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深度学习中的中小学教学改进策略

发表时间:2020/11/18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7卷21期   作者:梁波
[导读]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深度学习模式受到教育领域越来越多的关注

        梁波
        吉林省图们市教师进修学校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深度学习模式受到教育领域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中小学课堂教学应当以深度学习为指路牌,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引导学生深度思维与学习。传统的教学模式只会让学生陷入到低效学习的局面之中,教师应该积极运用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并以其作为中小学课堂教学的领航员。本文结合笔者教学管理经验,分析深度学习中的中小学教学改进策略,希望可以提出有效建议。
        关键词:深度学习;中小学教学;改进策略
        
        前言:“深度学习”这一概念最早起源于美国,到目前为止,有关深度学习的研究已经发展了四十多年。但对于我国来说,这种“深度学习”的理念,还处于起步阶段。近五年我国对深度学习的研究一直呈不断增长的态势,其中比较关注对深度学习策略的研究,如确立高阶思维发展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积极体验,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深度反思与深度思考,使学生理解学科核心知识,掌握学科本质和方法,把握学科思维方式,并形成积极的内在动机和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获得自身素养的全面发展。
        一、确立深度学习目标,优化教学设计
        深度学习对于中小学各科教学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其提倡的高阶思维,能够辅助学生解决复杂的教学问题,在不断的探究和分析中提高自我,发展自身的思维意识。通过意识、认知、动机、情感的参与,形成丰富且真实的体验,不再被传统的教学理念所束缚,达到自主学习和迁移学习的目的。教师在设计中小学学科教学目标时,不应该仅仅关注学科课程的教学目的,而是要紧紧把握该课程所想表达的思想和中心主题。进而让学生了解到课程中所真正要学习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将需要探究的课程主题引入,为学生后续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教师应该将高阶思维的发展作为教学目标的一条暗线伴随课堂教学的始终,无论是知识与技能方面、过程与方法方面,还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都要始终 将“分析、评价和创造”作为教学目标的重点关注对象。
        二、创造深度学习氛围,提高学习主动性
        首先,教师构建一个充满平等和谐的教室氛围,学生以轻松愉悦的心情与教师进行一种积极的沟通。东京大学教授佐藤学先生在《静悄悄的革命》中提出了“润泽的教室”。在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在润泽的教室里,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地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种基本的信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即使耸耸肩膀,拿不出自己的意见来,每个人的存在也能够得到大家自觉的尊重,得到承认。”这个教室中人与人之间信赖、平等、尊重,课堂气氛和谐民主,学生和教师都能安心地进行学习和教学,教师的环境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教师需要突破传统的角色定位,以学生为中心,在课堂上观察、分析、引导学生,与学生共同展开有价值的创造性活动,共同完成课堂的学习。
        其次,要学会倾听学生。教学过程不再是教师讲授新知、学生倾听学习的过程,更加注重教师对学生的倾听或师生相互倾听。倾听学生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学生所需,帮助学生补短,在课堂中更有利于教师知识的讲解学生对简单复杂知识的掌握。
        最后,是注重课堂上师生交互和生生交互,但这种交互不再是单调的得出一个正确结论,而是学生各自发散自己的思维表达自己的想法,通过交流得到更多的见解。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中,提出儿童获得知识主要是通过眼睛看、鼻子闻、手触摸、耳朵听等感官感受来获得知识,从而产生明确具体的领悟,引起大脑的思考,使得儿童逐渐成长发展。因而,同样的学习内容,由于年龄和阅历的不同,学生的体会也与教师的体会有所不同。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考虑学生的实际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师有效利用语言和思想的引领促使学生加深对学习内容的感悟,帮助对内容的深度学习。
        三、整合深度学习内容,构建创造性思维
        许多中小学的课堂教学都是教师先将孤立的、非情境性的知识呈现给学生,然后通过举例、活动等方式让学生记忆和理解知识。这种知识的表征方式不利于促进学习者对知识的有意义的整体感知。

深度学习内容的特点是基于问题的多维知识整合,在进行教学内容分析和设计时,需要教师全面地分析教材、深入地挖掘教材、灵活地整合教材。
        例如,教师在讲授小学语文《扁鹊治病》这一篇课文时,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联系以往所学习的知识,总结过去的经验,并对新知识进行展望。学生通过将新知识与以往所学习的知识进行充分整合,能够从中构建起结构性相关的联系,从而将未掌握的知识转化为与自己生活经验具有关联的内容。可以这样开展教学活动:“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扁鹊治病》这个故事讲了什么样的道理呢?请大家在认真学习文章后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思考,得出结论。稍后我会邀请同学来回答。”在学习完这篇课文后,教师便可以邀请学生进行回答。有的学生可能会回答:“《扁鹊治病》这篇文章所讲述的故事是为了告诫我们,要听信医生的话,有疾病要及时进行医治,不然会耽误自己的病情,导致病情越来越严重,最后无药可治。”接着教师再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去理解这篇文章。学生便能够通过深度学习得出结论:“对待自己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小缺点、小错误,也应该拿出像对待疾病一样的态度,而不是讳疾忌医。自己应该积极的、虚心地接受批评,才能够做到“防患于未然”。同时,哪怕是没有人批评自己,也要时刻进行自我反省、自我批评,以求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修改更正,完善自己。”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学生们通过学习一些古代历史故事,了解整合这些历史故事的内容、背景以及内涵,能够结合生活实际学习或体悟到更多的知识。由此可见,教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应该让学生结合新旧知识,结合实际生活经验,通过对课文展现的问题的积极探索,找到对应的解决问题的技巧、策略,进而实现知识体系的构建,最终形成创造性思维。
        四、创设深度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体验
        情境认知理论认为,学习的终极目标是要将自己置于知识产生的特定情境中,通过积极参与具体情境中的社会实践来获取知识、建构意义并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创设能够促进深度学习的课堂情境,并引导学生积极体验,最终达到将所学知识与情境建立联系并实现迁移。
        例如,以数学教学为例,讲《勾股定理》时,教师可以给四个小组,每一组的组长发了直角三角形和正方形,你们可以拼一拼,看一看这些直角三角形和正方形之间有什么规律?引导学生思维发展,提问“老师,真的是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如果做长方形的边长,刚好等于斜边是正方形边长的图形面积。”教师回复“是的,这就是著名的勾股定理,勾股定理有500多种证明方式,在古代中国人发明了勾股定理之后,对于很多问题都能够快速的破解。”以上案例中,用一种非常简单的方式来论证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刚好等于斜边的平方,这个有趣的定理也被称之为商高定理。
        由此看来,深度学习需要让学生们信服,如果只是一味地灌输,告诉他这件事情是这样的一个道理,学生不一定能够信任,而且也不一定能记到心里。但如果让学生亲手验证,不论是以绘图的方式,以图形摆放的方式,以微课实验的方式等,都可以最终得出一个结论,能够让学生深深信服,而且对于知识学习更感兴趣。这就是深度学习的精髓所在,虽然深度学习并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学习理论,但是深度学习因其包容性常常能够直抵学生的内心。
        
        参考文献
        [1]孙灵彩,曹艳萍.小学课堂深度追问的教学策略探究——基于培养高阶思维的有意义学习[J].现代教育,2020(06):47-49.
        [2]梁峰.指向“深度学习”的成人教育教学策略探索[J].成人教育,2020,40(05):85-88.
        [3]董文科.促进学生深度参与化学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J].教育科学论坛,2020(05):47-49.
        [4]周露芳.面向深度学习的信息化教学策略探究——以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为例[J].华夏教师,2019(30):80-81.
        [5]安富海.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4,34(11):57-6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