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初中体育教学如何提升学生身体素质

发表时间:2020/11/18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7卷21期   作者:杨哲
[导读] 素质教育一再强调,教育要以学生为本,致力于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

        杨哲

        辽宁省大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红星海学校
        摘要:素质教育一再强调,教育要以学生为本,致力于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而展开教学方法的探索和研究。而常言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中学生只有拥有一个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更好地学习知识,也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贡献国家。但从网络中的很多国民身体素质调查报告中来看,当代人由于作息时间不规律,以及平时严重缺少运动等,很多人的身体都处于“亚健康”的状态,青少年多集中表现为肥胖、视力下降以及四肢无力等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最直接的课程就是体育课。立足体育课,本文展开了简要分析,望能抛砖引玉。
        关键词:初中生;体育课程;身体素质;教学方法
        一个人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学习各项本领以及将来服务社会,贡献国家的基础,而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如何,更是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以及万千的家庭。所以,我们中学体育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通过科学设计教学任务,给于学生适当饮食、作息和运动的建议,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良好身体素质。基于此,本文将从几个不同方面,展开关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方法的探讨,不足之处,还望同仁斧正。
        一、让青少年树立积极的运动观
        想要让初中生从行动上有所改变,那么,首先就要改变学生的想法,简而言之,就是要让学生意识到体育运动对他们有好处,并且哪些体育运动对他们有怎样的好处,如此,当学生正确开始看待运动这件事时,他们才会尝试着去在行动中有所变化,比如,试着主动跑步,试着主动去练习蛙跳,更或者是试着练习引体向上等等,而在这些行动中,学生的各项身体机能也就会悄然发生一些变化。
        很多长期不运动的学生,初次猛然参与剧烈运动,可能会产生一些小腿酸痛、肢体胀痛或者是腹部撕裂式疼痛等,这是肌肉在试着从舒张的状态转变为紧绷的状态的正常反映,但是,一些学生由于无法忍受这样的肢体酸痛,故而又放弃了运动的念头,这是非常令人惋惜的。对此,体育教师可以对其进行心理安慰,或者是结合生物学挂图,或者是视频动画的讲解方式,帮助学生克服心理上的紧张和恐惧,让青少年学会正确面对该问题。在笔者所知晓的教学案例中,也有一些青年教师,为了鼓励学生,以身说法,为人师表,每次上课时,无论是热身运动,还是体育专项训练,都整体陪同学生一起完成,由于这种方法最容易令学生信服,因此,多半取得了不错的体育教学成绩和效果。
        其次,初中体育教师还可以寻找一些体育健身达人成功瘦身塑形的影像资料,通过多媒体幻灯片的方式,播放给学生观看,让学生明白只要坚持锻炼,任何人都可以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为教师实施之后的体育专项动作训练奠定有力的基础。
        二、结合体育教材,讲解基本理论知识
        针对如何实施科学而有效的初中体育学科教学教学,其实教育部已经联合教材的编写者制定和印发了体育教材——《体育与健康》,并且在教材中,阐述了体育运动的基本理论常识,比如,初中生的身体发育特点、什么是体能、怎样评价体能以及提升和发展体能的方法等,这些都对学生进行科学训练,形成良好的身体素质,落实教育的“以生为本”观念有所帮助,因此,初中体育教师要善于分析和研读教材,结合自己的理解和现有的丰富教学资源,对中学生实施体育教学启发。
        比如,在给学生讲解“动作灵敏性”的知识时,教师可以举例生活中打苍蝇、拍蚊子的例子,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有的人看到或者是听到苍蝇和蚊子的声音后,可以立即锁定它的位置,然后迅速做出拍打的动作,将其成功消灭呢?而有些人却慢苍蝇、蚊子一步呢?这是为什么呢?”有的学生回答,“因为有的人反应快,有的人反应慢。

