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娟
云南省曲靖市马龙区王家庄街道王家庄小学 655100
摘要:小学美术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及具备积极心理的重要学科,传统教学模式是将美术的各种知识通过教师讲解及学生练习的过程,实现学生快速掌握美术技巧的目的。由于小学生的喜好不同,只有少部学生热爱美术知识的学习,进而不能实现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中引入了生活化教学模式,利用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学习美术知识实现教学目标。
关键词: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教学策略
小学生活化教学模式是在教育学者不断研究下而创建出来的教学方法,采用生活化教学法的原因是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思想处于空白期,对较多的事物缺乏认知与理解,如果在教学中只注重理论性知识的讲解,即使教师教学水平再佳也不会具有较好的效果。小学美术是小学生小学阶段学习中的一门科目,承担着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与积极心理情感的重要责任,应掌握生活化教学模式对教学效果的促进作用,应积极引入实际教学中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以下内容针对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构建进行了研究。
一、生活化教学应用于小学美术教学中的现实意义
美术教学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根据自己的思想绘制、制作出具有创意性的作品,而要达到这一教学目标需要学生先掌握绘画技巧、制作技巧,并根据自己的喜好绘制与制作出个性化并独特的作品。由于小学生的脑海中缺少对各种事物理解及产生的情感,如果教师在教学中生硬地将绘画技巧、制作技巧传授给学生,学生无法进行有效理解并掌握,更不能应用于绘制与制作的过程中,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因此,美术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入学生熟悉的事物,利用学生对熟悉事物的情感去掌握美术知识点,可以促进学生快速理解与掌握并应用于实际作品创作中。可见,将生活化教学应用于小学美术教学中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二、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构建策略
(一)创设情境达到“激趣”的教学效果
学生在学习任何一个科目时都是以“兴趣”为主导,如果学生缺失学习兴趣,即使课堂教学中的教师教学水平较高,也不能达到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因此,美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利用创设情境的教学方式激发出小学生学习美术知识的热情。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可以引入生活场景,并且是小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场面,学生会因对场景非常熟悉而产生积极参与的情绪,能够跟随教师的教学步骤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例如,在学习小学美术知识中的《留住秋天》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创设情境的教学手段,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应引入小学生生活中的场景,教师可以在课前提问学生“你们认为的‘秋天’是什么样子的?”,秋天作为一个季节,代表着收获,代表着成熟,教师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在教师提出此问题后学生会将自己看到的内容表达出来。教师此时应注意的是避免打断学生的回答,让学生充分发挥出自己的回忆能力与表述能力。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可以利用微视频、PPT等方式将学生表述的内容展现出来,此举会满足学生展示自己的心理——自己阐述的内容都是正确的。
然后,教师再次提问“在秋天里,你们看到了哪些事情?”学生在秋天一般会看到树上的落叶,还有衣着渐渐臃肿的人群,教师这个时候就可以指引学生按照之间的回忆,去创作美术作品。最后,教师引入美术学习内容:“你们想用怎样的方式表现出‘美丽的秋天’呢?比如画画、撕剪、拼贴等方式。”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方式表现出“美丽的秋天”,由于学生的积极性被有效激发,会积极投入绘制与制作过程中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二)利用资源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在生活中含有较多资源可以引入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特别是造型课与手工课是发挥生活资源作用的最佳课程。教师在引入生活资源时,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引入相关的生活资源,并且还要满足学生曾经接触过的生活资源,利用学生对生活资源的熟悉而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例如,在学习小学美术知识中的《花格子小牛》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入生活资源培养学生动手能力。首先,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花格子小牛展示出来,让学生认知小牛的外貌,并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维思考“小牛的花衣裳”制作方法,比如“如果你是一名小小的裁缝,你想为小牛制作什么样的衣服呢?给你们个方向:可以利用你们生活中使用的物品。”此时,学生会发挥自己的想象,在想象时会将小牛拟人化,会先思考人类的穿着并引渡到小牛身上,然后将自己的设想回答给教师。此时,教师要表扬学生这一创意思维,会激发出其他学生积极思考的意识,并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想象能力提出更多的利用生活资源制作小牛花衣裳的方法。最后,教师可以将“小牛的花衣裳”制作活动作为课后作业,学生可回到家中根据自己引入的生活资源寻找到相关物品,并创建出个性化且独特的“小牛的花衣裳”。
(三)在生活中实现美术创造
美术教学回归本真与回归生活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只有让学生体现到生活中存在的美,并利用美术可以展示出生活中的美,进而能够创建出更优质的美术作品,特别是可以将自己对生活的内心感受利用美术的方式表达出来,可以充分赋予作品情感意识且注入灵魂,促进作品的创建达到成功的目标。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采取在生活中实现美术创造的教学过程,可以引领学生走出校园,感受生活中不同的元素中所展现出来的美,并在学生的内心形成不同的情感感受。回到实际教学课堂时,可以让学生将自己观察后产生的情感感受利用美术形式表达出来,而此时学生创作而出的作品不再是线条的组合,而是具有感情色彩及生命力的作品。
(四)布置与生活相关的美术作业
布置作业是课堂教学中的延伸教学过程,美术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将生活与美术紧密结合,留置与生活相关的美术作业,可以促进学生将自己的生活情感融入作品中,进而展示出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在布置作业之前可以分析出学生生活中的同样经历的事件,也可以通过提问或者交流的方式,让学生表达出自己无法忘怀的事件,包括趣味化事件、伤感事件等,主要是激发出学生的内心情感,可以促进创作的作品具备生命力。然后,根据学生同样经历的事件、无法忘怀的事件布置课后作业,可让学生在这些事件中产生的情感全部融入作品中,实现作业布置的教学目标。
总结:
综上所述,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模式是实现教学效果有效提升的重要措施,教师应站在“激趣”角度、激发学生情感的角度构建生活化教学方法,可以实现美术教学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戴丽辉.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策略浅析[J].美术教育研究. 2018(16):9.
[2]朱志琳.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J].小学生(中旬刊). 2019(03):574-575.
[3]张慧.浅谈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策略[J].中华少年. 2019(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