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沉浸式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0/11/18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7卷21期   作者:丁晖
[导读] 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沉浸式阅读的方式

        
        丁晖
        (无锡市金星中学,江苏 无锡 214002)
        
        摘要: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沉浸式阅读的方式,指导学生进行高效率、高质量地阅读,达到深度解读和理解文本的理想境界,让学生获得阅读的愉悦感,使他们受到优秀作品的熏陶,可以有效增强学生自主阅读的信心,利于他们审美鉴赏能力的提高,有助于他们文化素养的良好发展。那么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要让学生亲自参与到语言文字解读的过程中,使得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独立思考、自主探索、让学生受到经典语言的熏陶,使其充分感受到语言的魅力,提高他们的阅读鉴赏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沉浸式阅读;应用策略
        沉浸式阅读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需要学生具备独立思考的意识、自主搜索材料的能力、有一探到底的毅力,而初中生正处于年少轻狂时期,生活中会遇到很多问题,阅读过程中也会产生很多疑惑,书中所描绘的往往与自己的想法背道而驰,这种矛盾积压在他们内心深处,无法释放,就难以达到良好的阅读效果。那么如何利用沉浸式阅读带领学生走出困惑,这是教师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一、制定计划明确目标,指引学生找到阅读方向
        当前很多初中生在阅读方面比较茫然,不知道该怎么阅读,也不清楚该阅读哪类的文章,完全依照着自己的喜好进行,阅读时间过于懒散,目标也不明确,缺乏计划,更喜欢随大流,这样就使得他们丧失了自我,使得阅读流于形式。这种没有计划、没有目标的阅读,对学生的发展起不到任何的作用。在沉浸式阅读模式下,可以让学生具备良好的阅读动机,教师需引领学生结合自身的能力层次及兴趣爱好,制定出针对性较强的阅读计划,明确某段时期内的阅读目标,这样可以让学生合理地安排阅读时间、材料等内容,从而指引他们找到阅读的方向,达到长期坚持高效阅读的效果。
        比如针对教材中的重点课文内容,利用清晨记忆效率最高的特点,采用诵读的方式着重阅读经典的片段或者文章,制定每天的诵读任务,提醒学生严格要求自己,如今天要完成哪一篇文章的背诵,就必须要做到,可以邀请其他学生进行监督,或者以小组的形式来制定诵读计划,组内成员相互监督、相互帮助、共同进步,以小组整体的阅读效率作为考核标准。而在白天的学习中,则需要完成预习、探索和回顾的任务,预习中搜集课堂上可能会用到的资料、记录自主解读中遇到的问题,课堂听学生中有重点地学习,集中注意力跟上教师的脚步,完成整篇文章的探索任务,课后则对之前的阅读成果进行总结和反思,及时弥补不足。最后利用课余时间去读自己喜欢的书籍,准备好书签和记录本,确定每天要读的内容、方式、要解决的问题等。通过这种有计划、有目的地阅读活动,让学生沉浸在良好的氛围中,有效地培养了学生长期坚持阅读的毅力。
        二、集中精神读思结合,提升学生的阅读专注力
        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大多数初中生都存在比较严重的依赖性心理,课堂上依赖于教师的讲解,缺乏独立思考的意识,课后阅读过程比较懒散,缺乏自主阅读的能力,不能集中精神专注阅读,使得他们的阅读出现了走过场的现象,而他们之所以硬着头皮阅读,不是为了自我发展,而是为了应付考试,写作中有材料可参考,可以较快完成教师安排的任务。那么在沉浸式教学模式下,教师就要带领学生平心静气地阅读,沉浸在文本内涵的探索中,激活他们的思维,消除他们敷衍、浮躁的心态,提供给学生自主阅读的空间,鼓励他们质疑,这样才能逐步提高他们阅读的深度,增强他们阅读的专注力。
        比如在散文《背影》中,大多数学生在第一遍阅读过后,只是了解了大致的内容、故事的梗概等,带着读故事的心态去阅读,缺乏思考,不能感受到文中所蕴含的情感。