”教师则可以继续追问,“那么,反应速度慢的人是否可以通过一些体育训练来达到反应快的效果呢?如果有这样的方法,你知道它的方法是怎样的吗?”,由此,教师就可以成功导出“动作的灵敏性训练”教育主题,让学生明白,通过单人练习、多人练习以及教师的科学指导,也可以达到提高身体灵敏性的效果,如此,可以促使学生自主形成跳绳、踢毽子、躲闪跑以及运球过人等运动习惯,优化体育教学的整体效果,提高学生身体各项机能,更提升青少年的抗病毒能力,使其健康生活每一天。
        三、构建家校合作,培养学生科学饮食、作息等习惯
        科学的饮食搭配、规律的作息安排以及持之以恒的体育锻炼,是保证学生拥有良好身体素质的重要因素。众所周知,中学生时代,是学生快速长身体的阶段,这一阶段的青少年对各种营养物质,如钙、铁、锌、硒和维生素的需求量是非常巨大的,而这些营养物质大部分还是来自于学生日常的饮食,所以,科学均衡的饮食习惯,是很有必要的。其次,就是需要规范学生的日常作息时间,不要过于沉迷于游戏或者是拖延作业的写作,过晚进入睡眠,会使得学生的8-10个小时的睡眠时间无法保证,从而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很多中学生就是因为晚睡、迟到而形成了恶性生活循环,既需要每天面对教师的批评,又无法拥有充沛的体力,身体素质越来越差,学习成绩也是一落千丈。
        基于此,笔者认为,中学体育教师应该在给学生安排好每日的体育专项运动内容后,及时通过家校沟通渠道,建立家校合作交流机制,在学校由我们教师负责叮嘱和监督,引导学生按时、保证质量完成规定的体育训练项目,而在学生回到家中之后,则需要由他们的父母起到监督和督促作用,比如,给孩子提供营养餐,使其荤素合理搭配,变化食物的种类,让各种营养都能均衡被青少年吸收,其次,也需要严格要求学生定时休息、起床和锻炼,即使在假期,也要养成规律的作息,每日坚持如此,中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自然可以得到保证。
        四、体育训练循序渐进,磨炼学生意志
        在学生具备了体育学习和训练意识的基础上,教师就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身体素质问题,展开差异性的教学训练,比如,对身体柔韧度欠缺的女性学生,建议他们多做一些健美操或是瑜伽运动,对于肌肉松弛的男同学,建议他们平时做一些俯卧撑、平板撑和引体向上等运动,针对学生耐力不足的问题,则可以建议他们平时做长跑、往返跑的运动,这些都可以对青春期的少年少女起到良好的身体素质改变效果。教师在为学生制定了科学的训练方案后,就需要定时监督他们完成,避免中途废止。比如,如保证好早操、课间操的同时,吃过下午饭后五分钟慢跑,十五分钟参加其他体育项目的活动。睡前也要做一些适当的运动,如慢跑或者是平板撑,如此,不仅规范了学生的作息时间,同时也在无意之中提高了身体素质,对于学生的意志来说,也是一种磨练和引导。
        综上所述,良好的身体素质,是每一位中学生所希望的,也是我们中学体育教师实施体育与健康教育的职责所在,如何培养学生良好身体素质,体育教师需要重点关注。在当前的初中体育教育教学现状下,如何引导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改变学生的运动惰性心理和行为,让学生认识到体育运动的积极价值,这一问题更值得我们深度反思。对此,笔者简要概括了几点自己的教学实施方法,希望可以给同仁提供一些参考,让家校之间的教育监督力度更强,促进新时代青少年健康成长,达到体育教学“每天健身一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振峰.初中体育教学中的身体素质训练途径[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9(22).
        [2]徐波,王忠荣.全民健身理念下初中体育教学学生健身意识培养研究[J].启迪与智慧(下),2020(02).
        [3]甘甜.解析初中生体育课堂主动参与的激发策略[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19(07).
        [4]张永.浅谈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身体素质提升策略[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9(0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