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娟
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钟山县钟山镇龙井完小
【摘要】随着社会环境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我国的教育内容和学科要求随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即课程改革,从根本上说,新课改对不同阶段的学科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在小学语文中,新课改规定教师必须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能力素养、学习方法的培养锻炼,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修养和保障学生的发展进步等等。从新课改的内容和要求来说,这都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尤其是对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备不足的农村地区而言。[1]因此,本文将重点从新课改下乡村小学语文教师的困惑出发,提出有效的困惑解决策略。
【关键词】新课改 乡村教师 小学语文 困惑 解决策略
新课改,即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我国的课程在建国以后进行了多次的课改。上世纪末,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课改的目的就是要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一.新课改下乡村小学语文教师的困惑
(一)教师教学能力的更新问题
在传统模式下,许多教师往往采取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即简单死板的灌输式教学,这种方式在以往以考试为唯一衡量标准的教学体系下是适用的。但新课改后的教学与传统教学有明显的区别,即它的实施对教师的学科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包括新型教学资源的应用、多模式对课堂的导入、灵活提问、引导学生培养能力等等,这些内容的有效进行都需要教师及时更新自身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手段,如果教师依旧采用传统方式进行授课明显是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和标准的。
(二)教育资源条件的缺失问题
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条件缺失是我国当前难以解决的实际性问题,缺失包括教学设备、体育器材和艺术类学科的专职教师等等。对小学语文的教学而言,教学设备能影响和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学生的学习状态兴趣、课堂的氛围和教师的教学工作量等等,但现阶段的许多农村学校都缺乏基础教学设备的建设,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师如何转换设备缺失问题,有效提升教学效率是关键问题。
(三)教学评价总结的局限问题
长期以来以分数为核心的评价总结方式依旧在农村各个学科考核中占据主导地位,这不仅仅与新课改的内容背道而驰,而且严重改变了教学进行的动机和初衷,在这种问题下,许多教师只注重学生的分数,而严重忽略学生的学科兴趣和积极性,导致学生机械性、死板性学习,逐渐失去学习的动力。[2]
二.新课改下有效解决乡村小学语文教师困惑的策略
(一)大胆进行教学创新,开展听课交流
对课堂进行创新是教学融合新课改的第一步,传统的课堂死板沉重,不利于学生对教学产生好奇心和积极性,因此,以多维创新的方式去开展教学不仅仅能充实课堂内容,更能在一次次的课堂变化中引导学生形成学科兴趣。以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16课《小英雄雨来(节选)》为例,课堂的开展可以以学生的角色扮演为主,包括雨来、妈妈、爸爸、鬼子和李大叔等等,以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能加强学生的角色体验,加深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同时,教师之间可以多开展听课交流会,在参与的过程中学习其他教师的宝贵教学经验和教学手段,从而保障自身教学的有效化。
(二)根据内容因地制宜,利用有限资源
农村地区的教学设备资源搭建相对匮乏和困难,但教师可以利用其他资源对课堂进行拓展扩充,比如地区资源,包括风景、动植物、风土人情和特色建筑等等,根据教学内容去合理选择适宜的地区资源,在充实教学内容,使学生感知语文所具备的人文气息的同时,加强学生对生活、对家乡的热爱。以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1课《大自然的声音》为例,在开展课堂教学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自然,感受当地地区的森林、田野、小溪边或草原,引导学生去感受风、动物、植物和溪水等等,让学生在知识与知识贴近的过程中,感受到知识来源于生活的学科内涵。
(三)进行多元评价体系,使其灵动多变
评价是学科教学的重点环节之一,也是教师验收学生学习成果,学生获得学习满足的关键途径。教师的评价内容可以以多元的形式进行,即按内容、有条理对评价内容进行细分,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15课《自相矛盾》为例,许多教师的评价内容往往以课本的翻译、默写、文章主旨为核心,这种开展方式符合应试教育的要求,但却极大阻碍了学生的思考和理解。因此,教师可以改变评价内容,比如鼓励学生以自相矛盾进行举例、说说故事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和为什么需要这样去做等等,将学生的回答按比例分数计入评价中去。以这种方式进行评价总结考虑到了学生对知识的不同思考方式和层次,有利于鼓励学生的多维思考和个性化发展。
三.总结
新课改为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严峻的要求,教师必须结合新课改的内容去整改课堂,解决实际的教学困惑,从而保障教学的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最后,本文提出的策略希望能被广大教学工作者参考。
【参考文献】
[1]武盈君.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及对策[J].文理导航(下旬),2020(10):64.
[2]韩燕子.基于新课改下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困惑与思考[J].新课程(上),2016(06):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