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利斌
(湖北省天门市外国语学校,湖北 天门 431700)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已经成为了社会广泛关注的一项学科,学生缺少在课堂上的主动性,死记硬背已经成为了小学数学课程对理论知识的主要记忆方式,却不能对此进行合理地运用。小组合作模式能够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能够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够很大程度上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小组合作;重要性;教学方法
数学教学是小学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内容,分工合作、取长补短是小组合作的重要的特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小组合作模式的采用,对小学生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之间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不仅能够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进行相互交流,还可以使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感情得到增进。
一、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现状
(一)缺乏小组合作学习的观念
据调查显示,在大多数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观念还没有形成,所采取的教学方式还是传统的教师在前面进行教学讲解,学生在台下进行独立的实验,独立的进行思考的方式,不论是教学观念,还是教学方法上都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所以,想要对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进行提升,光靠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不可能实现的,而且这种教学方式还对学生的良性发展造成了阻碍,不利于其学业及综合素质的提升[1]。
(二)设计问题不合理
大部分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为了使合作学习的理念得到彰显,不分黑白,没有对问题的性质是否值得开展小组合作模式进行分析,就统一采用小组合作模式,学生从开始上课就开始讨论直到下课,原本教师只需要对数学知识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授课讲解就能够完成的,却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来开展小组合作模式,把过多的时间花费在课堂交流上,却没有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就根据这点来说,即使独立思考不会对学生的合作学习产生影响,但是也会减少学生的课堂学习独立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就算这两点没有矛盾,但是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建立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展开的,这种形式化的交流合作,会对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产生一定的影响,无法帮助学生更好的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
二、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提升策略
(一)利用学习情境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想要使小组合作模式能够得到有效的开展,就需要教师结合教学情境,在课堂中将一些数学知识进行呈现,经过教师的引导,来提高各小组成员的参与积极性。教师要将教学活动的主体放在学生身上。
教师对教学环境进行精心的布置,能够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变得更加生动、活泼,能够进行自由发展。不仅要给学生提供看的条件、还需要在想象、锻炼方面留给学生空间。因此,需要教师在课前对教学情境的创设进行合理的准备,如果有必要的话还可以联合学生一起开展:比如,针对某种数学知识点,提前安排学生进行校色扮演的演练。
(二)教师精心设计问题
教师只有精心设计好问题,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得到顺利的开展。在对问题进行设计的时候,教师首先应该要关注的是学生是否会对该数学问题产生兴趣,这也是关键核心。不然的话,一旦学生失去了兴趣,就不会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除此之外,想要避免会对学生的思路进行限制,最好设计一些开放性的数学问题,在看到这些数学问题后,学生的思路可以得到很快的启发,以各自不同的思维来表达这一问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对该知识进行掌握。除此之外,教师所提出的数学问题还应该要做到与学生个性发展的吻合,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能够带着自己的问题,并且通过自己主动尝试和探索来对该问题进行解决[2]。
(三)与学习工具相结合
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对小组合作教学法的应用,首要做到,科学并合理搭配,还要建立支架式教学。老师可以在课堂设计过程中,采用分组合作的方式,能够满足新课改的要求,通过对数学知识点框架的构建,以及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引导,使其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学习,能够实现小组合作共赢,加深学生们的互动,其次,将分组探讨与学习工具相结合的方式,会减少学生学习时的枯燥感,能够促使学生积极地完成数学课堂的任务,让学生在进行数学教学任务的过程中学会思考、沟通以及合作,使班级的凝聚力得到加强。
(四)小组互评的展开
完成小组之间的合作学习以后,首先,要让小组成员之间对各自的解题思路进行相互评价,并在这基础上,教师需要结合整个的数学教学过程,对小组和小组成员解题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修改意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深刻的意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并且了解自身的优点和缺点,使学生们在往后的合作和学习中会更加注意,这对提高数学教学水平有了很大帮助。
结束语:
教师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要注意重点,要引导学生对问题的关键进行探索,对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改善等,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开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谢庆辉.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和教学方法探究[J]. 中国高新区, 2018(11):121.
[2]孙俊芝.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分析及解决策略初探[J]. 中外交流, 2019, 026(031):390-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