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创新

发表时间:2020/11/18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7卷21期   作者:曾婷媛
[导读] 立德树人是每一个学校教学过程中所必须遵守的原则

        曾婷媛
        (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苏州湾外国语学校,江苏 苏州 215200)
         摘要:立德树人是每一个学校教学过程中所必须遵守的原则,在社会发展的今天道德教育要比知识教育更加重要,在全国上下都在为实现“中国梦”努力的时候,学校作为一个有目的培养人的社会场所,其教育的目标就要把学生培养成为能够为社会服务的人才,不仅要学习知识更要修养道德。为此,学校要本着这样的教育理念来对学生进行教育,从容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
         关键词:德育;创新;立德;树人
         引言:祖国的明天是属于孩子的,学生不仅是家庭的希望更是社会的希望、国家的希望。德育教育的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这是关乎国家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创新德育理念更新德育模式以适应社会的发展是当前德育教育的一个主要突破口。所以,要想立德树人就一定要对德育模式进行创新,让德育能够以更加丰富的形式走进学生,提升教育效果。
         一、更新德育观念,与时俱进
        人类的不断进步促进了社会的飞速发展,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道德修养也是要与物质发展同步的,学校的教育对于学生都是潜移默化进行的,这样就要改变孩子以往在家的坏习惯,让他们能够换位思考为他人着想,面对新时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物质越来越看中,我们的教育就是要改变这些问题,从思想意识领域对孩子进行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层次和道德水准,在开展新形势下的德育工作的同时提高德育的教化效果。
        (1)创新德育是新时期学生培养品德素质的需要
        人是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的,社会大环境对于学生的影响也是悄无声息的,为此他们也有许多与以往学生不同的特点:第一,注意力广泛,由于当前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信息传递迅速而且学生接触到的事物多,加之年龄问题任何事物都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这也为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一个便利条件;二思想高度活跃,当前的学生对于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看法而且他们自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对是非分辨清楚;其三,是社交能力有显著提高,他们不仅在学校内有自己的好朋友而且还能通过各种社交软件认识其他的好朋友或者是在学习兴趣班也能结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所以要想提高德育的力度就要对学生的思想动态摸清以便于将德育理念重新定位。
        (2)创新德育是与时俱进的德育需要
        社会主义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任务,虽然我们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是当前的物质水平对比过去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这也就要求教育要做到与时俱进这样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我们培养的是社会主义接班人,他们的实现国家发展的保障,也是民族文化和民族能量传递的不可或缺的人员。
        (3) 如何更新德育观念,使之适应当时的教育要求?
        1、对德育使命的再认识
        目前很多人对德育的认识存在着误解,认为学生在学校平平安安的呆着德育就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这种乖孩子的德育模式放到今天已经不再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新时代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对德育的要求是要在师生平等的基础上对学生的价值观进行再教育和塑造,实现自己的价值,这样的德育理念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对人才培养理念的再认
        国家教育方针一直强调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五育之中德育排在首位这也就是说明了高水平的人才必须要有更高的道德水平,这样才能完成社会赋予学校的培养人才的任务。
         二、改革创新,注重创新德育的实效性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改革与创新,德育开展的过程中我们依旧要遵循这样的原则。因此,德育实施的过程中是具有一定的社会性的。在改革的过程中一定要对学校德育有一个实质性的认识。


        (1)在德育的适应性上创新
        教育本身就是要适应社会发展的,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提高德育人员的专业素质,并且能够对当前的形式审时度势,这样才能在教学的过程中站稳脚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的内心都很活跃,由于当前家庭教育的过程中传统文化的缺失导致了学生的价值观不够成熟,考虑问题的时候失常忽略他人,如果让这样的人走向社会那并不会有多大的作为。但是,教育本身是具有长远性的,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不能指望学生的各项能力一蹴而就,只有循序渐进才能逐渐提高,这样学生才能在学校所提提供的德育环境中健康发展,作为教师我们也要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发现正确引导。
        (2)在德育的超前性上创新
        德育的发展是建立在人的基础上的,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的最终目标是要将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时候让学生对德育的目标有一个整体掌握,也就是说我们教育学生要有一种奉献精神,并且能够在同伴、学校、社会遇到危难的时候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3)在德育的实效性上创新
        学校的德育工作必须要注重实效性,这样才能完成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当前教育的过程中提倡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必须要以广大师生的需要为基础。
        1、教师要做到“爱”
        言语的鼓励要剩余冷嘲热讽,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用一份耐心和爱心来对学生进行教育,作为教师在践行立德树人的德育工作时一定要想想学生为什么会这样,我们要要怎样做才能找到问题的症结,才能让他们认识到错误并且能够改正错误。德育工作开展的时候教师与学生的分身不在是师生关系而是变成了无话不说的朋友关系,这样才能让学生原来老师是关注他的、是真心实意帮他解决问题的,处理问题的时候要换位思考,我经常说是一句话就是如果孩子为人处世的方式能够跟大人一样那么他们就不必上学了,况且人无完人没有不犯错误的学生,遇到问题就要想办法来解决问题,指责和惩罚是没有用的,如果学生在犯错后能够主动向老师承认错误并且态度十分的坦诚,这个时候严厉的责罚是没有意义的,也是对学生认错态度的一个否定。
        2、教师要做到“细”
        事无巨细来形容教育工作是最恰当不过的一个词语,但是德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我们不要放过任何蛛丝马迹,因为学生心理受到外界条件的影响是非常容易的,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引起内心的波动,开展德育工作的过程中我们要从细微处入手,帮助学生解决一些细小的困难,而且能让让他们从偏离的轨道上转回,这样学生的德育水平才能得到逐步提升,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任何事都要当做是自己的孩子的事儿,这样学生才能时时刻刻感受到来自教师的温暖,才能取得更加出色的德育效果。
        3、教师要做到“实”
        工作要落到实处这样才能取得效果,教育的过程中我们的工作要有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必须要对出现的问题本着实质性的解决,从根本上对学生的思想意识领域进行把控,而且要让他们对问题的认识具有一定的深度,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方法要因人而异不能是千篇一律,必须要对症下药,对学生内心的世界进行疏导,早教育的的过程中营造一个和谐的教育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校中快乐的学习生活,提高他们学习的品质,在提升道德修养的过程要注重德育的内容而不一位的追求形式,这样才能将工作落到实处,保证学生在学校的德育教育。
         结束语:道德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道德修养与人的发展关系,学校作为培养人发展的场所也是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注重社会化,立德树人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将德育工作落到实处,提高德育的效果才能让学生接收到更有实质性的教育内容,才能提高他们的发展水平,也有助于学校立德树人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付启成,何明成,张媛媛. 中学生自我概念清晰性、公正世界信念与道德判断关系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中初中教师教育教研版)2019(19):210-211.
        [2]刘凯旋,刘禹锡,贾天琪. 中初中德育实效性的概念、判断及主要影响因素[J],白城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与自然科学版)2019(11):121-12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