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盛生
浙江省金华市环城小学,浙江省 金华市321000
摘要:小学体育教学中,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更好提高学生是综合素养。中小学阶段是个人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敏感期是特定能力与行为发展的关键时期。本文结合调查研究法与文献资料法,根据自身教学经验,探究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的主要内涵,认识身体素质敏感期划分,分析如何更好开展体育教学促进学生运动积累。小学体育教育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落实教学策略,更好实现小学阶段体育教学目标。
关键词:身体素质发展;敏感期;运动积累;小学体育;强身健体
传统的小学体育教学中,由于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当、教学资源匮乏等,导致实际的体育教学效果不佳,无法增强学生是体质,无法有效培养学生。根据以上情况,新时期的小学体育教学,教师需要根据体育教学目标,结合少年儿童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特点,运用更适合小学生学习与参与的教学方法教学,引入丰富多样的体育教学资源,从而有效扭转学生体质下降的境况,更好提高少年儿童的身体素质,同时为学生深入学习体育运动技能打好基础,有效减少相关的运动损伤,保障体育运动过程中的安全性,促进学生体质与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的主要内涵
身体素质分为速度、力量、耐力、灵敏度、柔韧性等五项基本素质:速度是在一定时间内人类移动距离或者对外界刺激反应快慢的能力[1];力量是身体肌肉收缩时形成的能量;耐力是在较长时间内人的肌肉活动与抵抗疲劳的能力;灵敏度可以理解为随机应变的能力;柔韧性是人在活动时肌肉与韧带的弹性与伸展度。一个人的体质高低会直接体现为身体素质,它是一种在劳动、运动或者日常活动中,身体各个部分与组织相互调节和发挥功能的能力,对于人们的身体健康意义显著。敏感期是根据蒙台梭利等人的理论,得出的相关概念:儿童在成长阶段,会受到身体的自然驱动本能地对一些特定实物感兴趣,想去主动尝试,一直到身体的内在需求减弱或者得到满足,敏感期内有利于身体发展,环境对于个体敏感期具有显著影响。儿童身体素质发展对于其健康成长非常重要,对于基础教育意义重大,影响着国家未来建设与发展,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体育教学,因此小学体育教学应该结合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指导学生进行运动积累。
二、身体素质敏感期相关科学划分探析
一是个体速度发展敏感期。不同时期的速度发展是不均等,根据科学研究表明不同性别会导致速度发展的年龄不同,一般而言速度发展开始于7岁,一般14到17岁是最快的发展区间。在11到14岁的区间,男孩和女孩的速度发展都非常快,在14岁以后发展逐渐缓慢,因此在小学阶段应该加强速度训练教学。
二是个体力量发展敏感期。男孩与女孩的力量发展区间也不同:一般12到14岁的男孩是力量发展的敏感期,在16岁后依然可以进行高水平力量训练;一般10到12岁的女孩是力量发展的敏感期,在12到14岁也可以开展提高性质的训练。人类过了力量发展的敏感期还可以进行后天训练,比如18岁左右又到达力量发展的高峰,因此小学体育教学中可以适当降低力量训练的要求。
三是个体耐力发展敏感期。
耐力素质是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薄弱之处,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探寻耐力发展的敏感期是非常重要的。耐力发展敏感期出现较晚,比如男孩是14到16岁,女孩是12到14岁,耐力素质受到先天条件与后天因素的影响。教师可以开展有氧与无氧耐力训练,控制训练数量与强度。
四是个体灵敏度发展敏感期。一般而言,在6-9岁可以进行一般协调性训练,在9-14岁可以进行专项协调性训练,在7-14岁可以进行协调能力培训。不同个体的灵敏度发展敏感期具有一定差异,由于内分泌与心理素质的影响,很多学生的灵敏度发展敏感期可能会延后,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教学。
五是个体柔韧性发展敏感期。柔韧性主要与后天训练有关,通过合理训练可以提高肌肉等软组织的伸展性,一般最佳发展敏感期是5到12岁,此时个体具有较好的关节灵活性,因此在小学阶段非常适合柔韧性的训练教学。
三、开展体育教学促进学生的运动积累
一是速度方面的训练。小学体育教学中发展学生的速度移动速度、动作速度和反应速度,对于这些项目,教师可以根据体育课程内容与教学大纲,结合小学生的身体实际情况进行教学[2]。比如我在教学中会根据浙教版的体育教材,先指导学生进行高抬腿等热身练习,之后开展50米跑、4×100米接力、足球、乒乓球等项目教学,把握训练的频次与强度,减少高强度的训练。
二是力量方面的训练。对于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力量训练教学,教师应该根据小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安排关于上肢与下肢、躯干部位的专项训练,通过负重抗阻力的训练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肌肉力量。比如,我会经常指导学生进行体操、小重量的杠铃与哑铃等方面的训练,有效发展学生的肌肉力量,提高身体素质。
三是耐力方面的训练。耐力体现在学生的体力、呼吸调节等能力上,在小学体育的耐力训练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开展仰卧起坐或者卷腹、俯卧撑、引体向上等基本训练教学,之后开展长距离跑、游泳、足球等方面的教学,发展学生耐力的同时,培养学生拼搏进取、持之以恒的优良品质。
四是灵敏度方面的训练。该项训练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反应速度,让动作更加迅速、准确和灵巧,因此应该通过一些技巧性的运动进行训练[3]。比如,像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等运动项目都可以引入到训练教学中,通过先指导学生运动技巧与规则,再指导学生参与运动,可以提升学生的灵敏度。
五是柔韧性方面的训练。对于柔韧性的训练需要从小开始,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性别、年龄与基本身体特征,慎重选择运动训练项目,指导学生进行训练。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结合小学体育教学的现实情况,探究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与运动积累的相关策略,教师可以根据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的主要内涵,探析身体素质敏感期相关科学划分,并根据小学体育的教学经验,开展针对性的体育教学,以此促进小学生的运动积累,更好地促进小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邵建华.身体素质敏感期与小学体育课程内容选择的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 2017(11):139-140.
[2]周治中.青少年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与体育教学[J].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6(12):97-98.
[3]何海忠.小学生体能发展的敏感期及其身体运动干预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 2017, 000(012):849.