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学中美育的有效渗透

发表时间:2020/11/18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7卷21期   作者:郝剑芳
[导读] 美育即审美教育,就是培养人感受美、鉴赏美、体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郝剑芳
        宁武县东关小学校 , 山西 忻州 036700
        摘要:美育即审美教育,就是培养人感受美、鉴赏美、体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就是培养人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感的教育。小学美术课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的艺术教育课程,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智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为此,本文主要探讨小学美术教学中美育渗透的意义,并详细分析小学美术教学中美育的渗透方式及其加强渗透的措施。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美育;有效渗透;
         中图分类号:G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导言:
        美术教育是一种普及性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体现,它应该使学生终身受益,学生单纯学一些绘画技巧是非常片面的。所以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教师要渗透审美教育,从小培养学生感悟美、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小学新课程标准提出:美术教学要对学生进行美育,要贯穿在整个美术教学的过程中,体现在教学的各个方面。基于此,本文就针对小学美术教学中美育的有效渗透展开探析。
        1 小学美术教学中美育渗透的意义
        1.1有利于改善小学美术教学结构
        蔡元培认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 为目的者也。”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加强美育渗透,将美育和美术专业学科知识有机结合,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美术专业知识的理解,优化美术教学结构。教师在讲授美术专业知识时,应讲解艺术家的个人情感及其对生活的态度,在传授知识时增强美育渗透,使学生能初步体会到画作的审美价值。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加强美育渗透,有利于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2 有利于提高积极性,激发潜能
        美术是一种直观的视觉性艺术形式,其生动的人物形象和富有情趣的色彩展现出独特的视觉效果。在美术的实践教学中,只教授简单的绘画技巧是不能够满足美术教学的要求的,因此,只有将美学教育纳入到美术教学的始终,才能够更好地开展后续工作。美育教学符合美术教学中倡导的“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的教育原则,符合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将美学思想渗透到美术教学实践中,可改变以往教师“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而让教学变得生动有趣,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潜能。
        2 小学美术教学中美育的渗透方式
        2.1 从教材中渗透美育
        美术的教育教学离不开教材的引导,教材不仅有相关的美术理论知识还有相应配套的风格各异的图片资料。因此,教师在进行美术教学时常常利用在教材内丰富的案例,挖掘其内在的审美素材,从而在教材中渗透美育。例如,在教学《快餐盒塑料瓶造型》这一课的学习中,先打破学生以往对快餐盒的局限思维,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美术存在于一切事物中,然后让学生在实践活动和观察中发现快餐盒和塑料瓶的不同造型,从而对其发挥创造性思维来对外表造型进行重组和构想,以此引发审美情趣,获得美学体验,从而将美学教育渗透到美术的教材中。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可通过平时课堂教材将美学教育渗透其中,让学生在美术的学习中得到美育。
        2.2 从实践中渗透美育
        美术教学既是一门艺术性教学,又是一门审美性教育。在美术的教学中除了教材内容的教学外,还有手工美术教学。正是由于其美术的广泛适应性使得美育也可通过组织开展美术实践活动渗透到美术教学中。例如,在教学《有趣的彩泥》这一课时,彩泥也被称作橡皮泥,其强可塑性使其成为手工美术教学的重要载体。在《有趣的彩泥》这一课中便是利用其丰富的颜色,让学生发挥自身想象力做成各种形象的面具。

这种实践活动的手工美术教学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前要对学生进行不同面具的各种审美艺术知识进行讲解,从而让学生在图文以及视频资料中首先了解到不同面具中各自的“美学”特点,并在根据自身的理解来完成面具的制作。
        3 加强小学美术教学中美育的有效渗透措施
        3.1利用现代化科技设备,丰富教学方式,促进美育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美术课主要以学生绘画为主,都是让学生在绘画中认识与掌握绘画基本技能,将自己感受到美的艺术呈现出来,逐渐提高其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因此,教师的范画和多媒体演示,都可使学生清楚地看清绘画步骤,理解瞬间或一般人所不能发现和感受到的微妙之美。如在创作画中,引导学生去挖掘生活中的闪光点,发现绘画技法的新领域……从而丰富学生美的知识,提高其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因此,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课前制作好课件,将美术课上需要讲解的各种图像、音乐以及视频进行教学资源整合。例如,在教学《春天的色彩》专题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好几幅关于春天的优秀美术作品,在课堂上播放视频影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通过课件演示向学生讲解春天的色彩,使学生对于色彩知识有初步的认知,使学生领略到春天的活力生机,从而加强美育,推动学生去大自然中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
        3.2 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美术专业素质,制定良好的小学美术美育教学方案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教授基本的色彩知识外,还需要对中外优秀美术作品进行赏析引导。而对优秀作品的引导讲解需要专业的美术学科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之外要加强自身的美术训练,丰富美术专业知识。教师要对艺术家的创作风格有大致的了解,熟悉优秀美术作品中的色彩运用以及艺术家的思想感情,从而在与学生交流互动时,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和美育渗透,使学生对作品有深刻的感悟,推动小学美术课程与美育的相互渗透。例如,教师可把学生的思维触角引向生活,让学生留心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寻求某一典型的场景,让生活情景鲜明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促进学生对生活美与自然美的感受,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如在教学《雨中情》一课时,笔者让学生回忆雨天情景。在下雨时,引导学生观察、体验同学间、母子间、师生间在雨中互相关怀照顾,共用一把雨伞的情景。之后,再回到课堂上描绘雨中观察到的情景。学生此时下笔有情,情中描画,审美表现力被极大地激发出来。
        3.3 创设情境,寓美于境,促进学生对美的感受
        艺术来源于生活,各种美术作品的创造,都是对生活中的物、人以及情景的一种独特感受,每幅作品中都蕴含着情感。小学美术欣赏课中的教学内容十分丰富,但是部分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较弱,只能简单地说画得 好,但是不能说出什么地方好。他们往往不能仔细琢磨,教师往往也以“观察—讲述—评价”的教学方式处理欣 赏课。本来应该蕴含丰富美的体验的课堂,学生往往兴趣索然,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欠佳。为了改变这种状 况,笔者在教学中以“创设情境,境中寓美”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将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例如,在教学《工艺美术作品欣赏——民间儿童玩具》这一课中,教师可通过创设故事情境进行讲述:森林中有 一位老爷爷,给小嘉嘉做了很多玩具,每做一个玩具,老爷爷都把制作这个玩具的材料、方法、步骤讲给小嘉嘉 听。教师只是引导学生看图,并请一位学生复述老爷爷的描述与做玩具过程的故事内容,师生一起讨论这个玩具美不美,教师不时给予鼓励。学生在复述、讨论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玩具的制作过程,同时课堂气氛融洽,学生认真地听,争着发言,激发了自身向往美的内驱力,艺术美的种子也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生根、萌芽。
        4 结语
        综上可知,美育教学对美术教学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探讨和分析美育教学在美术教学中的渗透,不仅有利于美学思想在艺术领域发挥其艺术审美魅力,更有助于培养学生认识美、体验美、创造美的能力。美育的教学一方面不仅有利于教师减轻课堂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提高美术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较好地实现师生共赢。
        参考文献:
        [1]杨文艳.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美育的渗透[J].2017.
        [2]何旭.浅谈如何在美术教学中渗透美育教学[J].2018. [3]曾慧.浅析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美育[J].20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