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经璐
南京市钟英中学
【摘要】阅读是语言输入的重要途径,写作则是语言输出的重要方式, 但因种种原因,长期以来,写作一直是困扰初中学生的一大难题。本文结合教学案例,阐述了读写结合的方法以及“读”促写对学生“写”及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促进。
【关键词】以读促写;读写结合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三部分分级标准中对九年级学生在英语写作方面有明确的要求:能根据写作要求收集、准备素材,能独立起草短文、短信等,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修改;能使用常见的连接词表示顺序和逻辑关系;能简单描述人物或事件;能根据图示或表格写出简单的段落或操作说明。从教学中或在阅卷中不难发现,学生在写作时常常出现以下问题:学生的审题能力差;文章语言素材不丰富,英语句子基本结构意识弱;表达不
得体,结构单一,缺少连贯性,篇章意识差等。可以说,长期以
来,写作一直是困扰初中学生的一大难题。
阅读是语言输入的主要途径,也是写作的基础。阅读能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写作素材。学生可以通过有指导的、科学的阅读积累词汇,储存句法和语篇知识,学习遣词造句和布局谋篇。以读促写是近年来英语课堂教学中的热门话题。英语教学中的阅读和写作都属于书面语,存在一定的知识共享,它们之间的迁移是基于两者共享知识的迁移。在读和写的知识与技能迁移过程中,加大阅读量和提升阅读技能,有助于丰富写作内容和积累写作语言,发展写作技能,反之亦然。
可见,以写作为目的的阅读课堂可以为写作提供素材,创设情境,丰富写作语料,明确写作的目的性和中心话题。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尝试通过以读促写的教学形式,以教材中的阅读文章为文本基础,通过设计科学、合理地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挖掘话题,吸收语言,整合结构,为后续的写作做好铺垫。
以读促写的阅读教学实例
将以读促写的阅读课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巧妙结合起来,对提升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发展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学实例1:下面以8下第二单元Travelling Reading版块的课文A trip to Hong Kong为例,探讨如何通过设计有梯度、多样化的语言活动,实践以写作为目的的有效阅读教学。
1.联系已有知识与经验,激活认知和情感
联系已有知识与经验,对学生构建知识、促进思维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应明确教学目的,抓住知识的本质,巧妙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并联系学生实际,挖掘教材中已有的适合学生思维品质发展的内容。本节课的课文是Kitty在寒假期间去了香港迪士尼乐园游玩,把她的游玩经历写了一封信告诉了她的好朋友Millie。
课文后通过列出了一系列问题,完成游记思维导图等题型帮助学生理解文章,而本单元最后一个版块的Task写作要求即是要求学生写一篇假期中的游玩游记。通过剖析Reading文章结构、写作类型、语言特点和重点,帮助学生积累足够的素材,为写作做好铺垫。
在本节课的导入环节,我展示了学校在春秋游时带领学生们去乐园游玩的照片,询问学生对这些地方的印象和评价。这些地方对学生来说很熟悉,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之后,我再将这些图片和文章中香港迪士尼照片进行对比,并提问:
What?are?the?differences?and?similarities?between Nanjing Pearl Spring Park?and?Hong Kong Disneyland?
