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发表时间:2020/11/18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7卷21期   作者:寻琳娜
[导读] 如今是互联网信息时代,越来越多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力接踵而至

        寻琳娜
        (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化雨镇中心小学,山东 济宁272200)
        摘要:如今是互联网信息时代,越来越多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力接踵而至,因此也凸显出培养人才科学创新思维的重要意义,从而充分顺应当今时代潮流所带来的激烈竞争。对于社会的发展而言,学生可谓是基础同时也是整个民族得以壮大的希望,因此学生们的思想观念与社会的稳定和谐有着一定联系。鉴于此,本文将从几方面关于在小学阶段科学教学中逐渐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思维能力进行了进一步分析。
        关键词:小学;科学;创新思维能力
        如今的教学更加提倡素质教育的理念,因此教育的根本即为提升学生发掘新事物的能力以及动手实践的能力。作为一门涵盖范围较广为且综合性较强的学科,科学所展现的不仅包括天文宇宙,同时也包括自然生活中的奇妙世界。随着如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导致学生能够了解科学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作为学生需要懂得寻找自己的立足点,将那些常人容易忽略掉的信息更加善于发现,因此教师可以从以下几点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思维。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其学会独立思考与观察
        对于任何一个新学科、新知识来说,兴趣都是尤为重要的前提,同时也是我们打开一扇通向彼岸大门的方式。在人们求知欲和好奇心的驱动下,我们才可以逐渐向新的方向迈进[1]。鉴于此,教师需要激发学生对于未知事物的兴趣,从而培养其对于观察事物的能力,不断探求事物的本质。那些为人类社会发展做出无数贡献的科学家们,无一例外的都是喜欢思考的求知者,同时在生活中也都十分善于观察。世界文明的物理学家牛顿即是如此,其在年少时期也并非就是一个神童,其学习成绩也十分一般,但他特别喜欢读书,特别是那些具有较强操作性的科普读物,当在读物中受到启发后也十分喜欢自己动手制作一些小玩意,包括木钟、风车等等。不仅如此,牛顿还十分喜欢思考,总是喜欢看着浩瀚无垠的星空以及皎洁明亮的月亮,同时他经常会想,为什么天空中有那么多美丽的东西却不会掉下来?有时当他在花园中散步时也会思考,也正是因为一个苹果砸到了他之后,他并没有将这当做是一个生活小事看待,而是逐渐进行思考并深入的探讨,最终才发现了“万有引力”。由牛顿的例子可知,人们应该始终保持一个敏锐的洞察力,只有善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那些事物的本质才可更好的看清。
        例如,在实际对小学科学《花和果实》这一课程进行教学时,关于植物的相关理论知识,教师需要在课堂上予以讲解,从而使学生了解到植物的功效及特点。但作为教师还需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观察,要求其能够自主对植物进行观察,从而将自身的疑问提出来并积极的进行思考[2]。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更为直观的接触,即可对植物有更为独特的认知。此外,当学生对这种科学探索活动有一定了解之后,在接下来的科学学习中也会更为主动地进行观察,从而逐渐形成一个科学的思维模式。
        二、不断拓展学生丰富的想象空间
        实际上,一个天马行空的想象思维能够将时空带来的局限打破,从而指引人们逐渐探索世界的深处。创新思维是在人们发现新事物之后,大脑逐渐构建起来的抽象模型,再以此为基础进行想象,最终形成一个新的方向概念,之后在社会以及自然的发展规律的制约下,再进行新事物的创造,其覆于想象力之上。发散与开放是想象力的一个重要特点,要求其能够寻求差异、提出假设,最终将众多现实中的不可能的事件逐渐变为可能。就想象力而言,其发挥是没有范围和固定方向的,因此学生需要对生活足够敏感,善于在生活中捕捉一些具有利用价值的信息,从而在潜移默化中行程科学的创新思维。
        实际上,很多生活中的小实验都有助于激发学生们的想象力。

例如,在对《水往高处走》这一内容进行教学时,我们都明白由于重力的作用,通常情况下水都是往低处流的,但通过一些实验条件,其也能够往高处走。这时教师可以在盆底粘上蜡烛,在盆里加入适量的清水,之后再将蜡烛点燃。当火烧的正旺盛时再用玻璃杯将蜡烛扣住,这时学生们即可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即水往高处流了。如果不是通过实验的方式,教师仅单纯的告知学生蜡烛将氧气消耗掉之后,气压有所降低,最终就会导致这一现象,那么学生对于这一知识的印象并不会很深刻,而通过实验操作即可令学生的想象力得到释放[3]。
        三、注重提升学生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皮尔杰曾经提到过他认为的动作与思维之间的关系,其认为人的所有思维都始于动作,一旦失去了动作,则思维就无法再获得发展。鉴于此,教师在实际的科学课堂教学时,需要充分注重提升学生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将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充分激发出来。
        在小学四年级语文课文中有《水变咸了》这篇课文,主要讲述的就是水逐渐从没有味道而逐渐有淡淡的咸味这一过程4]。作为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到的物质,我们普通的饮用水都是无色无味的,但是在加入盐之后即可令水变咸,这一现象告诉我们水是一种可溶解物质。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依然采用的是传统的课文讲述的方式进行教学,再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提问。但如果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进行相应的操作,引导学生将糖或者盐加入到水中,再经过充分的溶解与搅拌后,让学生尝试并将其中的味道叙述出来。通过这种亲自动手的方式,学生能够更为直观的发现问题,从而提升自身的思考以及发现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够增加尝试并挑战新事物的勇气。
        作为一门操作性较强的学科,在对科学这门学科进行学习时,教师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在实践中不断获得学习。在小学阶段的自然课中有制作植物标本的相关教学内容,要求学生能够在课下将不同形状的树叶搜集起来,带来学校在课堂上制作标本[5]。但如果让学生利用课下的时间搜集,则很少有学生能够按规定完成任务,仅会将其当做是一个作业来完成,并无法真正的体会到制作植物标本带来的乐趣,在这一过程中也很难让学生对标本有进一步观察。相反的,如果教师能够带领大家在附近就地将树叶采集回来,不仅能够使课程变得活泼有趣,同时也能够促进师生间的关系,基于此促使学生更好的了解植物,同时体会到制作标本所带来的乐趣与成就感。
        总结:
        综上所述,作为教师,在对小学阶段科学这门学科进行教学时,需要鼓励学生主动将自己的问题提出来,对书本中的知识要做到敢于质疑,心中充满对事物的想象力和好奇心,同时还需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动手能力。不仅如此,作为学校还要充分为学生营造出一个和谐且自由的学习环境,对于学生的每一个想法都要充分予以尊重。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来鼓励学生以更加愉快轻松的氛围下进行讨论与交流,从而将学生的思维活跃度充分调动起来,促使其能够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
        参开文献:
        [1]许彩霞.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策略研讨[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6(9):53-54.
        [2]钱星球.试析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J].教师,2016(1):83-84.
        [3]徐海霞.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J].学周刊,2015(21):181-182.
        [4]仲晓花.谈小学科学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科技资讯,2020,18(4):132-133.
        [5]黎四清.在小学科学课教学活动中怎样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J].科学咨询,2019(34):141-14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