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娜丹
(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实验幼儿园教育集团育蕾园,浙江 宁波 315400)
爱玩游戏是每个孩子的天性,游戏一直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孩子。区域活动作为一种教育游戏活动,同样受到了孩子们的普遍欢迎。它重在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环境,教师在此过程中只是一个观察者,引导者,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活动材料,让幼儿通过自身的摆弄、操作去感知、思考、寻找问题的答案。
对于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他们好奇心强、爱模仿、规则意识欠缺,对区域游戏中的物品都会去摸一摸、玩一玩,常出现物品乱放、同伴间争抢玩具等现象。那么我们教师该如何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孩子遵守区域规则,不断启发他们的兴趣呢?继而我也开展了以下的研究:
一、设置区域标记,建立活动区规则
小班幼儿尚没有形成良好的活动常规,例如,在娃娃家活动结束后,常出现整个娃娃家里乱七八糟的,材料被扔的到处都是……所以我想,区域游戏中总应该有一些既定的游戏规则,孩子们是否能懂得遵守,或者孩子们经过自己的协商,是否产生一些新的规则,并能一起遵守,养成有序游戏的习惯。我们就实行了教师与幼儿共同制定区域规则的方法来满足幼儿。
1.引导幼儿参与游戏规则的制定。根据小班幼儿直观行动思维的特征,我们将正确收拾玩具的图片等张贴在娃娃家的墙壁上帮助幼儿了解这些常规,让幼儿观察并进行讨论:这样玩好不好?我们应该怎么玩?小朋友们讨论得非常热烈。通过这种设置问题情境来引导幼儿制定游戏规则,然后教师再通过形象生动的图画形式或以贴小脚丫的方式整合区域规则,慢慢的他们区域规则意识也在区域活动的顺利开展中有了保证。
2.在解决问题中建立规则。幼儿在活动中遇到问题时,教师不要急着帮忙解决问题,而应当引导幼儿自主的寻找解决问题的措施,并建立起相应的活动规则。比如:在建构游戏中,孩子们玩的很尽兴,可到最后却没有多少作品展示,这是为什么呢?当我把问题抛给幼儿后,得到了多种答案。有的说:“我搭了一间漂亮的房子,但被别人捣乱推倒了”,有的说:“收玩具时我们自己拆掉了”等等。“那怎么才能让老师看到你们的作品呢?下次玩的时候你来告诉我好吗?”经过多次玩后,孩子们把发现告诉了我:“玩的时候搭牢一点,不要有太多人挤在一起,以免撞坏。”在大家的建议下,孩子们掌握了保护作品的方法,同时玩游戏的规则也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了。
最后我们还利用“贴星法”来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游戏常规,如:幼儿能自觉遵守常规便得到一颗红星星,待红星累积到5颗时就可以到老师处换取自己喜欢的小礼品;反之就扣一枚红星星,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礼品。同时,我在每个区域都设置了区域卡袋,并和孩子们一起讨论每个区域应该有几名宝宝参与游戏。如需更换区域就得拿走区域卡插入到其他的区域,方可游戏。在此活动中,孩子们自觉遵守游戏规则,无需老师再去一一提醒。
二、材料的投放
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区域活动中,材料是幼儿活动的对象,与幼儿的年龄特点、经验、能力和需要相适应的材料,能激起幼儿对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主动观察,发现问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因此我们要根据幼儿兴趣和发展水平进行投放。