指导过程中,请学生注意几个关键词:攀、缩、微倾,提示他们思考: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的字眼而不用其他的动词呢?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促使他们再次深入文本进行解读,从父亲的外形特征来思考,当他们再次阅读描述父亲行动的内容时,神情就变得凝重了,也开始想象画面,并联系了自己在生活中所见到的现象,被文中的真挚情感所打动。通过这样逐步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学会抠字眼、抓特色,使其沉浸在作者所描绘的画面中,有效地促进了他们与文本的对话,激活了他们思考的意识,提高了他们的阅读深度,真正地沉浸在了文本中。
        三、方法引领深入文本,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技巧
        大部分初中生在面对一篇文章时,会产生一种恐惧心理,阅读过程中更是存在着浮躁心理,只热衷于提高阅读速度,而忽略了阅读的质量,采取了不恰当的阅读方式:一目十行、东翻一页西翻一下,阅读过后脑袋里依然是一片空白。沉浸式阅读指导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运用通读、跳读、精读、略读等多种方式,在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质疑、解疑,找重点、析难点,常记录、多积累,逐步提高他们的阅读效率。
        以部编版《苏州园林》为例,先指导学生进行疏通性地阅读,重点解决有异议的的字词,再提示学生进行思考性的圈注,划出优美的句子、能表明作者情感的语句、难以理解的语句等,后总结出阅读全文过程中遇到的全部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罗列出依然不能自主解决的问题,教师将这些问题进行汇总,挑选几个比较有价值的问题进行精讲,其他问题则采用点拨的形式进行,指导学生完成精读的过程。这样可以挖掘学生的智慧,有助于锻炼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能够让学生真正地沉浸于文本阅读中。
        四、精心选材拓展范围,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初中生正处于长见识、打基础的重要阶段,需要接受各种优质文化的熏陶,如果阅读面太狭窄,只阅读教材中的内容,会影响到系统化知识结构的形成,出现视野狭窄、想象受限、创新受阻的现象。教育改革中要求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拓展他们的阅读范围,教师需指导学生精心选材,注重课内外的有效衔接,在阅读中多思考,灵活地运用各种阅读方法,筛选出值得深入研究的材料,同时注重涉及多个领域,结合学生自身的需求去选材,让学生自主阅读和点评,使他们进行针对性地阅读,提高他们的阅读质量。
        比如组织学生阅读鲁迅、毕淑敏、朱自清等同一个作家的多种作品,把不同作家的同类型作品放在一起阅读,了解这些作家的生活背景、人生经历、不同时期的写作变化等,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去解读作文,引导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较为深入的阅读,使他们学会进行整体性地比较,真正地深入到文章的内涵中,领会作者的写法,指导他们在读中去感悟和思考,从而抓住作品的魅力去想象和创造,以此来打破他们原有的知识机构,促使他们自主完成平衡新知与旧知之间的关系,从而产生新的理解和感悟,进入到高层次阅读的境界。这样既提高了学生自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又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为他们进行自主创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总而言之,沉浸式阅读就是要让学生集中精神、专注于文本解读、情感渗透、内涵挖掘,真正地从阅读材料中获取对他们有用的信息,以此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初中语文课堂上运用沉浸式阅读,营造出良好的氛围,师生共同探讨问题,学生之间相互质疑和解答,全身心地投入阅读中,获得深刻的阅读体验,既能达到心灵上的愉悦,也能获得成长的启迪,从而化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可大幅度地提高效率。作为教师要选对方法、恰当引导,让学生在沉浸式阅读模式下获得语文素养的提高,为终身发展奠定夯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袁清卿.浅谈沉浸式教学在初中语文阅读课堂的运用[J].科学咨询,2020,(37).
        [2]常艳玲.初中语文"沉浸式"阅读浅谈[J].文渊(高中版),2020,(1).
        [3]朱巧彬.初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9,5(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