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斌
陕西省西安市高新第二初级中学710119
摘要:本文立足于初中历史教学角度,分析了初中历史校本课程研究策略,希望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初中历史;校本课程;教学研究
引言: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校本课程应用越发重要,因此,对于初中历史校本课程研究的研究有着鲜明现实意义。
一、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
本研究致力于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教学实践,探索馆校合作、校际合作等区域联动开发与实践机制。围绕传统历史校本课程体系的典型问题尝试探索解决:
1.改变过去历史校本课程对国家课程的简单校本化,利用区域和学校资源开发真正意义上的满足学生健康发展、个性化成长发展需求的特色课程。
2.由一般的单校开发,使得校本课程变为单校独享独占的“秘籍”转变为校际联动协作开发,最终共享 开放。将优质资源转化为优质课程,将优质课程转化为辐射、开放课程,满足更多学校、学生的学习需求。
3.扭转传统历史校本课程的重开发、轻实践的弊端,不仅解决课程怎么做,更注重怎么用。把开发与实践相结合, 注重校本课程科学规划,解决历史校本课程去同质化问题,实现课程的活动化和工具化的统一。
4.弥补课程对学生成长发展的创造性参与方面的不足。教育的目的是学生在进入成人社会之前,在民主、自由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以及课堂教学环境中得到成长与发展。传统的学校课程教育,偏重于学科知识的传授,因此学生在学习中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可供学生学习选择课程机会很少。学生的发展需求,课程设置的均衡和选择性不足。为了加强学生在学校学习课程的内容多元化和丰富学生生活并迎合教育信息化时代,人与社会、科技的发展联系紧密。充分尊重学生学习、探究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发挥教师的示范和引导力,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初中历史校本课程构建思考
1.在历史校本课程选题观念上应力求体现因地因时制宜
历史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具体特点自主进行的。作为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教师若注意根据本地条件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各种校内外课程资源,减少艰深的历史理论和琐碎的史实堆砌,必然能使学生形成家乡情结。
当然,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因地因时制宜。“因地”主 要是通过体现地方特色的历史校本课程,来培养学生爱家庭、爱家乡和爱社会的情感,充分体现历史课程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每个地方都会有当地人们引以为荣的人物、故事和文化遗产等,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来恰当选择。在历史文化底蕴厚实的兴化,我们尝试设计了“兴化明清的文化名人”“古代兴化的教育”和“兴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探寻”三门课程,然后再分别细化为具体的人物、时期和项目。
“因时”制宜则应注意根据特定时间,有针对性、有选择性地按照学生的知识与情感需要开设丰富多彩的课程, 实现其个性发展。近期随着兴化“千岛菜花旅游节”的到来,“水韵兴化”大型实景演出成为学生热议的话题,“旅游兴化”这个校本课程也引起了学生的关注。这个校本课程使得历史与旅游有机结合,密切联系了现实生活,真正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发挥了学生的潜能。
2.在历史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需努力做到因生因史施教
这里的“因生”施教主要是指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规律。教师在开发校本课程前,应先在学生中做调查,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如果事先不做调查,即使实施了课程,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提出:“克服专业化和成人化倾向,增强可读性,适应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也就是说,历史校本课程的开设应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尽量通俗易懂,满足学生的身心需求。
还是以“旅游兴化”这一校本课程为例。由于初中学生对于追星比较热衷,而大型实景演出“水韵兴化'活动中有成龙、王力宏等明星参与,我们可以借此让学生思考如何向明星推介兴化的旅游。在宣传与推介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家乡的历史,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参与意识。学生以积极参与的方式学到了知识,也激发了学习历史的兴趣。
作为历史校本课程,还应该尽力做到与普通初中历史必修与选修课程相联系。历史校本课程应成为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有益补充,使学生从历史的视野去感悟身边的历史。在学习“兴化明清的文化名人”这门课程时,通过对兴化明清时期的文化名人施耐庵、李春芳、韩乐吾、宗臣、郑板桥等进行探究后,学生自然就会对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现状和阶段特征有更清晰的认识,对初中历史三本必修课程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3.在历史校本课程实施方式上要尝试因课因班而异
“校本课程是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历史校本课程的实施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开放民主且多方面共同参与的过程,这决定了其实施方式的多元化。传统的历史课程内容,过于强调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过于注重学生对历史知识点掌握的多少和程度,在这样的评价观念指导下,学生得不到全面发展。而历史校本课程内容选择的灵活性决定了其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使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更具有活动性的特点。
历史“如果不改变课程资源在来源和结构上的单-局面,则不能有效开发和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历史校本课程应是开放的、动态的、民主的、科学的,而不应是封闭的、静态的、独裁的、经验的。这就要求历史校本课程教学需呈现出课程的多样化、生活化和乐趣化,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历史校本课程不再- -味以应试为目标,不再拘泥于高考考试说明的束缚,因而可以实施得更加民主、开放。教师可以根据中学生的认知特点,依据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统-的原则,通过各种活动,实现知识的传授。
结论:总之,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任务,这也为教师提供了无限的表现与创造的空间。以往神秘而又高不可攀的历史校本课程实际上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只有更多地从身边的历史入手,从学生学习、生活的需要着眼,从学生的性格塑造、能力培养方面考虑,通过课程设置和教学实践,才能够让它成为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性课程。
参考文献:
[1]廖彩云.历史校本课程编写的延续与创新[J].中华少年,2016(04):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