(一)根据幼儿兴趣投放材料。教师投放材料丰富程度可直接关系到幼儿活动质量,能使幼儿尽兴尽情地?研究他们的世界。活动区材料投放应该是丰富多彩的,然而,丰富的材料并不等于越多越好,多则滥,滥则泛。
小班幼儿注意力不稳定,过多过杂的材料投放,尽管能吸引幼儿参与活动,但也易造成幼儿玩得分心,只学会了拿起一物——摆放片刻——丢弃——另换一物,显然这与我们投放材料的初衷是相悖的。因此,在投放材料时,应考虑材料与活动目标的关系,做到有的放矢,进行定期更换与补充。
(二)材料的投放层次丰富。材料是区域游戏的核心要素,幼儿只有在与材料的直接互动中,才能获得体验,得到发展。如果在活动区内提供的材料难度相同,对于一部分幼儿可能过于简单,容易完成,这样就会使其失去兴趣,不利于其进一步发展。而对于另一些幼儿可能又太难,通过努力却达不到,这样也会使其失去兴趣。因此,我们在了解每个幼儿发展水平的基础上,为了让不同层次水平的孩子都能够得到快乐与发展,教师在投放游戏材料时,必须考虑层次性与丰富性。
1.层次性指围绕同一个教育目标,投放的材料要难易不同,能够满足强、中、弱三个不同层次发展水平的幼儿选择。如在实施小班主题活动《秋天来了》时,我及时在美工区添设各种适合不同能力的幼儿来制作花的不同材料,材料中可以体现幼儿的动手剪切、粘贴、绘画等不同的方法。能力弱的幼儿可以直接进行粘贴或者涂色,能力稍强的幼儿可以装饰花瓣或者花心,能力强的幼儿可以自己动手制作,从剪花瓣、花心——组合粘贴——装饰花瓣或者花心,各种各样的材料可以让幼儿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吸引幼儿参与活动区活动。
2.丰富性指在同一个区中,围绕目标投放不同角度的材料。记得有一次布置教室时,我给卷纸筒涂上了颜料,在制作时,小朋友们都围着我问东问西,“老师这是做什么用的?” “老师,这个像望远镜!”他们好像对这些卷纸桶非常的感兴趣,于是,我便抓住孩子的兴趣点,在我们的美工区投放了各种颜色的卷纸桶以及装饰纸筒的各种材料,让幼儿能利用这些废旧的纸桶进行创意制作。所以及时的抓住幼儿的兴趣点,亦可发展幼儿活动兴趣。
三、参与孩子的活动,成为孩子的合作者、引导者
(一)指导要得当、适时、有针对性
教师对幼儿的兴趣、需要及表现,要作出适宜的、及时的反映,提供适时的、适当的隐性指导与帮助。教师在指导区域活动时,首先应对幼儿想做什么,怎样做和幼儿有可能怎样做要有心理准备。其次观察了解在先,介入指导在后,要仔细的倾听幼儿的“秘密”,要站在孩子的视角去想、看问题。
例如,我们班的娃娃家,幼儿在区域时的互动较少。四五个孩子进入娃娃家,游戏了一会儿后,就退出游戏去别的区了。我问:“怎么玩一半就不玩了呢?”她们说:“整天都是烧菜、给娃娃喂饭、请客,一点都不好玩,我们想玩点别的东西。”由于游戏内容和情节的单一,使得幼儿对娃娃家逐渐失去了兴趣。为此,我留心观察幼儿游戏情况,常以娃娃家成员的朋友或亲戚等身份介人幼儿游戏,引导幼儿在区与区之间互动。此举不仅提高了幼儿的交往能力,还使得幼儿在区域中能够很好的互动拓展生活经验,提高了游戏的趣味性,让幼儿体验了成功。
(二)灵活的开展区域
所谓灵活性就是各个活动区的设置不是一尘不变的,它可以伴随幼儿不同阶段发展目标和兴趣需要进行随时的动态调整。如:我们班的孩子对小推车很感兴趣,早上来园时,会将娃娃家的小推车推出到超市购物,由于小推车只有两辆,我和孩子们一起讨论,如何解决小推车在娃娃家和超市共用的问题。通过讨论,孩子们一致认为:区域游戏的时间里小推车放在超市供宝宝购物用,早上小推车放在娃娃家可供送宝宝上幼儿园用。我及时抓住孩子们的兴趣点,灵活开展了活动,继而得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区域游戏是幼儿自我学习、自我探索的活动。材料是幼儿游戏的物质支柱,幼儿往往是在玩材料的启发下产生联想并引发游戏愿望的。作为小班的教师应了解本班幼儿在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发展特点、能力与需要、个别差异等等,这样更有利于教师合理设置区域游戏内容,并及时的调整投放材料,不断提高区域活动的质量,从而更进一步促进幼儿游戏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