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多样化诵读 响彻有效课堂

发表时间:2020/11/18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7卷21期   作者:林惠容
[导读] 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要培养孩子的语感其中一条重要的渠道就是要通过训练孩子的朗读能力

        林惠容
        井岸镇第二小学   519001
        【内容提要】: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要培养孩子的语感其中一条重要的渠道就是要通过训练孩子的朗读能力。在课堂上学生只有读书声琅琅入耳,在诵读的氛围中得到熏陶和感染,才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身临其境;才能增强学生的语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自读自悟。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故此,我们应当想方设法地创设各方面的条件,让多样化诵读,响彻有效课堂。
【关键词】:提示语  插问  激情  示范  设疑  比较  联想
        
        众所周知,《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重在读,以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故此,以读为主线,注重学生的感悟,是阅读教学的新理念所倡导的。但由于小学生领悟能力和感悟能力还处于较薄弱的阶段,尤其低年级学生的知识面较窄,对生活的感知还不够深刻,如单纯要学生带着情感诵读文本,并非易事。那么,我们教师就要进行恰如其分地指导,我以为可以尝试一下以下几种方法:
        一、利用“问答、提示语”等方式进行诵读
        这种方法是通过师生进行一问一答(学生读文作答)又或教师利用提示语等方式,引导学生诵读文段,在诵读中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规律提高语感和感悟课文的思想感情。
1.提示语
        提示语在前在中间或在后面时,教师因势利导可以利用某个手势、眼神等身体语言可以利用文本中的某个文段的开头来引导学生接下去诵读。
        比如,我在教学《在牛肚子里旅行》一课时,我是这样引读的:
        师(右手扬起示意学生读):第二自然
        生(接读):那让我先藏……
        师(引读):红头说
        生(接读):好吧!
        ……
2.问答式
        问答方式就是教师先预设目标,从课文内容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用诵读相关文段来回答问题。
        比如,我在教学《听听,秋的声音》一课时,我尝试过这样的问答式引读,效果很理想:
        生(先读):听听,
                         走进秋,
                         ……
        师(插问):同学们,秋的声音藏在哪些地方呀?
        生(接读):秋的声音,
                          ……
        经过这样的引读,以诵读代讲,让学生既充分诵读了文段,又理解了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最后从秋天的声音里感受到秋天的独特风情。
        二、用激情澎湃式进行诵读
        其实有很多教师本身就是朗读高手,他们能用语音的轻重、语调的抑扬顿挫来把握朗读的技巧。

语文阅读课本来就应该让学生在有滋有味的读书声中进行熏陶,从而响彻有效课堂。
        比如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他在教学《翠鸟》一课时,他让孩子先朗读一次后再及时指导并范读,他朗读时注入了丰富的情感,那声情并茂的朗读把文本赋予了生命。他的课堂以诵读代替满堂灌,寓讲授于读,无需繁琐的讲解,千言万语尽在诵读中。
        三、用范读文段营造课堂氛围
        在课堂上,教师入情入性的范读是指导学生朗读颇具效果的的方法。当教师在范读时的语速、语调、语感和身体语言及神态等都能成为一种美的演绎、灿烂的信息传递给学生,在老师身上学生就会获取大量学习的信息,从而较好地让学生感悟到范读的作用。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而且又被老师美的情操、美的语感、美的音质带进了课堂,营造了独特的课堂氛围。
        四、设置悬念进行诵读文本
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我们要恰如其分的进行设置悬念,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边读边思考文本,使学生在诵读时激发兴趣满足期待感。一般可以尝试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1.抓关键词。关键词是文章的门口,抓关键词就是让学生从整体感知入手,让学生能快速地清楚课文的内容和理清文章的脉络。
        例如,教学《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上》一课,我尝试过抓关键词设疑:
        ①“金色巴掌”是什么意思?
        ②为什么会铺满金色巴掌?
        ③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美吗?
        这样进行了紧密相扣、层层推进的几个问题之后,使学生很快地读懂了文段的精髓,课文思路清晰了,达到了“问一句牵动全篇”的良好效果。
        2.抓核心文段。诵读核心文段,为的是能有效地突破教学的重点,陶冶学生的情操和提高学生理解课文的能力。设计这些有梯度、有层次的问题,不仅能很快地帮助学生读懂课文的主要思想,而且还能提高语感,发展语言、启发思维,几个渠道同时发展。
        3.抓难点处。课文的难点是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着力解决的问题,为能轻松地理解课文的深层意思实现突破难点,必须反复诵读难点段让学生更好地感悟文情。
         五、用比较方式进行诵读文段
         1、不同重点进行比较
         特级教师窦桂梅执教《珍珠鸟》一课时,她匠心独运地用一首诗《鸟》导入后先让孩子读课题《珍珠鸟》,解题后又让学生通过看珍珠鸟的图片再次让学生带着情感诵读课题:我愿意听到你们看见鸟之后再读课题的感觉?这样一问,学生读的时候读得很美很轻很柔。教师通过这样的富有新意的引读,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中审读课题,读得有滋有味,使课文内容更加丰富了,事物更加鲜明了,人文内涵更加分明了。
         2、不同角色比较
         在教学《陶罐和铁罐》中的人物对话时,要准确地揣摩各自的性格特点及人物说话的语气,把铁罐的蛮横无礼和陶罐的谦虚友善的性格特点和不同的情绪通过诵读表达出来。
         3、教师与学生比较
         在课堂中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试读文段,如当学生读到不得要领时,我们可以范读,在这种模式的熏陶下学生会注意倾听寻找读法上的迥异,再引发讨论使学生感悟朗读的技巧。这样一来就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和朗读技巧,从而培养了学生对语文的敏感度。
        六、联想诵读法
         能把课文中描写的情节、叙述事件浮现在眼前,能用自己的感受去想象的就是联想诵读。这样的诵读才有可能富有情感才能打动人。学生在读书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联想把课文的内容变成现实生活呈现在脑海中,这样,孩子就会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就会读出真情实感。
        在课堂上学生只有读书声琅琅入耳,在诵读的氛围中得到熏陶和感染,才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身临其境;才能增强学生的语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自读自悟。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故此,我们应当想方设法地创设各方面的条件,让多样化诵读,响彻有效课堂。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