的射线组成,两条射线的公共端是这个角的顶点。”并且配合了三个方法的图形示意,对此,教师则可以结合教材,让学生浏览教材中的三幅插图,用手指一指插图中哪里有“角”的概念,其次,我们再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里还存在角?”,比如,有的学生手指向墙角,有的学生用手指向自己尖尖的帽子,还有的学生联想到“牛角”等等,由此激发学生对“角”的理解和判断兴趣,培养学生数学与生活相互连通的意识,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为之后学生深度学习“平角”、“周角”以及“角的比较”等知识奠定有利的条件和基础,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和有效性,也使得课程改革工作落到实处。


        三、改变机械教学模式,构建信息化教学氛围
        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标准中也曾提出,教师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以及积极将数学知识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在一起,改变传统的机械教学模式,构建信息化的教学氛围,让初中数学展示出其生动、新颖和形象的一面,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另外,信息化的教学模式,教师和学生都可以获得丰富的教育资源,比如,其他学校教师的成功教学过程,其他学校展开的数学知识竞赛以及优秀的经典数学习题等,这些都可以促使教师和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教师的教学能力越来越强,学生的学习视野越来越开阔,则数学课程的整体教学水平自然得到实质性提升。
        四、优化作业设计,保证作业完成质量
        为了巩固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数学教师需要精心布置数学作业,参与学习的中学生也需要认真完成数学作业。但以往的数学教学中,由于教师布置的数学作业,内容过于单一、形式过于简化和机械,题海战术让学生总有做不完的数学练习题,这就使得学生不得不被迫采用“分工合作”相互抄写的办法来应付教师,有的学生甚至是干脆放弃了数学作业,任凭教师如何去劝导,都不会再想动笔写作业,其实这就会直接导致一个恶性的作业循环。
        基于此,笔者认为,初中数学教师可以尝试变化作业设计的内容和形式,让学生不仅局限于做题这一种,比如,数学教师可以在教学完“应用一元一次方程——打折销售”的知识后,我们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后调查作业,让学生利用星期天去商场进行调查,记录和总结以下几种商品的打折销售模式,如衣服、甜点、玩具等,然后,回到家中后,学生与学生之间结合为学习小组,相互分析和探讨哪种商品的打折力度最大,以及是如何应用一元一次方程来求解出商品的打折折扣的,由此通过这种方式,有效调动学生的数学作业完成兴趣,避免作业布置后学生屡屡完不成和不完成的问题,让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获得实质性的提升。
        五、开发多元教学评价,赏识学生学习优点
        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赏识、赞美,是对学生的最大鼓励。比如,当学生回答问题正确的时候,教师首先要肯定学生数学思考的结果,其次,还可以从举手发言的速度、语言表达的流畅度,以及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等方面实施综合性评价,如此,对于中学生而言,他们得到的就不再是一句冰冷和简单的“对或者错”,而是有血有肉的客观、公正评价。再次,当学生回答问题错误后,则可以采用先表扬和指正的方式,委婉表达其中的错误之处,如,“你的举手速度老师是最先看到的,回答问题是非常积极,这一点老师希望你可以保持,但有些可惜的是,你还是与正确答案擦肩而过了,下次老师希望可以听到你正确的答案好吗?”如此,则可以有效保护中学生脆弱的自尊心,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数学学习的优势,更在查漏补缺中逐渐学会弥补自己的不足,提高数学教学的整体有效性。
        综合以上几点来看,新课程改革工作还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但改革的春风再强大,也很难浸润初中数学教学的每个角落,我们所能做到的就是尽力而为。基于此,本文论述了新课程改革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和渗透,希望可以打破当前僵化、保守的“教条式”数学教学桎梏,迎接数学教学新的美好明天。
        参考文献:
        [1]张镭.新课程改革下初中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J].知识窗(教师版),2020(06).
        [2]]李永卫.初中数学情知教育下的教学模式初探——“三展一探一达标”海岛数学教学模式[J].教师博览(科研版),2020,10(06).
        [3]朱志超.少教多学,学案导学——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提升初中数学高效性教学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0(11).
        [4]孙玉玲.浅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数学抽象概念的具象化教学方法[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0(0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