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下的家园共育新模式探索

发表时间:2020/11/18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7卷21期   作者:陈华玲
[导读] 家园共育是学前教育领域的一大工作要点

        陈华玲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
        摘要:家园共育是学前教育领域的一大工作要点,传统的家园共育已无法满足当今“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将互联网技术融入家园共育已是必不可少的趋势。本文就互联网时代下产生而成的新模式——“互联网+家园共育”进行探讨。
        关键词:互联网+;家园共育;优化策略
        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技术力量在不断地发展并逐步强大,互联网正以改变一切的力量潜移默化的改变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作为人类发展的基石,正不断地与互联网技术深度融合。从国务院印发的“互联网+行动计划”,到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无不从互联网技术出发。因此,从学前教育领域上来讲,合理运用互联网技术,将互联网技术融入其中的家园共育工作,不仅能顺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还能更好的达到家园共育的理想效果,促进自身的发展。
        一、“互联网+家园共育”新模式应运而生
        (一)“互联网+”
        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是创新2.0驱动下催生出来的新兴事物。通俗来讲,“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是指利用互联网技术,将互联网与各个传统行业深度融合,进行线上线下互动的新模式,通过这种模式创造出新的发展业态。
        (二)家园共育
        家园共育,是指幼儿园与家庭两者之间相互配合、相互支持、以及相互联系,共同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活动。就如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幼稚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稚园一方面能单独胜任的,必须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功效。” 可见,家园共育是幼儿园与家庭协同发展、双向互动的教育过程,是以共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为目标,以信息交互为核心的教育过程。
        (三)“互联网+家园共育”
        “互联网+”中的“+”囊括各大领域,就学前教育领域而言,是指将互联网与学前教育界连接起来,从而形成一种新型的“互联网+学前教育”模式。家园共育是学前教育领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果从新型模式出发,基于互联网开展家园共育工作,则可以衍生出一种新的家园共育模式,即——“互联网+家园共育”。从字面上来讲,是指“互联网+”与“家园共育”两大模式相互融合产生而成的新模式。因此,“互联网+家园共育”也可以定义为:将互联网作为信息交互的载体,充分借助互联网技术,将互联网技术深度融合在家园共育工作当中,发展成更即时、更人性化、更多元化的家园共育活动。
        二、以我园为例的家园共育现状分析
        (一)常见的家园共育方式
现阶段,家园共育工作逐渐受到学前教育界的广泛重视,各大幼儿园纷纷采用多种形式应用于家园共育实践当中,比如传统的家园共育活动有家长会、家访、家长开放日等,除了这些传统活动外,也有大多数幼儿园开展新形式、多样化的家园共育活动。
以我园为例,除了传统的家园共育活动,还开展了一系列包括家长助教、家长沙龙、育儿专题课堂等活动。就育儿专题课堂而言,我园调查发现:52%的爸爸认为工作繁忙,没有太多的时间陪伴孩子;25%的爸爸认为亲子活动比较单一,趣味性不强;还有一些爸爸用物质的补偿弥补缺失的陪伴。这些现象,不仅不能展现爸爸真正的魅力,更对孩子的成长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为了更好地指导爸爸进行高质量的亲子陪伴,我园特邀了广东省名师为爸爸团开展了一系列“爸爸课堂”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来激发家长与教师之间的情感共鸣,引领爸爸们更关心、更耐心、更细心地去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更有利于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地发展。
        (二)“互联网+家园共育”新模式下的家园共育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我园顺应时代潮流,除了线下的交流,也充分利用了“互联网+家园共育”新模式开展了一系列家园共育活动,比如常见的有QQ、微信、班级群等交流平台,微信群等信息交流平台,教师可以通过这些交流平台分享幼儿一日生活的趣事,或者发布相关的通知,为老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交流以及探讨提供了一个实时交流平台,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为更好地实现家园共育提供了保障。通过这种线上线下的良性互动,能更好的拉近家庭与幼儿园之间的距离,实现家庭与幼儿园的优势互补,形成家庭、幼儿园一体的教育工作。
        (三)“互联网+家园共育”新模式的不足
在这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虽然采用了“互联网+家园共育”的新模式来开展活动,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家园共育活动中,仍有一小部分老师在活动中作为主导者,家长仅作为支持者,甚至有些家长很少参与其中,这种单方面的主导、家长的消极应付,演变成了一种“园主家客”的模式,这种模式是很难实现家园共育所要达到的效果。因此,优化“互联网+家园共育”模式是很有必要的。
        三、基于 “互联网+”的家园共育优化策略
        (一)开发、挖掘多种交流沟通形式
“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发展的升级版,是传统融合发展,向创新融合发展的转变。针对我园“育儿专题课堂”来讲,我们除了可以开展课堂专题活动,还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将整个课堂进行在线直播,或者是录制下来,方便那些没时间参加活动的家长可以在线上进行学习。这种不受时间、不受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打开手机、电脑就可以学习的形式,不仅满足了多元化的需求,还顺应了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也为家长参与“互联网+家园共育”提供了实在的机会。
        (二)强化信息意识,提高信息素养
        在信息化环境中,互联网技术已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去解决生活中、工作中的问题已经是很常见的手段。在“互联网+家园共育”新模式下,幼儿园与家庭大多采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来进行家园共育,多方面、多元化的将孩子生活的点点滴滴,相关育儿经验在智能终端上直观的、及时的进行信息交互、资源共享,使随时随地、无障碍交流成为可能,打破了传统的育儿形式,拉进了双方的距离,提高了双方的育儿能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规划发展纲要(2010-2020年)》也提出: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强化信息技术应用。因此,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应强化自身的信息意识,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载体,使家园共育达到一个新的层面,努力构建家园一体化,共同科学育儿。
        (三)消除“园主家客”模式,提升共育参与水平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1]这也明确表明,家园合作是一种双向互动活动,幼儿园与家庭都是平等的能动主体,他们之间不应存在主客关系。教师应放低姿态,重视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尊重家长的教育观点,平等的对待家长;家长也应积极与老师交流教育问题,勤于表达自身的教育观点。另外,在互联网上进行信息传递的同时也更应注重信息的互动,有往有来,消除“园主家客”模式,才能更好地提升共育水平,使“互联网+家园共育”新模式得以发展。[2]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给学前教育的教育改革带来了历史的飞跃,将传统的家园共育融入到这场伟大的改革中来,为家园共育开辟一个新的局面,共创幼儿教育新篇章,共同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孔虔. “互联网+家园共育”模式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研究[D].渤海大学,2018.
[3]李谷,钱敏.自媒体背景下家园沟通平台的新路径[J].教育现代化,2018,5(38):212-21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