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治宇
湖南长沙同升湖实验学校,湖南省长沙市 410116
摘要: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大众对于现代教育的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教育发展的新时期,教师不仅具有知识教授以及引导的作用,更加重要的是其培育德行的作用,教育应当是以育人为第一位的,尤其是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本文将从当前高中德育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增强高中德育教育工作实效性的策略两个三个方面进行相关论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德育教育;实效性;教学策略
引言部分
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制度导致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而高中时期正是青少年学习和成长的关键时期,如果在此阶段无法引导其形成正确的德育观,就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未来发展。高中时期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思想道德基础,在此阶段如果缺乏对中学生有效的德育教育,青少年就有可能会出现错误的价值观。因此,高中教师应该重视德育教育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的德育教学理念,以身作则,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促进高中生的健康成长。
一、当前高中德育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德育实践课程缺乏
就目前的高中德育教学情况来看,尽管在近几年中,学校与教师对德育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与调整,增添了很多具有生活化的教育内容。但是面对具有较大差异性的学生,这样统一的教材无法体现出教学的针对性,且大多数德育教学的内容偏理论性,与实际生活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这样的教学内容很难得到学生的认同感。除此之外,很多教材只注重学生道德信念的培养,却忽略了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具备实践的价值。受到教学方法的影响,学生大多数是被动地接受德育教学知识,这样会导致学生出现学习抵触的心理,很难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道德冲突问题[1]。
(二)教学内容落后老旧
一般来讲,德育教育的内容既包括了传统社会道德也包含了思想政治的相关内容,因为涉及到的内容较为固定,很容易在教学现场出现重复案例和重复传统故事的内容。长时间之后,学生一定会产生厌烦的情绪,出现学生抵制德育课程的情况。教师在德育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应该做到与时俱进,联系实际,并坚持素质教育的方针,用有代表性、实时性的内容进行教学工作的开展。
(三)德育管理理念模糊
现阶段对于学生的学校教育都提倡素质教育,社会和政府对于学生教育的要求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能够明辨是非,学习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因此,教师的德育工作便是为学生的素质教育提供渠道和基础。然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很多的老师并没有意识到德育教育对于学生三观养成的重要意义,导致了老师授课随意,在课程的设计中没有进行深入研究,在备课时也没有明确课程的教育目标,更没有对课程整体的工作安排,这就使学生也没有德育学习的理念,让教育工作难以有效开展[2]。
二、增强高中德育教育工作实效性的措施
(一)尊重学生主体性
受到我国传统教学模式与方法的影响,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中学生只能作为知识的被动接收者,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并没有意识到学生的课堂主体性,也没有给学生主动选择道德价值观的机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思维方式,在接受学校的德育教育之前,其实已经受到了社会价值观的影响,学生自身是具有主体意识的。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与需求进行了解,根据学生的真实学习需求开展德育教育,这样才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最后,教师还应该给予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让学生遵从自己内心的意愿加入到德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去,鼓励学生勇敢表达自己的看法,在与教师进行沟通的过程中不断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增强德育教学的真实感。而高中德育教育中倡导的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其实都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其中一种体现,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够提高德育教育的质量[3]。
(二)拓宽德育教学渠道
教育的环境对于学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高中教师还应该拓展德育教学的渠道,联合家庭与社会力量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建立一个完善的德育教育体系。家庭方面,教师应该增进与家长的沟通,让彼此都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表现,坚持以身作则,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德育环境。
比如,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教师可以引导其主体意识,发挥其自主能动性,将受教者身份与教育者身份进行互换,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以及自我管理,增强学生的实践性和自主性。再比如,考虑到家庭环境对于学生德育教育的影响,班主任还可以增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通过家长会等模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同时一起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德育榜样,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三)挖掘新鲜德育素材
在长时间的应试教育发展过程中,不得不说还是遗留下了一些教学方面的问题,比如过于重视成绩,忽略学生德育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新时期下高中德育教育应该紧跟时代步伐,能够从现实生活中挖掘新鲜的德育素材,提升教育的创新性,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德育教育的质量[4]。
比如,教师可以在德育教育的课堂中引入社会的热点话题,并让学生对其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课堂参与感。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深挖校园内的生活事件,例如网上的一些“校园暴力”事件,将其作为德育教育的主题引导学生思考。实际社会中的事件都能够引起学生更多的关注,具有较好的德育教育价值,同时还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时代的变化与发展,引导其价值观的形成。
结束语:
综上所述,德育教育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因此,教师应该把握时代变化的特点,通过坚持以人为本、拓宽德育教学渠道以及挖掘新鲜德育素材等方式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提高高中阶段德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为社会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陈茂丽. 如何增强高中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效性[J]. 散文百家·国学教育, 2020, 000(001):23.
[2]杨婉真. 如何增强高中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效性[J]. 当代家庭教育, 2019, 000(010):P.161-161.
[3]文青. 浅谈如何增强高中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效性[J]. 考试周刊, 2019, 000(001):30.
[4]唐春明. 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强化策略[J]. 中外交流, 2018, 000(0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