此问题可以引发学生思考,激活学生的认知和情感,让学生主动融入课堂情境,并组织语言进行回答。这样学生就可以自然进入本课话题,避免了可能因未去过迪士尼乐园而产生疏远感;同时也激活了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又在语言上预先排除了部分阅读障碍,启动了学生对主题的认知图式。之后,教师提问:What?amusement park?would?you like?to?pay?a?visit?to??What?would?you?like?to?know about?the?amusement park? 在联系家乡的主题游乐场并对文章中迪士尼乐园有一定了解以后,学生以寻求答案的心态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并通过阅读解决问题。疑问是思维的起点,抱着寻求答案的心态进行思考是可以触发思维活动的。
2. 预测并获取整体信息
由于本篇文章属于一篇游记,体裁特色较为鲜明,所以在导入之后,教师让学生迅速浏览文章,抓住其中的人物、事件、时间、地点、感受等基本信息,判断文章类型,概括文章大意。尽管这一活动是浅层次的理解活动,但梳理文章基本信息有助于学生对文章深层信息的挖掘。以标题为核心,引导学生预测主旨和体裁,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联想思维能力,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接下来,学生略读文章,发现文章在语言组织上五大Main points和一些details条理非常清晰,在学生发现这一特色后,教师组织他们讨论和分析作者为什么这么组织、这么做的优势是什么。
在本环节中,教师通过制造认知冲突,让学生自行通过阅读、观察、发现和讨论,评价这一文体的语言特点。学生既可以了解作者采用这种写作方式的意图,又可以对这种写作手法的优劣进行探讨,训练了思维,并为下一步写作做好了铺垫。
3. 图示化语篇内容
在这一环节,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默读活动,给他们充分的时间与文章对话,并向学生提问:During?the stay in Hong Kong Disneyland, where?did?he?go? 要求每个学生在默读文本之后,在教师所给的地图上标出Kitty
在迪士尼乐园中去过的地点以及如果在时间允许的条件下最有可能的游览路线及原因。这是训练学生思维概括性的重要环节,它既要求学生梳理信息,把握要点,准确找到相应的地点,又要求学生把握整体,由点及面,结合地图推断信息间的逻辑关系,寻找Kitty最有可能的旅行路线,对学生的逻辑概括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理清文章脉络之后,我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文本,完善基本信息,从而帮助学生积累语言素材。
学生完成表格以后,利用地图以及在表中关键词的帮助下,复述Kitty游玩一天的经历。该任务除了要求学生理解文章细节并作出判断外,也促使学生识记文章语言要点,思考如何组织语言,培养了记忆、理解和应用的思维能力。学生在本单元的task环节要写一篇文章介绍你假期,语言的学习不可或缺。所以通过寻找一天游玩的多样性语言,
学生可以从对文章内容的简单叙述转移到对语内容的关注上来,为后续的写作任务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
通过这几个阅读活动,学生从基本的反复记忆、理解、复述发展到整合、概括、独立思考,并在这一程中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享受探索
发现的乐趣,为后续的读后总结和写作迁移在思维和语言上做足了准备。
4. 总结写作框架
在完成前面两个活动的基础上,教师设计了一个问题:?According?to Kitty’s?description,?do you want to go to Hong Kong Disneyland? Why or why not? 这一问题要求学生对已获得的信息进行思考和深加工,并组织所学的语言进行表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与经历回答问题并作出解释和说明。课堂提问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
课堂提问要让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独立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思维的创新性。
在读后阶段,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教师在充分听取、记录各小组的回答之后,引导全班进行讨论判断,并生成本篇课文的写作框架。本任务采用了小组讨论的方式学生在小组内相互学习,提升了课堂学习效率。最后,教师布置了如下课后写作任务:在回顾文本的内容、结构和语言的基础上,写一篇我们在假期中的某天游玩的游记。该任务在话题上与本课课文一脉相承,并与本节课的导入首尾呼应;在语言上它可以参考借鉴本节课所学语言点;在结构上,学生也已经整合完毕。学生对本写作任务的接受度很高,但在内容和语言上,他们可以自由选择和发挥,具有一定的自主性。这样既实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又给学生留有自主发挥的余地,从而促进了思维的积极、有效地迁移。
教学实例2:
将文学阅读与写作结合,能给写作提供丰富的内容素材、情感素材、人文素材和语言素材。学生能够在理解故事、分析人物、讨论主题、欣赏语言的基础上,汲取文学的养料,发展写作能力。写作教学的设计贯穿于整个阅读过程中,主要基于情节和冲突的梳理、人物和作品的点评、主题的探究、文字的欣赏和模仿等方面,同时考虑学生兴趣、任务难度、思想表达等因素。读后续写是一种将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的方式,训练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以7下第六单元Task More of Alice in Wonderland为例,写作指导分以下几步进行:
1. Skimming上课伊始,教师让学生快速浏览文章,了解文章大意,并找出文章的文体特点和故事的几个基本要素。本篇Task给出的文章是本单元Reading文本的续写,学生结合Reading文本内容找出的信息如下:
When: one sunny day
Where: by the river
in a rabbit hall
Who: Alice, a rabbit
What: Alice ran after a rabbit and went down into the rabbit hole. Alice drank something and became small.
