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初中历史高效课堂模式探究

发表时间:2020/11/18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7卷21期   作者:张佐邦
[导读] 核心素养是学生应该具备的适应社会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必备能力

        张佐邦
        瑞丽市第三民族中学
        摘要:核心素养是学生应该具备的适应社会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必备能力。历史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本文对核心素养下的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构建进行了初步分析,希望进一步提升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历史;高效课堂;核心素养;构建策略
        初中历史教师要从传统的历史教学思维以及应试思维中脱离出来,深刻理解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养成从学生的未来出发进行历史教学的习惯,使历史学科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
一、基于历史核心素养的有效教学目标制定
课堂教学目标是初中历史课堂的支点,教材是承载历史知识的载体,教师基于教材制定的教学目标不仅是引领课堂的关键,还是帮助学生实现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落脚点。五大素养的综合性及交融性决定了历史教学目标的综合性,新课程改革标准中明确要求初中历史教学目标从“双基”到“三维目标”过渡,在三维目标的确立中渗透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在教学备课时要根据学生既有历史经验和具体教学内容研读教材,精心设计教学,制定合理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
二、基于历史核心素养的有效教学方法实施
        课堂是教师开展有效教学的主阵地,教师在实践教学中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基于素质教育理念倡导的生本理念创新教法,将历史变为集知识、趣味与思想性于一体的课程,在有效构建开放并具有活力的课堂前提下发展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这对实现学生关键思维品质的内在提升转变有重要意义。
为了引导学生掌握本课相关知识,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技术呈现史料内容辅助、创设问题情境、开展合作探究等多种教学形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挖掘核心素养要素,在循序渐进的引导中促使有效历史课堂的构建。比如,在教学《法国大革命》一课时,在新课导入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的史料内容,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教师可以恰当地提出问题:如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的时间、意义;《人权宣言》中的附加文献是什么?其主张有哪些?等等,根据史料呈现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作进一步的补充说明,在这个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养成。又如,在教学《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围绕“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进行主题讨论,不同小组学生在发言时分别从生产力角度、世界格局角度等不同方面对教学内容进行个性化解读,在积极分享感悟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第二次革命相关内容的理解,还提高了初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性。


三、基于历史核心素养的主题实践能力养成
        学生核心素养能力的有效养成并非在朝夕之间即刻完成,除了有限的课堂时间外,教师还要能将学生的能力培育转到课外主题实践中,通过在课堂外组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生动的主题实践探究活动,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还能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组织多样的主题实践探究活动,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提升。
九年级历史教材中根据单元主题的不同设计了形式各样的探究活动,教师可以在主题课程结束后定期组织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探究知识,在合作探究过程中拓展知识视野,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如在《通向整体世界的“新航路”》活动探究课上,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新航路开辟对整个世界的影响,基于教学目标确定活动目的,引导学生学习设计和绘制示意图及收集、筛选资料的方法,提高学生绘制历史简图的基本技能,在多媒体视频和图片展示史料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领略航海艰辛,并运用航海示意图引导学生审视新航路开辟的过程。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让学生在课前查阅、收集与整理相关参考资料,课堂上,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利用教材插图和资料,学生用的地图册及课外相关地理书籍及图文资料,引导学生自主设计主题探究,在分工探究活动结束后可以请学生按照分组派代表担当解说员发言,在发言过程其他小组认真听并恰当提出疑问补充知识材料,这样,在相互交流探究的过程中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材料整理分析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等素质提升。
四、基于历史核心素养的家国情怀有效渗透
        作为初中德育渗透的主要课程,历史课堂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增强学生文化认同的重要阵地。在立德树人的新课改理念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初中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积极挖掘历史学科中的情感因素,在有效渗透中坚定初中学生的精神信仰,引导他们树立科学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比如,在教学《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一课时,我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材料让学生分析:(1)在永恒的战争中人类将变得伟大,在永恒的和平中人类将会毁灭。———希特勒《我的奋斗中》。(2)第二次世界大战带来的毁灭性数据材料展示。(3)对于曾经参战的人而言,恢复和平的过程混乱繁杂又飘忽不定。——约翰·基跟《二战史》。在多媒体展示多篇历史史料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对材料进行深入分析,在史料整合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希特勒的观点错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感知残酷战争的前提下将和平意识和家国情怀等观念渗透给学生,无形中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三观。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从国际层面看第二次世界大战,还可以将视角缩小到我国的抗日战争中,在时空观的有效实施渗透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战争的胜利需要全世界人民团结战斗,加强正义的力量联合才能战胜邪恶势力。
综上所述,初中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历史教学中心价值观的完美体现,在初中历史课堂中采取有效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历史关键能力与品质提升,对学生理解历史知识中蕴含的真谛,并从中汲取相关营养知识有重要作用。在实践教学中,历史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结合学生实际学情和具体教学内容创新教法激发学生的探究思维,促使初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推进以提升学生的历史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叶敬玉.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实践探究[J].江苏教育研究,2018(32):64-66.
[2]韩娜.以史为鉴 传承经典: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构建[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1(24):82,84.
[3]王景昆.谈在初中历史课堂上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7(27):195-196.
[4]王燕飞.立足核心素养,优化初中历史课堂教学[J].华夏教师,2017(2):4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