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春芳
(湖南省永州市祁阳县羊角塘镇第一中学,湖南 永州 426165)
摘要:初中历史需要背诵的知识点非常多,而且,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还有很多历史有着比较高的相似度,极易导致学生辨别不清,甚至出现错记、混记等情况出现。比较法的全面应用,使历史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重点、难点、易混淆点更加清晰的罗列在学生眼前,让学生的课堂学习变得更加轻松。本文简要对比较法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比较法;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应用策略
引言:新时期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传统“演讲式”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教学需求,在这种教学体系下,学生很难准确辨别历史中的相关事件。比较法是在进行历史学科教学时的重要教学方法,比较法就是对具有较高相似度国家、人物、政策、事件、概念等进行对比,从中找出二者的内在关联,以及相同点和不同点。
一、横向比较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对于横向比较法来说,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应用效果比较理想,可以将复杂、相似度极高的历史知识以对比的方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对同一时期的世界重大历史事件有系统的了解,让学生对相关知识点加深理解和记忆力。横向比较法经常用于历史教学中的不同国家在相同历史时期所出现的历史事件的对比中[1]。
在近代史相关知识教学中,教师可以对中国和日本发生的一次重大国家性质改革进行对比“中国的戊戌变法以及日本的明治维新”。明治维新则发生在1868年,戊戌变法要晚于它不久,二者相差30年,处于相同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时代中,因此具有比较突出的可比性,教师可以将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采用横向比较法进行教学。在进行实际比较时,教师要找准切入点,要使被比较的内容有价值、有深度、有意义、有说服力,因此应当从两个方面作为主要比较点——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从时代背景、改革运动内容、改革运动的性质和方式这四个方面进行比较,对于二者的不同点,可以从经济发展水平、资本主义发展水平、国内形势、国际环境、改革运动途径、最终结果这几个方面进行比较。这样可以使学生两个对各自国家都产生重要历史意义的变革运动进行准确、全面的了解,通过二者的对比使相关知识点更容易进行对比性记忆。
二、纵向比较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纵向比较法在目前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应用也比较广泛,是历史教师比较重要的教学手段之一。
通常来说,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纵向比较法大多被教师应用在中国历史相关课程教学中,这对于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历史有着积极作用。另外,在弱化学生学习中国历史难度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整体来看,通过广泛运用纵向比较法,大部分学生都对中国历史有着较为强烈的探知欲望,教学效果比较理想。
纵向比较法大多应用在一个国家的不同时期制度改革中,因此教师可以将纵向比较法运用在“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对比中”,对两次改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分析。然后教师可以为学生设定思考问题,让学生通过纵向比较法进行分析“从结果来看,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实现了成功。但是为什么商鞅变法后的秦国综合实力迅速变强并最终统一了六国,而孝文帝改革最终仍然避免不了北魏的灭亡。”学生在解答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实际上需要囊括两个改革的所有核心知识才能解决问题,这样可以围绕“问题”对学生的能力进行锻炼,使学生在发现问题和处理问题时变得更加游刃有余。
三、类似比较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在悠久的历史中,有不少内容都有着极高的相似度,很多学生会由于知识点记得不牢固,而出现“张冠李戴”问题,经常会搞错历史知识,这样就会使学生的历史知识出现混乱,还可能对中考考试造成较大影响,在考试中出现不必要的失分。这时教师就可以通过类似比较法,对历史中相似的一些知识进行统一整理、统一比较,这样能够方便学生的记忆和理解,使学生对这类知识点记的更加扎实。对于类似比较法,教师可以对“南京条约、马关条约以及辛丑条约”这三个不平等条约比较。让学生对其中的不平等内容以及所带来的危害有更加准确的记忆。
此外,还有正反比较法也具有比较理想的应用效果,这种教学方法通常应用在历史人物以及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对比中,例如“岳飞与秦桧”的对比,“唐朝与宋朝”的对比。
定义比较法也是比较常见的历史教学方式之一,例如教师可以将其应用在“改革与革命”的对比中,从发动背景、主要力量(成员)、主要方式、根本目的、主要影响等方面进行对比。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出现概念混淆等问题[2]。
结语:比较法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使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变得更高,在刺激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让学生对复杂的历史知识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记忆。教师必须要对比较法有较为全面的理解,这样才能用活、用好比较法教学手段,提高当代初中生的历史知识储备量和历史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张玉珂.“中外历史比较法”在部编初中历史教材中的运用课例[J].决策探索(下),2019(01):76.
[2]葛小明.比较法在初中历史学习中的应用——以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为例[J].课堂内外:教师版(中等教育),2019(1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