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珍
广东省肇庆市四会市东城中学
摘要:新时期的初中古诗文教学必须要对教学理念进行创新,要让孟子思想与古诗文教学产生高度融合以及呼应,这样才能发挥出教育的更加意义和价值,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基于此,本文简要对孟子思想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指导意义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孟子思想;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指导意义
引言:孟子思想在初中古诗文教育教学中的落实与应用,对于当代初中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积极作用,不仅让学生掌握了丰富的学习技巧和学习思维,更重要的是通过古诗文中的一些观点,引导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让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个人素质都有了显著提升,这非常符合新时期的初中教育教学基本要求。
一、循序渐进,“不盈科不行”,培养学生遵循事物发展规律的基本思想
任何事物在发展过程中都有其独特的发展规律,学习也是如此。学习是一个长期且高度复杂的任务,没有任何捷径,也没有任何“投机取巧”的机会,必须要循序渐进,一步一步前行。初中生年龄集中在12-14岁,这是灌输并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培养个人良好品格的关键时期。教师需要通过语文古诗文的力量,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意识,这对于学生一生都受益无穷[1]。
例如,在进行《范进中举》一文教学时,教师在完成常规教学任务后,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个问题“范进有什么值得你学习的地方吗”。虽然,《范进中举》一文主要批判了封建社会的旧思想和世态炎凉以及科举制的毒害,但不可否认的是范进之所以能够中举,离不开他34年的辛苦读书,这种坚持意识非常值得学生学习。孟子提出要“不盈科不行”、“盈科而后进”,由此可见只有脚踏实地,一步一步进行学习,不投机取巧,保持学习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坚持信念做这件事,遵循学习的基本规律,这样才能完成高质量学习。同样,这种思想也可以映射到其它方面,比如做人、做事等方面,让学生树立起脚踏实地、有坚定的信念和持之以恒坚持的思想,这样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二、启发思维,“不思则不得也”,培养学生积极进行问题的自主分析和探究
对于初中生来说,语文的古诗文教学是启发学生思维比较好的途径。从目前来看,很多学生缺少自主分析和探究的意识与能力,这样不仅会影响语文学科成绩,同时也会影响学生核心素养的建立。
孟子提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与目前教育教学中提出的“批判性思维”不谋而合。学生必须要有质疑精神以及质疑意识,不能将思维局限在条条框框之内,否则会让学生的思维受到约束,最终丧失创新能力和分析能力[2]。
例如,在进行《行路难》一文教学时,教师可以问学生“行路难,行路难,此处为什么采取两句连用,这么用的好处是什么,如果只用一个可以吗”。通过这三个问题,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让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得到锻炼和提升。学生经过分析后,可以得出结论“两句连用更加突出了人生道路的艰辛,表现出所面临困难的众多,这样一方面使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更加丰富,另一方面也突出了作者面临困难和挫折不气馁、不放弃的坚定决心与信心,敢于与命运进行抗争的坚定信念,如果只用一个是远远达不到这种效果的”。以此为桥梁,可以将孟子的“不思则不得也”与教学内容进行融合,可以从两个方面获得极佳的效果,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分析和思考的意识与能力,让学生学会如何对问题进行深入性自主分析,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敢于直面困难,敢于与困难抗争,不轻言放弃的良好品质。
三、进取精神,“威武不能屈”,培养学生强烈的进取精神和奉献精神
孟子思想提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要经历过重重考验和艰难险阻,不仅是肉体上的考验,同时也有心理上的考验。为了获得最终的成果,为了正义和荣誉,有时候甚至需要付出比较大的代价。因此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和奉献精神,应当积极与古诗文教学进行融合。
例如,在进行《三顾茅庐》教学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三顾茅庐之所以能够成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三”。这不仅体现了巨大的诚意,同时也表达了“要想成功就要敢于奉献,敢于积极争取,不能在遭遇挫折时就退缩、气馁”的重要思想,不能为了面子这种虚无的物质,就轻言放弃。教师也可以引导部分教学与“新冠肺炎”相结合,让古诗文教学保持较高的时代感和先进性,让学生认识到,在遇到强大病毒威胁时,也需要做到“威武不能屈”,要敢于为了全社会奉献自己,甚至是生命,这样才是大丈夫的作为和表现,充分体现了奉献精神。
结语:孟子思想与初中古诗文教学的融合,需要教师对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同时,教师也需要对孟子思想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和深刻理解,这样才能更好的让孟子思想与古诗文的内容和主旨产生呼应,在完成常规教学任务的同时,让学生完成修身、养性,实现道德素质和思想观念的提升,也让学生对儒家思想有更深刻的了解,真正继承孟子的育人思想。
参考文献:
[1]郑智慧.从《孟子》看唐诗家国之美——传统文化思想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J].新课程(中学),2019(03):218.
[2]杜跟和.浅谈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J].新校园(阅读),2018(0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