本环节旨在帮助学生理清文本脉络,抓住文本要点。通过确定文体和找出记叙文的六要素,学生能掌握这个故事的梗概。六要素在有些文本中不一定全部具备,比如该文本中的How与Why就没有明确交代。
2. Summarizing the main idea
在学生掌握了文本要素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概括文本大意,以检验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程度。此时教师要注意学生对Alice掉下兔子洞后看见的东西以及场景变化的把握。学生概括故事要点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关注记叙文内容概括的要点。
在上个环节中,学生已经找出了故事的要素。在这个环节中,学生概括出故事的梗概。这一方面体现了学生对故事内容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学生的概要写作能力。
3. Brainstorming
要在了解文本大意的基础上进行续写,学生必须先找出文中留下的未解之谜。该文本留下的疑团很多,如:Alice会吃下蛋糕吗?下面她会去哪里呢?她还会再遇见兔子先生吗?教师让学生分组讨论,这既可以使学生分享和探讨自己的想法,又能互相激发和启迪思维。
本环节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想像在文中能有哪些悬念,并把这些悬念有选择地用到续写中去。
4. More?reading
读后续写过程中,读的内容不仅是所提供的文本,还包括题后所提供的五个问题。这五个问题为故事的发展指出了方向。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这五个问题,并思考从中可以推断出什么线索,推断时要注意上下文的逻辑和衔接。
在上一环节中,学生的思维已打开,思考故事发展的各种可能性。但读后续写并不是任由学生发挥,所提供的五个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对续写的故事有所限制。学生通过讨论这五个问题,可以预测接下来大概会发生什么,其续写的文章要能很好地与前文衔接起来。
5. Working out an outline
学生在前面的教学环节中已经打开了思维,找出了文中所留的悬念,所给的五个问题又帮助学生明确了故事发展的方向。此时,教师让学生预设故事的发展情节列出提纲,并注意故事发展的合理性、衔接性和逻辑性。
学生可能有很多想法,因此故事的发展有很多可能性。此环节先让学生列一个提纲,讲述接下来的故事有可能是怎样的,同时也要注意记叙文六要素的体现。学生还需要注意故事的人称、时态,注意故事发展的逻辑性和连贯性。
6. Pay attention to the requirements
学生在最后续写之前,必须要清楚写作要求。教师让学生注意评分原则,以续写出符合要求的文章。
课堂上进行了大量的有效输入,若时间较紧,可以把续写的任务作为课后作业,使学生有时间好好雕琢续写的故事。
在牛津译林版英语书中,读后续写的写作要求是非常少的。读后续写是以读促写教学模式中的重要一点。它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续编故事的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读后续写教学对教师也是全新的挑战。1. 我们可以融入语言风格的指导。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可加入语言模仿的指导,引导学生关注所给文本的语言风格并进行模仿,使续写文章和原文的语言风格保持一致。2.体现学生思维的力量。续写任务中的读物内容不完整,要求学生补全,能够撩起学生的表达意愿,激发他们的想象力,释放创造力。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衔接原文,用所给提示问题和关键词语连贯地表达。学生的思维活跃,颇多奇思妙想或许能注意到教师没有注意到的细节,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思路。3.重视对学习的促进作用。读后续写不仅是一种测试手段,也是一种有效促进学习的方法。它不仅能够有效考查学生的读写综合能力,还能借助考试的反拨效应,促使外语教学和学习将理解和产出紧密结合起来。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时认真分析文本内容和语言,并将分析结果应用于之后的续写中,帮助学生通过语言模仿和内容创新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读后续写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读后活动。我们在平时的教材处理或阅读教学中都可以要求学生续写。从而考查学生对阅读文本的理解程度,另一方面也体现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语言运用能力。但是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无须设置画线关键词、提示问题等,以给学生更大的发挥空间。若我们的课堂能开展和普及读后续写教学,读后续写对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促进作用也会逐渐体现出来。
阅读是语言输入的重要途径,写作则是语言输出的重要方式,理想的语言输出必须以充分、完整的语言输入为基础。将阅读与写作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既强调信息的输入,又强调对输入信息的选择、组和运用。这不仅强化了学生对阅读的理解以及语言知识的积累,也为学生创造了在写作中运用语言的机会,让学生学以致用,最终将必定达到双贏。
参考文献
[1] 刘慧英 .“以读促写”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 的应用 [J]. 江西教育,2017(9).
[2] 高杰 .“以读促写”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 应用研究[J]. 校园英语,2018(42).
作者姓名:张经璐
工作单位:南京市钟英中学
通讯地址、邮编:南京市秦淮区九条巷8号南京市钟英中学 210001
联系电话:13951998293
电子信箱:24711938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